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插茱萸能避邪?古人的“植物防御术”藏着这些秘密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重阳节习俗,茱萸文化,辟邪信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插茱萸”成了重阳节最经典的文化符号之一。可你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偏偏选茱萸来“辟邪”?这种小红果背后,藏着怎样的民俗密码?

一、茱萸的“硬核”实力:从“草药”到“灵物”的天然优势

要解开“茱萸辟邪”的谜题,首先得认识这位“主角”。现代植物学中,“茱萸”其实是个“家族”,主要包括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和食茱萸(Zanthoxylum ailanthoides)三种。它们虽不同科属,却有个共同特点——浑身是“宝”。

1. 古人的“天然消毒剂”

吴茱萸的果实含有吴茱萸碱、挥发油等成分,气味辛辣浓烈;山茱萸的果肉富含鞣质、熊果酸,有收敛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茱萸就被列为“中品药”,记载其“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东汉《金匮要略》里,医圣张仲景用“吴茱萸汤”治疗胃寒呕吐;唐代《千金方》则用山茱萸治疗肾虚腰痛。

古人发现,将茱萸枝叶悬挂或佩戴在身上,其挥发的辛辣气味能驱赶蚊蝇、抑制细菌。重阳前后正值秋末,蚊虫活跃、湿气未散,正是疾病高发期。这种“天然消毒”的实用功能,让茱萸在古人心中成了“能对抗病邪”的“保护神”。

2. 被神话的“五行属性”

在阴阳五行体系中,茱萸的特性被进一步赋予象征意义。《礼记·月令》记载,九月“季秋之月,鞠有黄华”,此时“阳气日衰,阴寒日生”。而茱萸多生于向阳山坡,果实经霜后更红,被认为“得秋金之气”(五行中“金”对应秋季)。其辛辣味属“辛”,在中医理论中“辛能散能行”,可驱散阴寒之气。这种与季节、五行的契合,让茱萸从“草药”升级为“灵物”。

二、从“实用”到“神圣”:插茱萸习俗的千年演变

插茱萸的习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生活智慧”到“民俗信仰”的漫长过程。

1. 汉代:从“药用”到“仪式”的萌芽

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这里的“佩茱萸”还主要是为了“长寿”,与药用功能直接相关。但到了东汉,《四民月令》中“九月九日可采菊华、茱荑(茱萸)”的记载,已将采茱萸与节日仪式绑定,说明其逐渐从“日常用药”变为“节日必备”。

2. 魏晋南北朝:辟邪功能的明确

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疫病多发,人们对“驱邪避祸”的需求更迫切。《荆楚岁时记》中明确提到:“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里的“云令人长寿”,已隐含“辟邪”的意味——因为“长寿”的前提是“避开灾祸”。南朝梁人宗懔在注中进一步解释:“茱萸,一名‘辟邪翁’,菊花一名‘延寿客’。”至此,茱萸的“辟邪”身份被正式确立。

3. 唐宋:习俗的鼎盛与传播

唐代是重阳节的黄金时代,插茱萸的习俗也达到顶峰。除了王维的诗,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等诗句,都印证了插茱萸在当时的普及。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市民“多出郊外登高……头上各插茱萸”,甚至出现了“卖茱萸”的专门摊位,可见其已成为节日经济的一部分。

三、民俗信仰的“集体想象”:茱萸为何能“辟邪”?

如果说药用价值是茱萸的“硬件基础”,那么古人的“集体想象”则是其“软件赋能”。这种想象主要来自三个层面:

1. “植物崇拜”的延续

中国古代有深厚的“植物崇拜”传统。《山海经》中记载的“建木”“若木”,《楚辞》里的“兰芷”“杜衡”,都是被神化的植物。茱萸因实用价值被关注,又因“不可解释”的疗效(如古人无法理解挥发油的杀菌作用)被赋予“灵性”。《风俗通义》中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故用五采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类似的逻辑下,茱萸被想象为能“对抗无形之邪”的“灵草”。

2. “数字崇拜”的加持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九”是阳数之极(《易经》中“九”为阳爻),古人认为“阳极必变”,需要“阴”的力量调和。茱萸的果实多为红色(属“火”),但枝叶呈深绿(属“木”),这种“阴阳相济”的颜色,被认为能平衡“重阳”的“极阳”之气。此外,“九”与“久”同音,茱萸的“长寿”寓意与“九日”的“长久”愿望叠加,进一步强化了其“辟邪延寿”的功能。

3. “仪式感”的强化

插茱萸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古人或“佩茱萸囊”(将茱萸果实装入布囊挂在腰间),或“插茱萸枝”(将枝叶插在发髻或帽檐),或“饮茱萸酒”(用茱萸浸泡的酒)。这些具体的行为,让抽象的“辟邪”变得可感知、可操作。正如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所说,仪式通过“阈限空间”的构建,将日常与神圣连接,茱萸的“辟邪”功能就在这种重复的仪式中被不断强化。

四、从“流行”到“淡化”:茱萸习俗的现代变迁

如今,插茱萸的习俗在很多地方已逐渐淡化,甚至被“赏菊”“登高”取代。这背后既有社会变迁的因素,也有文化传承的选择。

1. 实用需求的减弱

现代医学的发展,让人们不再依赖茱萸来“消毒辟邪”。蚊蝇防治有杀虫剂,疾病预防有疫苗,茱萸的“实用功能”被更高效的方式替代,其“象征功能”也随之弱化。

2. 植物认知的变化

古人所说的“茱萸”,在现代可能对应不同植物。比如,北方常见的山茱萸果实较小,南方的吴茱萸气味更浓烈,而“食茱萸”(又称“越椒”)在部分地区已很少见。植物名称的混乱,导致习俗传承时出现“断层”。

3. 文化符号的转移

重阳节的核心是“尊老”“登高”“赏秋”,这些主题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情感需求。相比之下,“辟邪”的民俗功能逐渐被“祈福”“团圆”取代,茱萸作为“辟邪符号”的重要性自然下降。

结语:茱萸里的文化密码

从“草药”到“灵物”,从“实用”到“象征”,茱萸在重阳节中的角色变迁,折射出古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它不仅是一枚“辟邪”的小红果,更是一把打开中国民俗文化的钥匙——透过它,我们能看到古人如何用植物连接天地,用仪式对抗未知,用信仰传递希望。

下次重阳节登高时,不妨想想千年前的古人,也曾在帽檐插一束茱萸,在秋风里遥寄思念。那些关于“辟邪”的传说或许已模糊,但文化的根脉,始终在岁月中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

《西京杂记》(汉·刘歆)

《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

《中国民俗史·隋唐卷》(钟敬文主编)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节日里的中国》(萧放著,中华书局)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命理文化 婚姻民俗 婚姻象征 婴灵信仰 心理学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禁忌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灶神信仰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