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谈《易经》

杨振宁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曾经在北京召开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在这篇演讲中,他提到了《易经》的起源和发展,并阐述了《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杨振宁提到了《易经》的起源和发展。他说,《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其次,他阐述了《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易经》的卦象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是“象”而不是“物”,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他认为,《易经》对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因为它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所创造的,而且《易经》所阐述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影响同样极大。

杨振宁认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过于强调“天人合一”而忽视了“物”的本质,这使得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与近代科学相去甚远。他认为,近代科学要摆脱“天人合一”,并尝试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

关于杨振宁对《易经》的看法,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易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它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易经》中的一些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夸大《易经》的作用,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缺陷。”

总的来说,杨振宁认为,《易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他也认为,《易经》的思想有其局限性和缺陷,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另外,他认为,近代科学要摆脱“天人合一”,并尝试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但是这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您可能还喜欢...

1 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