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朝鲜族婚服、青红两色、民俗色彩文化

在东北亚的民族文化图谱中,朝鲜族的传统婚服始终是一道醒目的风景。不同于汉族婚服的“满堂红”或满族婚服的“金银绣”,朝鲜族新娘的嫁衣往往以青、红两色为主,新郎的礼服也多与这两种颜色呼应。这种看似简单的色彩搭配背后,实则藏着朝鲜族千百年的文化密码——从阴阳哲学到生活信仰,从历史传承到审美偏好,青红两色的选择绝非偶然。
一、青红两色:朝鲜族的“色彩哲学”基底
要理解朝鲜族婚服的青红配色,首先需要回到朝鲜族的传统色彩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朝鲜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五色观”,虽受中国五行学说影响,但又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经验与精神追求。
朝鲜族的“五色”通常指青、赤(红)、黄、白、黑,其中青与红被视为“生命之色”。青色源于自然中的草木、天空,代表生机与希望;红色则来自火焰、太阳,象征热情与活力。这种对自然色彩的提炼,本质上是朝鲜族“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他们相信色彩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与天地对话的媒介。
在婚姻这一人生重要仪式中,青红两色的搭配暗含“阴阳调和”的哲学。朝鲜族传统认为,婚姻是“阳男阴女”的结合,青色属阳(对应男性的刚健),红色属阴(对应女性的柔婉),二者交融既符合自然规律,又象征夫妻和谐。这种色彩分工在婚服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新郎的“纱帽”“道袍”多以青色为主,新娘的“襦裙”“飘带”则以红色为底,形成视觉与文化意义上的互补。

二、从“尚白”到“青红”:婚服色彩的历史流变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朝鲜族曾有“白衣民族”的称号。历史上,普通朝鲜族民众因经济条件限制,日常服饰多以素白为主(白色布料易染且耐脏),但在重要仪式中,色彩的使用会突破这一限制。婚服作为“人生仪礼”的核心服饰,其色彩演变折射出朝鲜族社会的发展脉络。
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李氏朝鲜时期(1392 – 1910),贵族阶层的婚服已出现青红配色。当时的婚礼遵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服饰作为礼仪的一部分,需通过色彩传递等级与祝福。青色(玄色)在古代东亚文化中常与“天”“尊贵”关联,红色则象征“吉庆”“圆满”,二者结合既符合儒家“礼”的规范,又满足了对婚姻“天作之合”的期待。
到了近现代,随着朝鲜族人口的流动与文化交融,青红婚服逐渐从贵族阶层普及到普通民众。尽管日常服饰的色彩趋于简化,但婚服作为“文化记忆载体”,始终保留着青红两色的核心特征。这种“仪式性色彩强化”现象,在世界各民族中并不罕见——如印度婚礼中的“正红”、苏格兰婚礼中的“格子呢”,都是通过特定色彩强化仪式的神圣性。
三、青红之外:婚服细节里的“生活信仰”
除了整体的青红主色,朝鲜族婚服的细节设计也暗藏与色彩相关的民俗信仰。例如,新娘的“襦裙”(短上衣 + 长裙)中,红色裙身常绣有“并蒂莲”“双鱼”等图案,这些纹样与红色搭配,共同传递“夫妻同心”“多子多福”的寓意;新郎的“道袍”袖口或领口的青色滚边,则暗含“青春永驻”“事业长青”的祝福。
更值得关注的是“飘带”的设计。朝鲜族新娘的嫁衣外常系两条长飘带,一条青色、一条红色,随风飘动时如两条彩练。在民俗解释中,这两条飘带象征“天地之气”的交汇,既为新人“引来福气”,又能“驱走邪祟”。这种将色彩与功能结合的设计,体现了朝鲜族“实用与象征并重”的民俗智慧。

四、青红婚服的当代意义:从“传统”到“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今天,朝鲜族青红婚服的意义已超越了单纯的“服饰”范畴,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许多年轻朝鲜族新人在婚礼中选择传统婚服,不仅是对长辈习俗的尊重,更是通过青红两色向世界宣告:我们的文化有独特的色彩语言。
这种文化认同的强化,在民俗旅游与文化传承中尤为明显。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中国朝鲜族民俗园”中,青红婚服体验项目常年火爆,游客通过试穿婚服、参与传统婚礼仪式,直观感受到朝鲜族色彩文化的魅力。而在韩国、朝鲜等朝鲜族聚居地,青红婚服也常作为“文化名片”出现在国际舞台,成为展示朝鲜族文化独特性的重要载体。
从自然色彩的观察到哲学观念的提炼,从历史流变的沉淀到当代认同的强化,朝鲜族婚服的青红两色就像一把“文化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这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大门。它不仅是服饰的色彩选择,更是朝鲜族对生命、婚姻、自然的深刻思考——在青与红的交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婚服,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的永恒追求。
参考资料
《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年。
《朝鲜王朝服饰考》,金景善(韩),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东北少数民族婚俗研究》,王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