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潮汕冬节,红白汤圆,民俗象征

在潮汕地区,每年冬至(当地人称为“冬节”)的清晨,几乎每户人家的厨房里都会飘出糯米的甜香。与其他地区冬至吃饺子或羊肉不同,潮汕人最看重的是那一碗红白相间的汤圆——白色如霜,红色似霞,盛在青瓷碗里,像极了天地间最朴素的配色。为什么潮汕人偏要在冬节做红白两种汤圆?这背后藏着的,是一部关于农耕信仰、阴阳哲学与家族传承的鲜活史书。
一、冬节:潮汕人的“小过年”
要理解红白汤圆的意义,首先得明白冬节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分量。潮汕地处粤东,历史上是中原移民南下的重要落脚点,许多古早习俗得以完整保留。在潮汕民间,向来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甚至比春节更受重视。这是因为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的节气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日南至”的记载),古人认为这一天“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具有“重生”的象征意义。
在农耕社会,冬至是一年农事的总结。潮汕地区多丘陵,土地珍贵,古人通过观测冬至日的日照时长来判断来年气候,“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等农谚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因此,冬节不仅是自然节气,更是农耕文明的“时间刻度”,需要通过仪式感来强化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二、红白汤圆:阴阳哲学的具象化表达
潮汕汤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单色汤圆”的常规——白色汤圆用纯糯米粉制成,红色汤圆则加入红曲米汁或食用红(传统用苏木或红花汁)。这种“红白配”的设计,本质上是潮汕人对“阴阳”概念的直观呈现。
从《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到《礼记》的“乐由阳来,礼由阴作”,阴阳哲学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在潮汕民俗中,白色属“阴”,代表大地、黑夜、女性;红色属“阳”,代表天空、白昼、男性。冬节作为阴阳转换的临界点,用红白两种汤圆同时供奉,正是为了平衡阴阳二气,祈求新的一年“阴阳和合,万物生息”。
这种象征在祭祀仪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潮汕人冬节祭祖时,会在供桌上摆两盘汤圆:白汤圆放在左侧(阴位),用于祭拜已故的女性祖先;红汤圆放在右侧(阳位),用于祭拜男性祖先。而全家围坐吃汤圆时,长辈会特意提醒“红白都要吃”,寓意“阴阳同补,男女共福”。
三、从“冬至圆”到“团圆圆”:家族伦理的载体
除了阴阳哲学,红白汤圆还承载着潮汕人对家族团聚的重视。在传统社会,潮汕家庭多为多代同堂,冬至是外出务工、经商的族人归乡的重要日子。制作汤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家族协作:主妇们揉糯米团,孩子们帮忙搓汤圆(潮汕话称“搓圆”),老人负责调配红曲汁。这种“全家动手”的仪式,比汤圆本身更有意义。
白色汤圆的“白”,还暗含“清白传家”的祖训。潮汕人常说“汤圆白过霜,人心要透亮”,白色汤圆被赋予了道德教化的功能——吃白汤圆时,长辈会讲述家族中“正直做人”的故事;而红色汤圆的“红”,则象征“红火兴旺”,寄托着对家族事业蒸蒸日上的期盼。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汤圆的大小也有讲究。传统上,大汤圆(直径约3厘米)用于祭祀,小汤圆(直径约1厘米)用于食用。祭祀用的大汤圆必须红白各做双数(如2、4、6个),取“好事成双”之意;食用的小汤圆则红白混合,装碗时故意不排列整齐,寓意“生活不刻板,日子有奔头”。

四、从“古早味”到“新潮流”:传统的生命力
如今,潮汕冬节的红白汤圆习俗依然鲜活。在汕头老城区的“老妈宫粽球”店,每年冬至前一个月就开始预售红白沙琪玛馅汤圆;在潮州牌坊街,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会用火龙果汁代替红曲米,制作更健康的红色汤圆;甚至有家庭创新出“紫薯白汤圆”“南瓜红汤圆”,但始终保留红白两色的核心。
这种创新背后,是潮汕人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形式可以变,但内核不能丢。正如民俗学家林伦伦教授在《潮汕民俗志》中所说:“红白汤圆的颜色,是刻在潮汕人基因里的文化密码。它不仅是一碗甜汤,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家族与个体的精神纽带。”
结语
当我们咬开一颗潮汕冬节的红白汤圆,软糯的糯米裹着香甜的花生糖,舌尖尝到的不仅是食物的美味,更是千年文化的余韵。从阴阳哲学到家族伦理,从农耕信仰到生活智慧,一碗小小的汤圆,浓缩了潮汕人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全部深情。这或许就是民俗的魅力——它从历史中走来,却永远活在当下。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