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太平清醮、抢包山、香港民俗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香港长洲岛总会迎来一场“云端上的狂欢”——数十米高的包山被数千个“平安包”层层包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如猿猴般攀爬,在众人的呐喊声中抢夺顶端的“幸运包”。这场被称为“抢包山”的民俗活动,是香港长洲太平清醮最具标志性的环节。但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一场祈福仪式要演变成“抢包山”?这些被抢的“平安包”又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一、从“消灾除疫”到“抢包求安”:抢包山的历史溯源
要理解抢包山的由来,必须回到太平清醮的起源。太平清醮俗称“打醮”,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常见的祈福消灾仪式,主要功能是通过道教法事祈求地方平安、驱瘟避疫。长洲太平清醮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据《长洲风物志》记载,1870年长洲爆发严重瘟疫,居民伤亡惨重。为平息灾祸,岛上父老商议后决定举办“太平清醮”,邀请道士设坛做法,超度亡灵、祈求平安。此后每十年举办一次(后改为每年举办),逐渐成为长洲最重要的民俗活动。
早期的太平清醮中,“包山”原本是祭祀用的供品。按照传统仪轨,醮期最后一天(称为“完醮日”),道士会将用面粉制作的“平安包”堆成金字塔形的包山,作为献给神灵的供品。仪式结束后,这些包会被分发给村民,寓意“沾取神灵福泽”。但如何分配这些包?最初是由道士主持“派包”,但随着参与人数增多,简单的分发难以满足需求,逐渐演变为“抢包”的形式——人们相信,抢到越高处的包,获得的福气越多,由此形成了“抢包山”的雏形。
不过,早期的抢包山并非如今的竞技活动。据长洲老居民回忆,20世纪初的抢包山更像一场“集体狂欢”:包山高度仅数米,村民们一拥而上,将包山“连包带架”拆个精光。直到1950年代,为增加观赏性和安全性,包山逐渐加高至20米以上,参赛者需通过攀爬竹架抢夺包,规则也逐渐规范,形成了如今“限时攀爬、按高度计分”的竞技模式。

二、“包”与“山”的双重象征:抢包山的文化隐喻
在民俗学中,任何仪式行为都有其深层的象征系统。抢包山的“包”与“山”,正是这套系统的核心符号。
(1)“平安包”:面粉里的生存智慧
“平安包”虽名为“包”,实则是无馅的白馒头,表面印有红色“平安”二字。选择面粉作为原料,与长洲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长洲是传统渔村,过去物资匮乏,面粉需从内地或海外输入,属于“珍贵食物”。用面粉制作供品,既体现了对神灵的虔诚(以珍贵之物献祭),也暗含“分享资源”的朴素愿望——仪式结束后,这些包会被分发给全村,缓解食物短缺问题。
从符号学角度看,“平安包”的白色象征纯洁,红色“平安”字则是对美好生活的直接祈求。更有意思的是,“包”在粤语中与“饱”同音,抢到“包”寓意“全年不饿”;而“平安”二字则直接点出仪式核心——祈求人身平安、生活安稳。
(2)“包山”:高度里的等级秩序
包山的金字塔形状并非偶然。在道教文化中,金字塔形(或圆锥形)是“通天之塔”的象征,代表人间与天界的连接。包山越高,越接近神灵,因此抢到更高处的包,意味着更接近神灵的福泽。这种对“高度”的追求,也反映了传统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能者多得”是被广泛接受的分配逻辑,抢包山的竞技性恰好契合了这一观念。
此外,包山的搭建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社区协作”。包山由竹架支撑,竹架的绑扎、包的制作与堆叠,都需要全村男女老少参与。据统计,一场大型太平清醮需制作约2万个平安包,竹架搭建需10名有经验的师傅耗时3天完成。这种集体劳动不仅强化了社区凝聚力,更让每个参与者在过程中感受到“仪式的神圣性”。

三、从“危险游戏”到“文化名片”:抢包山的现代转型
抢包山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78年,一场悲剧改变了它的命运——由于竹架年久失修,包山在抢夺过程中倒塌,造成多人受伤。此后,香港政府以“安全隐患”为由禁止了抢包山活动,改为“派包”仪式(将平安包分发给村民)。这一禁令引发了长洲居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失去抢包山,太平清醮就失去了灵魂”。
2005年,在长洲居民的持续呼吁下,香港政府与民俗专家共同制定了新的安全规范:包山高度限制在14米以内,竹架采用金属结构,增设安全网和紧急逃生通道,参赛者需接受专业训练并佩戴护具。同年,抢包山正式恢复,并重申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
如今的抢包山,已从单纯的“祈福仪式”演变为香港的文化名片。2011年,长洲太平清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抢包山比赛被纳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重点推广活动。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统计,每年太平清醮期间,长洲岛的游客量较平日增长3 – 5倍,其中超过60%的游客是为“抢包山”而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抢包山的现代转型中,年轻人的参与度显著提升。过去,抢包山的参赛者多为渔民和体力劳动者;如今,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加入训练,他们中既有学生、白领,也有运动员。长洲青年会的负责人表示:“年轻人参与抢包山,不仅是为了比赛,更是为了传承属于我们的文化记忆。”
结语:一座包山,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从19世纪的瘟疫中诞生,到21世纪的文化遗产,抢包山的故事里藏着香港最真实的民俗基因。它不仅是一场“抢包”的狂欢,更是社区凝聚力的象征、生存智慧的结晶,以及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典范。当我们看到年轻人在包山上攀爬时,看到的不仅是竞技的热血,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根脉的坚守——正如长洲老人们常说的:“包山倒了可以再搭,文化断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
参考资料:
《香港民俗志·长洲卷》,香港文化博物馆编,2018年
《太平清醮与社区认同》,郑振满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香港政府文化局《长洲太平清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2011年
—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