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概述

单篇文章
发布于

  

道教概述

  每一个宗教都有着自己的信仰与教义。道教作为一个发展成熟的宗教自然也不例外。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在传承之中又不断丰富教义,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义思想。

    规诫则是一种硬性的约束,是道教为约束门徒的行为而制定出来到典章制度,经过后来不断地发展而成为定制,是道教徒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守则。

    教义,使得道教信仰得以传承;规诫,使得道教纲常得以确立。正因为如此,才使道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教文化,也为道教增加了许多迷人的色彩。

    道教概述

    道教,作为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一直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但是很多人对道教的概念却还不是十分了解。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教呢?为什么说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呢?

    ●道教的概念

    道教是我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道教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撰作《易传》,由此形成了道教思想源头。

    道教在东汉时形成宗教,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主张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起源

    道教起源于古代先民对神灵的崇拜。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至强调天人合一、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

    那时的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的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对之顶礼膜拜。

    到了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

    而且,这时的原始鬼神崇拜已发展至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在这一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即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

    “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朝廷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

    到了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所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礼乐文明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礼仪。

    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了下来。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也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

    神仙信仰也可上溯到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山海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内容相当丰富,而且比较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渊源提供了依据。

    在《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神仙与羽士的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在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在道教,教内以黄帝赴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学修长生久视神仙方术为初始。

    ●道教的创立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于蜀郡鹤鸣山,即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邑,即江苏丰县人。据道书记载:本为太学学生,博采五经,好神鬼事。

    早年曾举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在巴蜀任过江州令。后来悟通仕途沉浮,无益于年命,便辞官隐居于邙山,即河南洛阳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多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闻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弟子入蜀,居住在鹤鸣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24篇。

    张道陵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命为天师。于是,张道陵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层组织与活动中心。

    初设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汉地区,后为与二十八宿相配,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阳平治是正一盟威道的总部。

    张道陵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创立了道教。张道陵初创的正一盟威道,其主要经典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极经》等。

    其主要宗教活动是:诵习五千文;有罪首过;符水治病;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其组织制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领道民。并规定按时“付天仓”及“三会”。付天仓,即奉道者于十月初一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三会,即奉道者一年三次,即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朝会天师治。

    ●道教的本土性

    道教始源于黄帝、集成于老子、发扬于张道陵天师。战国及秦汉诸儒,皆崇黄帝老子之学,称为道家。唐宋以降各代悉宗道学,并信仰崇奉,普及于中华民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具有极其强烈的本土性质。

    ●道教的宇宙观

    我们说的“劫数”出自道教。道教认为,宇宙有生成也有毁坏,成坏一次,称作一劫。一劫结束,宇宙重归于虚无,现今的宇宙已经不知过了多少劫。这是典型的东方循环宇宙观。为什么又叫劫数呢?

    因为宇宙的原因是由大道之气结成的一部神书,神书是符字——数构成的。能超脱劫数的元始天尊,即道教的上帝用神书确定某些根本,宇宙就自然生成了。

    元始天尊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劫数是道气自然演化的结果,他只能在暗中等待着演化时机的到来和依照道书的数,这很合乎现代宇宙学对上帝也不能随意创造宇宙的看法。

    道教经典还说道气在宇宙形成之初急剧地旋转,速度极快,这种旋转记载于太极图中,而“旋转”是宇宙中的最常见的现象。

    ●道教的宇宙结构

    道教认为,宇宙之间,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层为大罗天;其次三天为三清境,分别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其次四天为四种民天,又称四梵天,分别为贾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无*四天、*十八天和欲界六天。大罗天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为九圣、九真、九仙所居。

    四种民天以上为圣境,“三灾,刀兵、疾疫、饥馑为小三灾,水灾、火灾、风灾为大三灾所不及,劫会,即宇宙周期性的毁灭所不干”。无*以下,寿命依次减少,本领依次减弱,苦难依次增多。三十六地则为人死之后鬼魂所入之处,俗称阴间。

    道教认为,人死之后在阴间要受到十殿阎王的审判,有善行者则能转生,作恶多端者则打入地狱受惩罚。修道证果者直接依修行层次进入到相应的天界,而不用接受十殿阎王的审判。

    ●道教的宇宙演变

    道教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洪元、太初、太始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其理论依据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认为,在未有天地时,“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形无象,自然空玄,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处,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生。而后,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一大世纪。洪元即是“道”,也是“一”,洪元经过万劫而有混元,又经过万劫而成百成,百成后而有太初。

    太初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二大世纪。太上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四十八万卷,一卷有四十八万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这时才分别天地,创造了日、月、人。道家用太极图或用“二”,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大世纪。

    太初后,便进入了道教创世纪的第三大世纪,即太始。这时,太上老君下凡为师,“口吐《太始经》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太始者,万物之始也”。太始既没,以后便有太素世纪。老君下降为师。“太素巳来,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死不知葬埋,弃尸于远野”。此前历史为“上古”。

    中古始于混沌之时,经历九宫、元皇、太上皇、地皇、人皇、尊卢、句娄、赫胥而至太连。太连之时,“天生五气,地生五昧,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在太连之后,进入下古。首有“伏羲”,老君下凡为师,名无化子,又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

    这时的人民有名无姓,世上没有五谷杂粮,“皆衣毛茹血,腥躁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有穴处,夏有巢居”。伏羲后而有女娲,女娲后而有神农。

    神农之时,老君下凡为师,说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时,老君下凡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取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躁”。

    ●道教的名称来源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易经》,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容易,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至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道经记载的道教历史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时。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于其间,化名为盘古。经过五太,即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称、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化为草木。

    由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至此,老君返于天宫,以太虚为体,太微为宅。而后老君数次化身,历经八十一化。轩辕黄帝时,化身为广成子,授予黄帝养生之道;春秋时化身为老子,传下《道德真经》,教关尹子以修真之法,由此道脉兴矣。

    春秋时期,老君復授道于东华帝君王玄甫;汉代,东华帝君授道于正阳祖师钟离权;至唐代,正阳祖师授道于纯阳祖师吕洞宾。时至北宋末年,钟吕二仙降于甘河桥上,授予重阳祖师以至道。重阳祖师汇四海宗风于一坛,在活死人墓中苦行*,传道于山东。全真七子再续宗风,传于后世,教法大兴。

    ●道教的世界观与生命观

    道教认为,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

    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学的理论。所以古时才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历史上有名的医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道教相关人物。

    ●道教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道教认为,人是由魂和魄这两部分所组成的。魂则是精神层面的,魄是肉体层面的。此魂此魄则暗合阴阳,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两者不能单独存在。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