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代年轻人的婚礼现场,雪白的婚纱早已成为"标配",但如果把时间倒推一百年,中国新娘若穿着白色嫁衣出现在婚礼上,很可能会引发家族震动——这可不是夸张的说法。在传统婚俗中,白色是绝对的"禁忌色",这种禁忌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我们不妨从颜色的"文化基因"说起。
一、白色:从"正色"到"凶色"的千年演变
要理解传统婚礼对白色的忌讳,首先要回到中国古代的"五色观"体系。《礼记·礼运》记载:"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这里的"五色"指青、赤、黄、白、黑,被视为"正色",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又与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长夏、秋、冬)等宇宙观紧密关联。
在早期文献中,白色并非天然带有负面含义。《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有"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的描述,"缟衣"即白色素衣,是当时平民女性的日常服饰。汉代《说文解字》释"白"为"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将白色与秋季、西方、金属等意象联系,此时的白色更多是自然属性的象征。
真正让白色与"凶"产生关联的,是丧服制度的成熟。《仪礼·丧服》详细规定了"五服"制度,其中"斩衰"(最重的丧服)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颜色接近白色;"齐衰"以下的丧服虽逐渐精细,但整体仍以素白为主。唐代《通典》记载:"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脱绖带;齐衰以下,居垩室,不纳于寝",白色丧服成为"哀痛"的视觉符号,这种文化记忆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二、婚礼服饰的"喜色"传统:从周制到明清的演变
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的颜色选择,经历了从"玄纁"到"大红"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对白色的排斥。
1. 周制婚礼:玄纁为尊的庄重
周代是中国婚制的奠基期,《仪礼·士昏礼》记载新娘服饰为"纯衣纁袡","纁"是浅红色,"玄"是黑中带红的颜色,玄纁二色象征天地(玄为天色,纁为地色),体现"阴阳合和"的哲学。此时的婚礼虽不似后世喧闹,但"取阳数奇,阴数偶"的配色逻辑,已奠定了"喜色尚红"的基调。
2. 唐制婚礼:红男绿女的交融
唐代是色彩文化的繁荣期,婚礼服饰出现明显变化。敦煌壁画《都督夫人礼佛图》中,贵族女性着"花钗礼衣",以红色为主调;男性则穿"绛纱袍",延续了红色的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允许"青庐"(用青色帐篷举行婚礼)的存在,说明此时对颜色的禁忌尚未严格,但白色始终未进入婚礼服饰的主流。
3. 明清时期:大红吉服的定型
到了明代,婚礼服饰的颜色规范趋于严格。《明会典》规定:"庶民婚娶,许服九品冠服",但民间实际流行"凤冠霞帔",其核心特征就是大面积使用红色。清代《清稗类钞》记载:"新妇入门,必衣红衫,戴红帕,取其吉庆之意",红色正式成为婚礼的"专属色"。此时白色已被明确排除在婚礼服饰之外,《清俗纪闻》中甚至记载有"新妇衣白则克夫"的民间说法。
三、禁忌背后的文化心理:趋吉避凶的集体意识
传统婚礼对白色的忌讳,本质上是中国人"趋吉避凶"文化心理的外化,这种心理通过三个层面得以强化:
1. 颜色的"联想禁忌"
在传统认知中,颜色具有"通神"的功能。白色与丧服的强关联,使得人们在婚礼这一"人生大礼"中,天然排斥任何可能引发"死亡""不祥"联想的元素。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指出:"颜色禁忌是民众通过视觉符号建立的安全边界,婚礼作为生命延续的仪式,必须远离一切负面符号。"
2. 社会的"规范压力"
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公开仪式。《朱子家礼》规定:"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因此婚礼必须符合社会规范。若新娘穿白色,会被视为"不懂规矩",甚至可能影响家族声誉。清代《点石斋画报》中曾记载某新娘因穿白衣出嫁,被夫家以"不祥"为由退婚的事件,可见社会规范的强大约束力。
3. 心理的"安全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看,婚礼是人生的"过渡仪式"(范·盖内普《过渡礼仪》),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神圣化"的行为(如穿特定颜色服饰)来获得心理安全感。红色作为"暖色调",能激发兴奋、愉悦的情绪;白色作为"冷色调",易引发冷静、严肃的联想,与婚礼需要的"喜庆氛围"背道而驰。

四、当代的"破界":白色婚纱的文化融合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白色婚纱逐渐在中国婚礼中流行。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文化替代",而是经历了复杂的"本土化"过程:
- 民国时期:上海等通商口岸出现"中西合璧"婚礼,新娘上穿旗袍、下着白纱,这种混搭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新潮流的接纳。
- 改革开放后:白色婚纱因"简洁""优雅"的视觉效果,逐渐被大众接受。2019年《中国婚礼消费趋势报告》显示,78%的新娘会选择白色主婚纱,红色礼服作为"仪式服"。
- 文化自信的回归:近年来"新中式婚礼"兴起,新娘既穿白色婚纱完成"交换戒指"环节,又着红色秀禾服进行"拜堂"仪式,这种"双礼服"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禁忌的创造性转化。
结语:颜色背后的文化生命力
从"谈白色变"到"白纱红妆",中国婚礼服饰的颜色变迁,折射出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传统禁忌并非"封建糟粕",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记忆;当代的接纳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文化在交流中的自我更新。当我们理解了白色在传统婚礼中的禁忌逻辑,就能更深刻地体会:所谓"传统",从来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流动的、生长的文化基因。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参考资料
《仪礼·士昏礼》(汉代郑玄注)
《中国民俗通志·婚姻志》(刘魁立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过渡礼仪》(阿诺尔德·范·盖内普,商务印书馆)
《清稗类钞》(徐珂,中华书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