香港长洲抢包山:一座“平安包”里藏着的百年民俗密码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太平清醮、抢包山、香港民俗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香港长洲岛总会迎来一场“云端上的狂欢”——数十米高的包山被数千个“平安包”层层包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如猿猴般攀爬,在众人的呐喊声中抢夺顶端的“幸运包”。这场被称为“抢包山”的民俗活动,是香港长洲太平清醮最具标志性的环节。但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一场祈福仪式要演变成“抢包山”?这些被抢的“平安包”又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一、从“消灾除疫”到“抢包求安”:抢包山的历史溯源

 

要理解抢包山的由来,必须回到太平清醮的起源。太平清醮俗称“打醮”,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常见的祈福消灾仪式,主要功能是通过道教法事祈求地方平安、驱瘟避疫。长洲太平清醮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据《长洲风物志》记载,1870年长洲爆发严重瘟疫,居民伤亡惨重。为平息灾祸,岛上父老商议后决定举办“太平清醮”,邀请道士设坛做法,超度亡灵、祈求平安。此后每十年举办一次(后改为每年举办),逐渐成为长洲最重要的民俗活动。

早期的太平清醮中,“包山”原本是祭祀用的供品。按照传统仪轨,醮期最后一天(称为“完醮日”),道士会将用面粉制作的“平安包”堆成金字塔形的包山,作为献给神灵的供品。仪式结束后,这些包会被分发给村民,寓意“沾取神灵福泽”。但如何分配这些包?最初是由道士主持“派包”,但随着参与人数增多,简单的分发难以满足需求,逐渐演变为“抢包”的形式——人们相信,抢到越高处的包,获得的福气越多,由此形成了“抢包山”的雏形。

不过,早期的抢包山并非如今的竞技活动。据长洲老居民回忆,20世纪初的抢包山更像一场“集体狂欢”:包山高度仅数米,村民们一拥而上,将包山“连包带架”拆个精光。直到1950年代,为增加观赏性和安全性,包山逐渐加高至20米以上,参赛者需通过攀爬竹架抢夺包,规则也逐渐规范,形成了如今“限时攀爬、按高度计分”的竞技模式。

 

 

二、“包”与“山”的双重象征:抢包山的文化隐喻

 

在民俗学中,任何仪式行为都有其深层的象征系统。抢包山的“包”与“山”,正是这套系统的核心符号。

(1)“平安包”:面粉里的生存智慧

“平安包”虽名为“包”,实则是无馅的白馒头,表面印有红色“平安”二字。选择面粉作为原料,与长洲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长洲是传统渔村,过去物资匮乏,面粉需从内地或海外输入,属于“珍贵食物”。用面粉制作供品,既体现了对神灵的虔诚(以珍贵之物献祭),也暗含“分享资源”的朴素愿望——仪式结束后,这些包会被分发给全村,缓解食物短缺问题。

从符号学角度看,“平安包”的白色象征纯洁,红色“平安”字则是对美好生活的直接祈求。更有意思的是,“包”在粤语中与“饱”同音,抢到“包”寓意“全年不饿”;而“平安”二字则直接点出仪式核心——祈求人身平安、生活安稳。

(2)“包山”:高度里的等级秩序

包山的金字塔形状并非偶然。在道教文化中,金字塔形(或圆锥形)是“通天之塔”的象征,代表人间与天界的连接。包山越高,越接近神灵,因此抢到更高处的包,意味着更接近神灵的福泽。这种对“高度”的追求,也反映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者多得”是被广泛接受的分配逻辑,抢包山的竞技性恰好契合了这一观念。

此外,包山的搭建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社区协作”。包山由竹架支撑,竹架的绑扎、包的制作与堆叠,都需要全村男女老少参与。据统计,一场大型太平清醮需制作约2万个平安包,竹架搭建需10名有经验的师傅耗时3天完成。这种集体劳动不仅强化了社区凝聚力,更让每个参与者在过程中感受到“仪式的神圣性”。

 

 

三、从“危险游戏”到“文化名片”:抢包山的现代转型

 

抢包山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78年,一场悲剧改变了它的命运——由于竹架年久失修,包山在抢夺过程中倒塌,造成多人受伤。此后,香港政府以“安全隐患”为由禁止了抢包山活动,改为“派包”仪式(将平安包分发给村民)。这一禁令引发了长洲居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失去抢包山,太平清醮就失去了灵魂”。

2005年,在长洲居民的持续呼吁下,香港政府与民俗专家共同制定了新的安全规范:包山高度限制在14米以内,竹架采用金属结构,增设安全网和紧急逃生通道,参赛者需接受专业训练并佩戴护具。同年,抢包山正式恢复,并重申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

如今的抢包山,已从单纯的“祈福仪式”演变为香港的文化名片。2011年,长洲太平清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抢包山比赛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重点推广活动。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每年太平清醮期间,长洲岛的游客量较平日增长3 – 5倍,其中超过60%的游客是为“抢包山”而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抢包山的现代转型中,年轻人的参与度显著提升。过去,抢包山的参赛者多为渔民和体力劳动者;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训练,他们中既有学生、白领,也有运动员。长洲青年会的负责人表示:“年轻人参与抢包山,不仅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传承属于我们的文化记忆。”

 

 

结语:一座包山,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从19世纪的瘟疫中诞生,到21世纪的文化遗产,抢包山的故事里藏着香港最真实的民俗基因。它不仅是一场“抢包”的狂欢,更是社区凝聚力的象征、生存智慧的结晶,以及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典范。当我们看到年轻人在包山上攀爬时,看到的不仅是竞技的热血,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正如长洲老人们常说的:“包山倒了可以再搭,文化断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参考资料:

《香港民俗志·长洲卷》,香港文化博物馆编,2018年

《太平清醮与社区认同》,郑振满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香港政府文化局《长洲太平清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2011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传统婚礼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命理文化 婚姻民俗 婚姻象征 婴灵信仰 心理学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禁忌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灶神信仰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