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简史

单篇文章
发布于

    道教的产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东汉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和社会矛盾空前激烈地情况下萌发产生的,经过南北朝的改革,道教脱胎换骨,以维护王朝统治为基础,从此开始他长达1800多年的传承。

    道教产生之后,因为政局的动荡开始了*,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南北天师道场,此后不断有宗师另开蹊径,道门宗派日益增多,最终在金元时期形成了正一道与全真教两大道教门派。

    那么,道教到底经过了一段怎么样的发展历史?又是如何形成正一道与全真教两大门派的呢?

道教简史

    道教传承

    道教,从东汉中后期开始形成,由张道陵创建五斗米道,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道德经》为典籍开始,表明道教正式创建。

    道教创建之后,经过曹魏时期的发展,南北朝的改革,隋唐时期已经发展成熟,终于迎来了北宋的隆盛,金元时期道门四起,蒸蒸日上,明朝中期达到巅峰,此清朝以后陷入衰微,直至现代道教开始复兴。整个道教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就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史的缩影。

道教简史

    ●道教产生历史背景

    道教形成于东汉的中后期。它之所以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所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思想渊源,并经长期的酝酿和积累的必然结果。

    我国封建社会由战国进入秦汉时代,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发达的领先地位。

    但是,秦汉的社会发展,又受到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呈现时起时伏的波浪式延展的趋势。即使在秦汉鼎盛时期,社会矛盾也很尖锐。

    土地兼并日益加剧,使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也日益增多。

    西汉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便由盛而衰,最后终于灭亡。光武虽号中兴,但东汉王朝却是建立在农民起义的火山上的,只有光武、明帝和章帝三代,社会稍为安定。

    从和帝开始,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势力迅速膨胀,并在*上逐步形成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彼此争夺*权力,把持朝政;地方官吏则不奉法令,侵冤小民。

    东汉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莫大的痛苦。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仍,疫病流行,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造成人民深重苦难的现实世界,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和土壤。人民渴望摆脱苦难,而又找不到出路。因此往往幻想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伸张正义,并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护上。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时候,也极力企图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反抗的意志,宣扬君权神授。借以消除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人民抗争的风暴,同时也希望宗教成为他们统治的后盾,祈求长治久安和个人的福寿康宁。

    这种气氛,显然是孕育道教极为重要的气候和土壤。再加上佛教在汉代的传入,也给某些神仙方士创立道教提供了启示,成为道教产生的助产剂。所以说道教的产生,是当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道教简史

    ●初建:东汉道教

    道教在东汉中后期产生,这个时期的早期道教有两大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或正一盟威之道。其创立者为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等。五斗米道创教的时间大约在东汉顺帝时期,创教的地点在西蜀鹤鸣山。

    它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因从其受道者必须纳五斗米而得名。其宗教特征不少与太平道相似。其召神劾鬼、符箓禁咒等道术,均直接继承了汉代方士的方术。

    太平道是奉事黄老道的巨鹿人张角于东汉灵帝时所创,因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疗病的方式传教。由于当时疾疫流行,广大群众纷纷求治,且“病者颇愈”,因而信奉其道。

    张角在灾情特别严重的冀州布道成功之后,便派遣弟子8人到四方传教。10余年间,其教徒便达到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州。中平元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其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预定在甲子年三月初五各地同时起义,张角还自称“黄天泰平”。

    不料在预定的起义日期之前,张角的一个弟子济南唐周向灵帝上书告了密,打乱了张角原来的部署,只好提前发难,于是“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张角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东汉王朝随即采取了一是列军事、*措施,全力以赴地进行了残酷的*,使太平道组织受到严重的破坏,从此传授不明。

    在太平道发动起义期间,巴郡五斗米道张修,也与之东西呼应。随后,张道陵之孙张鲁还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统治了30年。

    ●低谷:曹魏道教

    曹魏时,太平道已随黄巾起义被*而衰微,正一盟威道张鲁随曹操与移民北迁,到达曹魏本土,即今河南、河北一带。

    曹操、曹丕鉴于黄巾起义,害怕农民起义者利用宗教组织起来进行革命,便对早期道教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方面进行限制或*,另一方面又进行利用和改造。

    曹操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如左慈、甘始、郄俭等召集到身边,既可以谋求养生方术以延年,又可以防止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因此,这时有很多高门士族加入道教,促使道教发生了分化。

    从曹魏时期开始,道教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随着正一盟威道在高门士族中的逐渐传播,其地位日益提高,人们逐渐改称正一盟威道为天师道。

    魏晋时期天师道仍保留了早期正一盟威道的一些宗教内容,但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某种混乱局面。如因原有的组织系统随北迁而解散,祭酒们便各自为政,人人称教,各奉异法,祭酒职务的拜署也各自设置,造成道官制度的混乱,许多祭酒和道民不守教规。

道教简史

    ●崛起:东晋道教

    至东晋,道教逐渐从低谷中崛起。其表现之一是,道教的神仙理论获得了重大发展,并初成体是。这以倡导神仙道教的理论家和实践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r内篇》为标志。

    葛洪一生著述不缀,养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终老。葛洪最有代表的著作是《抱朴子》一书。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辟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内篇》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又继承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所举仙经神符,多达282种。《内篇》充实和发展了神仙道教的学说,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长生成仙为最高目标,在道教思想教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内篇》的问世,标志着金丹道教神仙理论体是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上层神仙道教勃兴的开始。继葛洪之后,又出现了传授经是而形成的上清、灵宝、三皇等道教经箓派。

    《上清经》是是由巍华存创始,由杨羲、许谧共同完成的,其主要经书为《上清大洞真经》及《黄庭经》等。《灵宝经》是是由葛巢甫所撰作而成,其主要经书为《元始无量度人经》。

    《三皇经》是是由西晋鲍靓传《三皇文》至东晋而显于世的,道教所说的《三皇经》,包括《三皇文》和《五岳真形图》。《上清经》是的问世是杨羲和许谧、许翙继葛洪之后对神仙道教的又一次改革和发展,它为道教茅山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上清派其修行理论认为人身中各部位均有真神镇守,修道者思神服气、叩齿咽液、固精安神,辅以诵经念咒,便可以内保脏腑,外祛灾邪,飞生成仙。上清派着重个人*,开创人物又均是高门士族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易被上层社会所接受和赞赏,这是此派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

    灵宝派以重视符箓科教和斋戒仪轨,注重劝善度人,宣称“普度一切人”。灵宝派在修持方法等方面,吸收了天师道和上清派的长处,使它的宗教活动能吸引群众,成为晋末宋初很有社会影响的大道派。后衍变为阁皂宗。

    魏晋时期,除上述葛洪金丹派神仙道教、上清派、灵宝派外,还有李家道、帛家道、于君道等较有影响的道派。另外,有显于后世的楼观道、龙虎宗、净明派,都可以追溯至魏晋时期。

    ●改造:南北朝道教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经过他们的努力,使道教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为道教日趋成熟的时代。

    在北朝,对北方天师道进行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北巍的著名道士寇谦之。据《巍书r释老志》载,寇谦之“少修张箓之术”,为正一盟威道教徒,后又师成公兴,随其入嵩山*,隐居石室,服食采药。至神瑞二年,即415年,感太上降临山顶,授天师之位,并赐《称中音诵新科之戒》20卷,命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

    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革的的总原则是“以礼度为首”。主要措施是“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使道教“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届时,诵习道经,也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时用音乐伴奏。经过寇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被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

    由于寇谦之的道教改革,不仅在宗旨、组织、道经、斋仪等各方面创立了新道教的基本规模,而且将帝王和各级贵族吸收入道。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协调、密切了道教与统治阶层的关系,变农民为主的宗教为全社会各阶的宗教,在道教发展史上起了一个鲜明的里程碑的作用。

    因此,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便能够广泛传播开来,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继寇谦之之后,南朝刘宋时,又有庐山道士陆修静,对南方的天师道进行了改革。

    陆修静自少修习儒学,爱好词章,年长时弃家隐居修道。陆修静对南朝道教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他的《陆先生道门科略》中。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套整顿、改革的措施。

    经陆修静改革后的南方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在南朝曾得到一定的发展。不过它的发展很快被上清派和灵宝派的兴盛所遮掩,而逐渐不显于世了。

    稍后于陆修静,南朝又出了个博学多才的道教学者陶弘景,他对以前流行于南方的葛洪金丹道教、杨羲的上清经箓道教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又进一步总结、充实和改革,开创了茅山宗。

道教简史

    ●发展:隋朝道教

    隋朝实行佛道兼容政策,虽以崇佛为主,但对道教也甚为重视。隋文帝把他的开国年号定为“开皇”,这个称号便取自道经。

    隋文帝还建道观、度道士,以扶持道教发展。隋炀帝崇道更甚,在位时于长安为道教修建了10座道观。大业七年,即611年,隋炀帝还亲自召见茅山宗宗师王远知,并以帝王之尊,“亲执弟子之礼”,敕命于都城长安建玉清坛以处之。

    道教在隋朝期间,其宫观庙宇和道士的数量都有所发展。这一时期,茅山宗传往北方的上清经法已经纳入灵宝、三皇等经是,并与北方的楼观道相融合。

    在*方术方法方面,最突出的发展是“内丹”的兴起。据《罗浮山志》记载,道士苏玄朗曾经隐居在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学道,得司命真秘。开皇年间,苏玄朗到罗浮山青霞谷,*大丹,自号青霞子。作《太清石壁记》等。后著《旨道篇》,阐明内丹*之法,自此道教始知内丹。

    苏玄朗又鉴于《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秘诀》三书文繁义隐,于是撰写《龙虎金夜还丹通元论》,归神丹于心炼。苏玄朗用外丹名词解说内丹,提倡“性命双修”,以此为内丹*的核心。

    苏玄朗九年道成,从他的言行看,可以说他是一位内丹理论家、实践家和宣传家。隋代苏玄朗倡导的内丹道,至唐代发展迅速,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成熟:唐朝道教

    唐朝时期,道教取得了辉煌的发展。因为道教尊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唐皇室便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特别崇奉道教。

    武德三年,唐高祖诏改羊角山为龙角山,并建老子庙;武德七年,又亲至终南山谒拜老子庙;武德八年,下诏叙三教先后,以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最后。

    贞观十一年,唐太宗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令,称“朕之本是起自柱下”,道士女冠自今后以斋供行立,至于称称可在僧尼之前,定道佛次序。

    乾封元年,唐高宗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来的唐玄宗对道教更加崇奉和扶植。他于开元九年,迎司马承祯入京,亲受法箓,成为取得道士资格的皇帝。

    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亲注《道德真经》,又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并把《老子》列入科举考试范围。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令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将道士当作皇族看待;开元二十九年,诏两京及诸州各置崇玄学,规定生徒学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

    天宝元年,唐玄宗赠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更桑子为洞虚真人,其四子所著之书改名为真经。天宝八年,唐玄宗追赠玄元皇帝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后又升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唐玄宗以后,唐肃宗、唐代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等不少皇帝都继续崇奉和扶植道教,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唐武宗。唐武宗于开成五年亲受法箓,会昌元年,诏授衡山道士刘玄靖为银青光禄大夫,任崇玄馆学士,封号广成先生。会昌四年,授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门教授先生。

    唐代不少官吏都出身道士,比较有影响的如王远知、岐晖、司马承祯、潘师正、叶法善等都受到优厚,傅奕、魏征得到重用,广建道观成为主要事项。

    在唐朝近300年的时间里,唐帝王以道教为“本朝家教”,始终扶植和崇奉道教,因此,促使道教在教理教义及斋醮仪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

    ●低潮:五代道教

    五代共53年,易五姓十三君,社会动荡不安,给道教的滋生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其中仍有不少地方王朝崇奉道教。

    他们尊宠道徒,兴建宫观,收集散失的道书,命道士宣讲道经等,这对道教的维是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前蜀王建、王衍父子崇信道教,尊礼杜光庭,径称天师。

    后蜀孟昶好金丹急房中之术;南唐李昪为茅山第十九代宗师王栖霞建玄真观,赐印、绶,号玄博大师。道教在各个地方割据政权的范围内部都有传播。道士则或遁迹山林,或则隐于市廛,皆由出世转入世,由追求成仙转而济世度人,以拯救现实的苦难,从而把儒家和佛教的某些修持方法和救世理想吸收到道教中来。

    在唐末五代,外丹术开始走向衰落,内丹术逐渐兴起并日益发达,这对以后全真教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著名的道士有李浩、谭峭、彭晓、谭紫霞等,他们致力于道教的理论、方术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使低潮中的五代道教仍向前迈进。

道教简史

    ●隆盛:两宋道教

    北宋建立之后,重新统一了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局面,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尤其以宋真宗、宋徽宗崇道。

    宋真宗赵桓崇奉道教,除了效法太祖、太宗召见道士、营建宫观外,还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行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宋真宗制定了一些节日,在位期间,大量兴建道观,召见著名道士,命王钦若、张君房等编辑《道藏》。《宝文统录》和《大宋天宫宝藏》的编撰奠定了后世编修《道藏》的基本格式,对道教教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徽宗对道教的崇信更甚,政和七年二月,称天神青华帝君下降宣和殿,又夜梦老君谕说:“汝以宿命,当兴吾教。”四月,宋徽宗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从而把道教变成了国教。

    为了发展道教,宋徽宗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大兴宫观;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官道职;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重和元年九月,“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赐名《道史》。”这当是我国官修的第一部全面叙述道教历史的巨著,今已失传。

    宋徽宗编修《万寿道藏》,总计5481卷,镂板完毕,即进板于东京。将全藏刊板刷印,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北宋时期,茅山派仍然活跃,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自神宗时即出入宫中,后徽宗又为其造天宁万寿观,并赐号葆真观妙先生。天师道经过近百年的沉寂,渐次兴起,如龙虎山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崇宁三年*赴阙,颇受宋徽宗礼遇。

    宋室南渡以后,形成了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道教内部宗派纷起,在金元之际,北方先后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道派。与北方三大道派兴起的同时,在南方除旧有的龙虎天师、茅山上清、阁皂灵宝等三山符箓诸派之外,这时自称独得异传而别立宗派者甚多。

    主要有从天师道衍化而来的神霄派,由上清派衍化而来的清微派,由灵宝派分化而来的东华派和净明道。此外,还有白玉蟾所创的所称金丹南宗者。入元以后,分别与金真道和正一派相合并。

    ●纷起:金元道教

    金代,由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差异,不能不发生尖锐的社会矛盾,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汉族人民反奴隶制统治的斗争风起称涌。

    一些汉族士人既不愿在金朝做官,在*上与金统治者合作,又不去参加抗金斗争,而是走上了消极隐遁的道路。

    在这种背景下,先后于山东、河北一带由汉族士人所创立的新道派,如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等,相继产生,并受到了在野汉族士人的拥护和向往而纷纷参加。

    入元以后,元统治者同样面临如何争取汉族士人支持的问题,故对道教也同样表示崇奉。1219年,当成吉思汗还在率军西征时,就迫不及待地遣使臣前去登州宣召当时全真道首领邱处机。

    邱处机接到成吉思汗的召命之后,便冒雪冲霜,万里跋涉,率领弟子赴召。在见到成吉思汗之后,即积极为其统一天下献策,从而受到殊宠,为全真道在元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从成吉思汗以来,全真道一直受到蒙古统治者的重视。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崇尚儒学,对道教也继续尊崇。元代统治盛极而衰,急转直下,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遂对道教仍实行利用与限制相结合的政策,这种利用与限制相结合的政策一直维持至元代灭亡。

道教简史

    ●*:明朝道教

    明代统治者和唐宋以来的历代统治者一样,在他们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都曾利用道教为他们服务,在明朝中叶以前,道教仍继续处于兴盛时期,至嘉靖年间达到*。

    明太祖朱元璋在夺取政权时,便利用道教制造*。先是宣扬道士之说,称他的祖坟风水好,当出天子。朱元璋在起兵征战过程中,道士周颠仙和铁冠道人张中等常为他出谋划策。

    明朝建立以后,道教承宋元旧制,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是,官方发给不同的度牒。明朝皇室因鉴于世居龙虎山张道陵后裔在道教中的影响,一方面肯定了元代授正一道教主的地位,但又革除天师称号,改授为正一嗣教真人。

    明成祖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变”夺得皇权的。他在夺权过程中,也利用道徒方士如颤士、袁珙、袁忠彻、金忠等人为他制造*,出谋划策。

    在夺得皇位之后,朱棣仍利用道徒方士如故。正一道首领张宇初继续受到尊重,常被召见,命他举行各种斋醮祈祷。明朝的历代统治者均一直奉行三教并用和对道教的优宠政策。关于道书的修撰,成祖虽十分积极,但终于功未就即崩殂。

    英宗继承成祖遗志,正统十年完成道书修撰,共5305卷,称《正统道藏》,颁赐天下。这对于道书的保存和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至宪宗朱见深统治期间,僧道常因统治者的优宠而躐等超擢,道士李孜省等权倾一时。

    在明代诸帝中崇道最笃者是世宗朱厚熜。在他入承大统之后,毁佛寺,逐僧人,专以扶植道教为事,使明代道教的发展达到了*。其崇道行为日甚一日,老而弥笃。世宗宠信道徒方士,授以*厚禄;广建斋醮,崇信乩仙;建宫筑室,不惜劳民伤财;爱好青祠。举行斋醮需用青词,以求“益求长生”,且迷信丹药。

    此外,世宗还为其父母和自己加封道号。嘉靖三十五年,自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又加号为“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号为“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比宋徽宗赵佶有过而无不及。

    世宗逝世之后,其子穆宗继位,在徐阶的辅助下,崇道暂时有所节制。但到神宗朱翊钧统治期间,又全面恢复了崇道政策。神宗在位期间,对道书的整理和传播曾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万历三十五年,神宗敕张国祥编印《续道藏》180卷,称为《万历续道藏》。这是继《正统道藏》之后又一道书的汇辑,对道教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此后,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虽处于明王朝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但对道教仍甚推崇。

    ●衰微:清朝道教

    自明朝中叶后,道教衰微的势头已较为明显。到了清代,朝野重佛抑道,道教更显衰微。清朝满州贵族兴起于关外,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关后重视利用儒学治国,对道教虽仍予以保护,但远不及明朝那样尊崇。

    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笼络汉人,对道教还略有重视和利用,依明朝旧例封赠正一真人,令其掌管天下道教。顺治八年,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入朝觐见,敕授正一嗣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给一品印。顺治十二年,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入觐,袭封大真人,并敕免本户及龙虎山上清宫各色徭役。

    康熙皇帝曾命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进香五岳,祁雨治河,袭封大真人,授给光禄大夫品级。雍正五年,第五十五代天师张锡麟入觐,依前朝旧例袭封大真人,授光禄大夫。雍正皇帝晚年多病,于雍正九年召龙虎山正一道士娄近垣入宫,设坛礼斗,以符水治病有验。娄近垣因此被封为妙应真人,赐四品龙虎山提点,又拨官银修茸龙虎山宫观,置买香火田数千亩。

    自乾隆时代起,因统治者极力推崇儒家理学,释道二教的地位大为贬降。乾隆年间宣布黄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限制天师职权,取消其道教之首的地位,由二品降至五品,并禁止其差遣法员传度。到了道光朝间,又取消了传统的张天师朝觐礼仪。道教丢失了与朝廷的联系,其地位逐渐下降。

道教简史

    ●复兴:近现代道教

    鸦片战争使我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不仅受清统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影响,呈现出较复杂的局面。

    军阀混战,地方割据,使本来派是众多的道教进一步民间化宗派更加增多。在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战争期间,道教中有不少道徒同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反帝、反封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道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徒的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我国道教进入了它在近200年来最兴盛的时期。全国广大道教徒在爱国爱教的道路上,与全国人民一道积极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二、宗派概况

    如同武侠小说中有各种江湖门派一样,道教也有着自己的门派,而且道教门派很多,根据不同的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宗派。

    道教派别分为两大类,即符箓派和金丹派。而从广义上来说,道教宗派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划分,可以按照地域来,也可以按照道门来,甚至可以按照创始人来。

    此外,道教中还有早期道教、宫观道教、士族道教、民间道教、神仙道教等各种说法,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