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冬至必吃红白汤圆:一碗甜汤里藏着千年的阴阳密码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潮汕冬节,红白汤圆,民俗象征

在潮汕地区,每年冬至(当地人称为“冬节”)的清晨,几乎每户人家的厨房里都会飘出糯米的甜香。与其他地区冬至吃饺子或羊肉不同,潮汕人最看重的是那一碗红白相间的汤圆——白色如霜,红色似霞,盛在青瓷碗里,像极了天地间最朴素的配色。为什么潮汕人偏要在冬节做红白两种汤圆?这背后藏着的,是一部关于农耕信仰、阴阳哲学与家族传承的鲜活史书。

一、冬节:潮汕人的“小过年”

要理解红白汤圆的意义,首先得明白冬节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分量。潮汕地处粤东,历史上是中原移民南下的重要落脚点,许多古早习俗得以完整保留。在潮汕民间,向来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甚至比春节更受重视。这是因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的节气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日南至”的记载),古人认为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具有“重生”的象征意义。

在农耕社会,冬至是一年农事的总结。潮汕地区多丘陵,土地珍贵,古人通过观测冬至日的日照时长来判断来年气候,“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等农谚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因此,冬节不仅是自然节气,更是农耕文明的“时间刻度”,需要通过仪式感来强化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二、红白汤圆:阴阳哲学的具象化表达

潮汕汤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单色汤圆”的常规——白色汤圆用纯糯米粉制成,红色汤圆则加入红曲米汁或食用红(传统用苏木或红花汁)。这种“红白配”的设计,本质上是潮汕人对“阴阳”概念的直观呈现。

从《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到《礼记》的“乐由阳来,礼由阴作”,阴阳哲学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在潮汕民俗中,白色属“阴”,代表大地、黑夜、女性;红色属“阳”,代表天空、白昼、男性。冬节作为阴阳转换的临界点,用红白两种汤圆同时供奉,正是为了平衡阴阳二气,祈求新的一年“阴阳和合,万物生息”。

这种象征在祭祀仪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潮汕人冬节祭祖时,会在供桌上摆两盘汤圆:白汤圆放在左侧(阴位),用于祭拜已故的女性祖先;红汤圆放在右侧(阳位),用于祭拜男性祖先。而全家围坐吃汤圆时,长辈会特意提醒“红白都要吃”,寓意“阴阳同补,男女共福”。

三、从“冬至圆”到“团圆圆”:家族伦理的载体

除了阴阳哲学,红白汤圆还承载着潮汕人对家族团聚的重视。在传统社会,潮汕家庭多为多代同堂,冬至是外出务工、经商的族人归乡的重要日子。制作汤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家族协作:主妇们揉糯米团,孩子们帮忙搓汤圆(潮汕话称“搓圆”),老人负责调配红曲汁。这种“全家动手”的仪式,比汤圆本身更有意义。

白色汤圆的“白”,还暗含“清白传家”的祖训。潮汕人常说“汤圆白过霜,人心要透亮”,白色汤圆被赋予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吃白汤圆时,长辈会讲述家族中“正直做人”的故事;而红色汤圆的“红”,则象征“红火兴旺”,寄托着对家族事业蒸蒸日上的期盼。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汤圆的大小也有讲究。传统上,大汤圆(直径约3厘米)用于祭祀,小汤圆(直径约1厘米)用于食用。祭祀用的大汤圆必须红白各做双数(如2、4、6个),取“好事成双”之意;食用的小汤圆则红白混合,装碗时故意不排列整齐,寓意“生活不刻板,日子有奔头”。

四、从“古早味”到“新潮流”:传统的生命力

如今,潮汕冬节的红白汤圆习俗依然鲜活。在汕头老城区的“老妈宫粽球”店,每年冬至前一个月就开始预售红白沙琪玛馅汤圆;在潮州牌坊街,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会用火龙果汁代替红曲米,制作更健康的红色汤圆;甚至有家庭创新出“紫薯白汤圆”“南瓜红汤圆”,但始终保留红白两色的核心。

这种创新背后,是潮汕人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形式可以变,但内核不能丢。正如民俗学家林伦伦教授在《潮汕民俗志》中所说:“红白汤圆的颜色,是刻在潮汕人基因里的文化密码。它不仅是一碗甜汤,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家族与个体的精神纽带。”

结语

当我们咬开一颗潮汕冬节的红白汤圆,软糯的糯米裹着香甜的花生糖,舌尖尝到的不仅是食物的美味,更是千年文化的余韵。从阴阳哲学到家族伦理,从农耕信仰到生活智慧,一碗小小的汤圆,浓缩了潮汕人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全部深情。这或许就是民俗的魅力——它从历史中走来,却永远活在当下。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命理文化 婚姻民俗 婚姻象征 婴灵信仰 心理学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禁忌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灶神信仰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