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舞龙舞狮,老祖宗的”吉祥密码”藏着哪些讲究?

单篇文章
发布于

正月十五的街头,锣鼓声震天响,一条彩龙在人群中上下翻飞,金狮跟着绣球左扑右跳,围观的孩子们踮着脚欢呼——这样的场景,几乎是所有中国人记忆里最鲜活的年节符号。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龙和狮子?这些”会动的吉祥物”,又是怎么成为节日里必不可少的”吉祥担当”的?

一、从图腾到神兽:龙狮的”出道史”

要解开这个问题,得先从龙和狮子的”身份背景”说起。龙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用”顶流神兽”形容毫不为过。考古发现最早的龙形遗存,是距今8000年前辽宁查海遗址的石堆龙,比甲骨文里的”龙”字还要早5000多年。在原始先民眼中,龙是能掌控风雨的”水神”——毕竟在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一场及时雨能决定一年的收成。《山海经》里记载的”应龙蓄水”,《左传》中”龙见而雩”的祈雨仪式,都说明早期的龙崇拜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狮子的情况则更有意思。这种原产非洲、西亚的大型猫科动物,直到汉代才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章和元年(87年)安息国(今伊朗)遣使献狮子,这是史书中狮子首次”出镜”。但中国人对狮子的想象,早在它”本尊”到来前就开始了——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狮子常与西王母、瑞鸟同框,显然被当成了来自西方的神兽。这种”进口神兽”之所以能迅速”本土化”,和佛教传播密不可分。佛经里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佛法威严,随着佛教中国化,狮子也从”外来客”变成了”镇宅神兽”。

二、从驱邪到纳福:节日里的”仪式密码”

如果说龙狮的”神兽身份”是基础,那它们在节日中的”上岗”,则和古代的”岁时仪式”密切相关。

先看舞龙。最早的舞龙记载见于汉代《春秋繁露》,说的是求雨时”春旱求雨,令民祷社,以甲乙日为大苍龙”。这种”舞龙祈雨”的仪式,在宋代发展成更具观赏性的”社火”。《东京梦华录》里描述的”鱼龙曼衍”,已经是包含龙灯、龙舞的大型表演。到了明清,舞龙彻底融入年节:腊月廿三”送灶”要舞小龙,正月十五”闹元宵”要舞大龙,甚至秋收后”谢天”也要舞龙。这些仪式的核心,是通过模仿龙的动作(腾云、戏珠、盘柱),把龙的”神力”传递给人间——既驱走灾厄(比如干旱、瘟疫),又带来福泽(丰收、平安)。

再看舞狮。早期的舞狮更像”驱傩仪式”的一部分。傩是古代驱鬼逐疫的祭祀,《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大傩时”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执戈扬盾”,后来逐渐加入狮子形象。唐代《乐府杂录》里的”五方狮子舞”,舞者戴狮子面具,”百四十人歌太平乐”,已经有了明确的节日属性。到了宋代,舞狮和春节、元宵彻底绑定。《武林旧事》记录杭州元宵节”诸舞队次第簇拥,多至数十队”,其中”狮子”队最受欢迎——人们相信狮子的”吼”能震退邪祟,狮子的”跳”能带来活力,连狮子眨眼睛都被说成”传递祥瑞”。

三、从符号到情感:藏在动作里的”吉祥密码”

仔细观察舞龙舞狮的动作,会发现每个细节都有讲究,就像一套”吉祥密码”。

舞龙最经典的动作是”龙戏珠”。龙珠在传说中是龙的”命魂”,能聚天地灵气。龙围绕龙珠盘旋、跳跃,象征”争得生机”。不同地区的龙舞还有独特”暗号”:广东的”醒狮采青”里,狮子会”采”下悬挂的生菜(”生财”谐音),再”吐”给围观者,寓意”生财共享”;浙江的”百叶龙”用荷花、稻叶扎成,龙身摆动时像稻浪起伏,暗含”五谷丰登”的期待;北方的”板凳龙”由家家户户的长条凳连接而成,舞起来时”龙身”绵延,象征”家族兴旺”。

狮子的”表情管理”也有门道。传统舞狮分”文狮”和”武狮”:文狮摇头摆尾、憨态可掬,主要表演”舔毛””打滚”等动作,传递”温和纳福”的寓意;武狮则腾跃、攀高,甚至踩着梅花桩做”采青”,展现”勇猛镇邪”的气势。更有意思的是狮子的”点睛”仪式——新狮头启用时,要请德高望重的长辈用朱砂点眼睛,”点左眼明察秋毫,点右眼洞晓先机”,这一动作把狮子从”道具”变成了”有灵之物”。

四、从传统到创新:当代节日里的”活态传承”

进入现代社会,舞龙舞狮不仅没消失,反而有了新活力。在广东佛山,”黄飞鸿醒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狮队不仅在春节、中秋表演,还登上了亚运会、世博会的舞台;在福建泉州,”蟳埔女”舞龙队用簪花围头饰和传统龙舞结合,把海洋文化和民俗表演融合得淋漓尽致;甚至在海外唐人街,舞龙舞狮成了最醒目的”中国符号”——纽约的春节游行里,20米长的巨龙和金狮穿过时代广场,让外国游客也跟着喊”恭喜发财”。

这种传承背后,是人们对”吉祥”的永恒追求。有民俗学者做过调查:90%的受访者认为舞龙舞狮”看着热闹”,85%觉得”能带来好运”,70%会带孩子参与。这组数据很有意思——”热闹”是表层的感官享受,”好运”是深层的心理需求,”带孩子参与”则是文化记忆的代际传递。就像一位老艺人说的:”舞的是龙狮,传的是心气。锣鼓一响,大家围在一起,再难的年景也有了盼头。”

从8000年前的石堆龙,到今天在短视频里”火出圈”的创意舞狮;从求雨驱邪的祭祀仪式,到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舞龙舞狮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祈福”,成为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吉祥密码”。下次再看龙狮起舞,不妨多留意那些翻转腾挪的动作,说不定你会发现: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热闹,更是对生活最朴素也最热烈的期待——愿风调雨顺,愿平安顺遂,愿所有的美好,都能像龙狮跃动的身影,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出版社

《舞龙舞狮文化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出版社

《岁时仪式中的龙狮崇拜》,《民俗研究》2018年第3期

《从傩仪到社火:舞狮的演变轨迹》,《民族艺术》2020年第2期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传统婚礼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命理文化 婚姻民俗 婚姻象征 婴灵信仰 心理学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禁忌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灶神信仰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