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西王母信仰,北斗星崇拜,民俗钱币开光
在民间收藏圈,常能听到”金母钱”的传说——这种刻有西王母(民间称”金母”)纹样的古钱币,不仅是流通货币,更被视为能驱邪纳福的”灵物”。而其最神秘的环节,莫过于开光仪式中”埋于北斗七星阵下”的步骤。为何看似普通的钱币开光要与天上的星辰关联?这背后藏着中国民间信仰中星象崇拜、神灵信仰与巫术思维的三重密码。
一、金母钱:西王母信仰与钱币崇拜的碰撞
要理解金母钱的特殊地位,首先要理清”金母”与”钱”的双重文化脉络。”金母”即西王母,这位在中国神话中从”豹尾虎齿”的凶神(《山海经》)逐渐演变为”瑶池金母”的尊神,在汉代以后成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女神。《太平广记》载其”掌三界十方之男女登仙得道者”,《墉城集仙录》更称其”统御群仙,位比天皇”,可见其在民间信仰体系中具有”司命”与”护佑”的双重职能。
钱币作为”通神之物”的观念,早在商周时期就已萌芽。甲骨文”贝”字的大量出现,印证了海贝作为最早货币时的神圣性;汉代五铢钱外圆内方的设计,更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到了唐宋时期,民间开始铸造”厌胜钱”(非流通钱币),这类钱币或刻吉祥文字,或铸神仙纹样,成为沟通人神的媒介。金母钱正是厌胜钱的一种,其正面多为”金母赐福”等吉语,背面常见西王母乘凤、持桃等纹样,本质上是将西王母的护佑功能”附着”于钱币的物质载体上。
据《中国民间信仰钱币图录》统计,现存金母钱多为明清时期铸造,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北方地区。这些地区的地方志中,常可见”正月十五铸金母钱,埋于宅中以镇宅”的记载,说明金母钱的铸造与使用已形成固定的民俗传统。

二、开光仪式:让”死物”变”灵物”的关键
在民间信仰中,任何用于祈福、驱邪的器物都需经过”开光”才能生效。《道教仪范》解释:”开者,启也;光者,明也。开光即开启灵物之明,使其通天地、感神灵。”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点眼”或”念咒”,而是包含了”请神 – 赋灵 – 封灵”的完整流程。
金母钱的开光仪式尤为复杂。据山西运城老匠人回忆,完整的流程包括:
1. 择日:需选”天德日””月德日”等黄道吉日,且当天北斗七星可见;
2. 净身:铸造者需提前三日素食、沐浴,避免接触”秽气”;
3. 请神:在院中设案,供奉西王母牌位、三牲祭品,念诵《西王母宝诰》;
4. 赋灵:将钱币置于朱砂水中浸泡,由道士用桃木剑画”北斗讳”于钱面;
5. 埋阵:按北斗七星方位(天枢、天璇、天玣、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挖坑,深约三尺,将钱币埋入阵心;
6. 起灵:七日后挖出,用黄纸包裹,完成开光。
其中最关键的”埋阵”环节,正是问题的核心——为何必须埋在北斗七星阵下?
三、北斗七星阵:连接天地的”灵力通道”
要理解这一步,需回到中国古代的星象崇拜传统。《史记·天官书》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北斗七星被视为天帝的座驾,是宇宙运行的枢纽。道教更将其神格化为”北斗九辰,七现二隐”(《云笈七签》),认为北斗七星分别对应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七位星君,掌握着人间的生死祸福。
在民间信仰中,北斗七星的特殊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
| 功能维度 | 具体表现 | 文献依据 |
|---|---|---|
| 司命功能 | 主掌人的寿命,”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搜神记》) | 《云笈七签·卷二十五》 |
| 导航功能 | 古人通过观测北斗确定方位,被视为”天之中心” | 《周髀算经》 |
| 驱邪功能 | 北斗星象被认为能镇压阴邪,”北斗挂户上,百鬼走如驰”(《荆楚岁时记》) | 民间谚语 |
将金母钱埋于北斗七星阵下,本质上是利用星象的”灵力场”完成”赋灵”。根据巫术的”相似律”(弗雷泽《金枝》),通过模拟北斗七星的空间布局,使钱币与星辰产生”感应”,从而获得星辰的力量。同时,”埋”的动作在民俗中具有”藏灵”的意义——土地被视为”万物之母”,能滋养灵力,正如《齐民要术》所言”埋宝于土,土能生金”。
四、文化叠加:西王母、钱币与北斗的信仰共生
金母钱开光仪式的特殊性,源于三种信仰的叠加:
1. 西王母信仰提供了”护佑”的核心功能,钱币作为载体使其具象化;
2. 钱币崇拜赋予器物”流通”的灵性,使其能在人神之间传递诉求;
3. 北斗星崇拜则提供了”赋灵”的技术手段,通过星象阵完成灵力注入。
这种叠加在民间信仰中并非孤例。例如,福建地区的”妈祖钱”开光需埋于”五星阵”下(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云南白族的”本主钱”则需埋于”三塔阵”(对应当地三座佛塔)。本质上都是将地方信仰的核心神灵、日常使用的器物载体与具有神圣性的空间布局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民俗仪式。

结语:一枚钱币里的中国信仰密码
当我们凝视一枚历经开光的金母钱,看到的不仅是铜铁铸造的器物,更是一幅鲜活的民间信仰图谱:西王母的神话传说、钱币的实用与神圣双重属性、北斗七星的星象崇拜,共同编织成这枚钱币的”灵性网络”。而”埋于北斗七星阵下”的仪式,不过是这张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它既是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朴素认知,也是对”人神沟通”的实践探索。
在今天,尽管科学已解构了许多神秘仪式,但金母钱的开光传统依然在部分地区延续。这不是迷信的残留,而是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每一次埋入北斗阵的动作,都是在向我们讲述:中国人的信仰,从来都扎根于生活,又指向星空。
参考资料:
《中国民间信仰钱币图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云笈七签》(张君房,宋代道教类书)
《荆楚岁时记》(宗懔,南朝梁代笔记)
《金枝》(詹姆斯·乔治·弗雷泽,1890)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