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莲花灯、水陆法会、佛教仪轨

在江南水乡的寺院里,每到水陆法会的夜晚,总能看到僧众手持莲花灯,沿着放生池缓缓绕行。灯影摇曳中,粉白的莲花瓣被烛火映得透亮,像极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宝莲。这盏看似普通的灯,为何能成为水陆法会的“核心道具”?它又藏着哪些关于生死轮回的深层寓意?
一、水陆法会:跨越千年的“幽冥盛宴”
要理解莲花灯的特殊意义,首先要明白水陆法会的本质。作为汉传佛教最盛大的超度法会,水陆法会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因梦到地狱众生受苦,遂依《大藏》经典创“水陆无遮大会”,此后历经唐宋发展,形成“七昼夜讽经、设斋、施食、放灯”的完整仪轨。
这场法会的独特之处在于“普度”二字——既度阳间的善男信女,更度阴间的孤魂野鬼。法会期间,寺院会搭建内坛、外坛:内坛由高僧主法,供奉诸佛菩萨;外坛则设“大坛”“华严坛”“法华坛”等,分别供奉不同经典。而贯穿整个法会的核心仪式,正是通过“施食”“放灯”等方式,为亡灵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救赎。

二、莲花灯的“双重身份”:物质载体与精神符号
莲花灯并非水陆法会独有,但在这场“幽冥盛宴”中,它的象征意义被无限放大。这要从“莲花”与“灯”两个元素的佛教寓意说起。
(一)莲花:从“淤泥”到“净土”的生命隐喻
在佛教经典中,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圣花。《妙法莲华经》以“莲华”喻佛法,《观无量寿经》描述极乐世界“池中莲花大如车轮”,莲花因此成为往生净土的象征。水陆法会超度的亡灵多因贪嗔痴“陷身淤泥”(即轮回苦海),莲花灯的“莲形”,正是在暗示:只要众生发心向佛,便能如莲花般“脱苦得乐”。
(二)灯:照破黑暗的“智慧之火”
佛教视灯为“六度”中“智慧”的象征。《大般涅槃经》云:“譬如灯明,能破黑暗。”在水陆法会中,灯的功能被具象化为“照幽冥”——通过点燃灯烛,为沉沦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亡灵照亮前路。《施灯功德经》更明确记载:“若有众生,能于佛塔、庙中施灯明者,得于四种可乐之法。”这种“施灯得福”的信仰,让莲花灯从普通灯器升华为“救度工具”。
三、水陆法会中的莲花灯:从“仪轨细节”到“生死哲学”
在七昼夜的法会中,莲花灯的使用贯穿多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都暗含对生死的深刻思考。
(一)“灯坛”设供:连接人神的“能量场”
法会首日,僧众会在内坛中央设立“灯坛”,用77盏莲花灯按“北斗七星”布局排列。每盏灯代表一位需要超度的亡灵,灯芯用“往生咒”加持过的棉线,灯油混合了香灰与净水。这种设置并非随意——北斗在道教中是“司命之星”,佛教吸收后赋予其“度亡”功能;77盏灯则对应“七七四十九日”的中阴身期限,象征亡灵在轮回中的最后过渡期。
(二)“放灯”仪式:从“施食”到“往生”的终极跨越
法会第五夜的“放灯”是最震撼的环节。僧众带领信众来到放生池边,每人手持一盏莲花灯,口诵《救拔焰口陀罗尼经》,将灯轻轻放入水中。随着灯群漂向池心,水面被染成流动的星河。这一仪式的核心是“以灯代舟”:莲花灯既是亡灵的“渡船”,载其脱离苦海;又是“引路灯”,指引其往生极乐。
据《水陆仪轨》记载,放灯时需满足三个条件:灯须用“三净泥”(未沾荤腥、未踩过、未被邪念污染的泥土)塑形,灯芯需由12岁以下童男童女搓制(象征清净无染),灯油必须取自寺院百年古松(象征生命力绵长)。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神圣空间”,让放灯行为从“民俗活动”升华为“宗教实践”。
(三)“灯供”回向:将光明传递给“未度者”
法会结束前,僧众会将剩余的莲花灯集中供奉在大雄宝殿。每盏灯前放置一小碗“甘露水”(混合香水、米、盐),然后集体念诵《回向文》:“愿此灯明遍法界,一切众生得安乐。”这种“灯供回向”的本质,是将个体的超度行为扩展为“普度众生”的慈悲心——不仅要救度参与法会的亡灵,更要让这份光明惠及所有未得度的众生。

四、从“宗教仪轨”到“民俗记忆”:莲花灯的当代意义
如今,水陆法会中的莲花灯已超越单纯的宗教功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符号。在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等寺院,每年水陆法会的放灯仪式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年轻人举着莲花灯拍照发朋友圈,老人们则默默念诵经文——这种“传统仪式+现代传播”的碰撞,恰恰体现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莲花灯的制作工艺正在被“活化”。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传承人,将传统泥制莲花灯与现代彩绘技术结合,推出“祈福莲花灯”文创产品;浙江温州的灯彩艺人则用竹编替代泥制,制作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莲花灯。这些创新既保留了“莲花”“灯”的核心象征,又适应了当代社会的环保需求。
结语
一盏莲花灯,照见的不仅是幽冥中的亡灵,更是中国人对生死的独特理解。在水陆法会的袅袅香烟里,莲花灯用“光明”与“清净”的双重意象,完成了从“物质灯器”到“精神图腾”的升华。它告诉我们: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而这段旅程的方向,就藏在那盏摇曳的莲花灯里。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