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湘西赶财、巫傩文化、农耕象征

在湘西的深山褶皱里,流传着一种神秘的民俗——“赶财”。不同于常见的贴财神、挂摇钱树,这里的“赶财”仪式最特别的是“赶猪夜行”:深夜里,巫师或族老带着几头黑猪,沿着特定山路行走,口中念着听不懂的咒语,直到将猪赶进村寨。为何要选猪?为何偏要在夜里?这场藏在夜色里的“财富召唤术”,藏着湘西人对自然、神灵与生活的独特理解。
一、“赶猪”:农耕文明里的“活钱袋”
要理解“赶猪夜行”,首先得明白猪在湘西人心中的分量。在汉语里,“家”字由“宀”(房屋)和“豕”(猪)组成,最早的“家”就是“有猪的房子”。这种造字逻辑,在湘西少数民族中同样适用——苗族古歌《古老话》里,“养猪满圈”是衡量家庭富裕的核心标准;土家族《梯玛神歌》中,“杀年猪”的仪式甚至比过年本身更隆重。
猪之所以成为“财富符号”,和湘西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这里山多田少,耕地零散,牛、马等大牲畜需要广阔草场,而猪杂食、耐粗饲,用剩菜、野果就能喂养,繁殖力又强。一头母猪一年生两窝,每窝8 – 12头,相当于“活的存钱罐”。更重要的是,猪的“圆滚滚”体型、“哼哧哼哧”的进食声,天然契合“富足”“稳定”的心理暗示。
在传统赶财仪式中,猪的选择有严格讲究:必须是未阉割的公猪(象征生命力),毛色纯黑(黑色在湘西巫术中代表“通阴”,能沟通神灵),年龄在8 – 12个月(既非幼崽也未老迈,象征“成长中的财富”)。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强化“猪 = 财富”的象征意义。

二、“夜行”:与神灵共享的“秘密时间”
为何非要选在夜里赶猪?这要从湘西的“巫傩文化”说起。作为“五溪蛮地”核心区,湘西自古是楚巫文化与少数民族信仰的交融地。在当地观念里,白天是“人间时间”,人神各安其位;夜晚则是“阴阳交界”,神灵、祖先的魂灵会“下凡巡视”,此时进行仪式,更容易被“听见”。
具体到“赶财”仪式,时间要选在“月晦之夜”(农历月末无月的夜晚)。老一辈解释:“月亮圆的时候,财气都被月光照散了;月亮没了,财气才会像雾一样聚在山里。”巫师会提前三天净身、吃素,仪式开始前用“鸡血画地”——在村口画一个圆圈,圈内撒上稻谷、碎银(象征财富),圈外插上艾草(驱邪)。
赶猪的路线也有讲究:必须沿着“祖先迁徙路”走,也就是村寨最早的先民从外地迁入时的路径。湘西很多村寨的老人们能背出“迁徒古歌”,比如凤凰县某苗寨的古歌里唱道:“阿公挑着铁锅走,阿婆抱着猪崽行,翻了九座山,过了八条溪,来到青竹坪,猪崽生了崽,日子甜如蜜。”沿着这条路赶猪,寓意“顺着祖先的财路,把财富带回家”。
三、仪式背后的生存智慧
除了神秘的信仰色彩,“赶猪夜行”还藏着朴素的生存智慧。湘西多山,白天气温高,山路陡峭,赶猪容易让猪因燥热、疲惫而不肯走;夜晚气温凉爽,猪的体力更足,也更听话。此外,过去湘西盗匪较多,白天赶猪容易被盯上,夜里行动更安全——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其实是底层民众的自我保护。
更有意思的是,“赶猪夜行”还暗含“财富扩散”的逻辑。仪式结束后,赶回来的猪不会被立刻宰杀,而是分给村寨里最穷的几户人家喂养。老人们说:“财气要流动,越分越多。”这种“赶财—分财—生财”的闭环,既强化了村寨的凝聚力,又通过猪的繁殖实现了财富的自然增长。据《湘西民俗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前,湘西80%的村寨都有“赶财后分猪崽”的传统,很多家庭就是靠这种方式,从“借一头猪”到“养十头猪”,逐渐摆脱贫困。

四、从神秘仪式到文化符号
如今,随着交通改善、经济发展,“赶猪夜行”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但作为民俗符号,它依然活跃在湘西的文化舞台上。在凤凰古城的民俗展演中,“赶财仪式”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穿着苗服的“巫师”举着火把,黑猪脖子上系着红绸,在鼓点声中“走”进观众视野。年轻的游客可能不理解其中的信仰细节,但“赶猪”“夜行”的神秘感,已经成为湘西文化的一张名片。
不过,也有学者担忧这种“舞台化”的传承是否会失去原真性。吉首大学民俗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真正掌握完整“赶财仪式”流程的老巫师,全州已不足20人,且平均年龄超过70岁。他们记忆中的仪式,除了赶猪,还有“撒五谷”“念财咒”“祭土地”等环节,每一步都有特定的口诀和禁忌。比如“财咒”必须用苗语或土家语念,不能用汉语;“撒五谷”要从左肩撒出,不能用右手;遇到岔路时,必须让猪自己选择方向,不能人为驱赶——这些细节,在旅游展演中往往被简化或省略。
结语:夜色里的文化密码
从“赶猪夜行”这扇小窗望进去,我们看到的是湘西人对生活的热望:他们既相信神灵的力量,又懂得利用自然规律;既保留着古老的信仰,又在生存压力下发展出实用智慧。当我们惊叹于仪式的神秘时,更该看到背后的文化逻辑——所谓“赶财”,本质上是“赶自己”:通过仪式凝聚信心,用行动创造财富。正如一位老巫师所说:“夜里赶的不是猪,是心里的火。火不灭,财就不会断。”
参考资料
《湘西民俗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
《楚巫文化研究》(张正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燕宝译注,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土家族梯玛神歌译注》(叶德书,岳麓书社,2002)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