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里的财富密码:”金鸡啄财”为啥偏要叼着铜钱?
关键词:金鸡意象,铜钱民俗,吉祥摆件
在传统民俗工艺品市场,"金鸡啄财"摆件总能吸引驻足——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尖喙轻衔一枚铜钱,羽毛根根分明,眼神锐利有神。这个看似简单的造型背后,藏着中国人千年来对财富、吉祥与宇宙观的独特理解。要解开"金鸡为何叼铜钱"的谜题,我们需要从"鸡"的文化密码、"钱"的象征体系,以及二者碰撞出的民间智慧说起。
一、"金鸡":从太阳神鸟到镇宅瑞兽的千年蜕变
在中国文化中,"鸡"的形象绝非普通家禽,而是承载着深厚信仰的"神鸟"。这种认知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鸡,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河姆渡遗址的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更将鸡(或凤)与太阳直接关联。《山海经》中"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的记载,虽提到的是"金乌",但汉代以后"金鸡"逐渐取代金乌成为太阳的象征物。
这种演变与鸡的生物特性密切相关:公鸡"日出而鸣"的规律,恰好对应太阳东升的自然现象。《春秋考异邮》记载:"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将鸡的属性与南方、火、阳紧密绑定,形成"阳鸟"的文化定位。这种定位在民间信仰中衍生出两大功能:
1. 驱邪镇宅的"阳刚之神"
古人认为,邪祟属阴,而鸡作为"积阳之精",其鸣叫、血液甚至羽毛都能克制阴邪。《荆楚岁时记》提到"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说明至少在南北朝时期,贴画鸡已成为春节驱鬼的重要习俗。至今在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中,仍可见到屋脊上的陶鸡装饰,取"鸡鸣破阴"之意。
2. 吉祥纳福的"报喜之禽"
"鸡"与"吉"的谐音,让这种阳鸟自然成为吉祥的象征。《韩诗外传》记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这种"文武勇仁信"的完美人格化特质,使鸡成为民间艺术中常见的吉祥符号。从年画中的"大吉大利"(大鸡大利),到剪纸里的"金鸡报晓",鸡的形象始终与美好愿景紧密相连。
当"金鸡"从太阳神鸟演变为兼具驱邪与吉祥双重属性的瑞兽,它与"财富"的联结就具备了文化基础——人们既希望借助其阳刚之气守护财富,又期待其吉祥属性带来财富。
二、铜钱:从流通货币到民俗符号的功能转化
如果说"金鸡"是承载精神信仰的载体,那么"铜钱"则是物质财富的具象化符号。但在民俗文化中,铜钱的意义远不止于货币:
1.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投射
铜钱外圆内方的造型,源自战国时期的圜钱,至秦代"半两钱"定型后成为主流。《周礼·考工记》中"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的记载,让这种造型被赋予哲学内涵:外圆代表"天",内方代表"地",方孔穿绳象征"人"连接天地,形成"天 – 地 – 人"三才合一的宇宙观。这种造型使铜钱超越了单纯的货币功能,成为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微型宇宙模型"。
2. 财富与流通的双重象征
作为古代主要流通货币,铜钱自然是财富的直接代表。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流通"属性——铜钱通过交易在不同人手中流转,象征着财富的动态积累。民间俗语"钱要流通,人要走动",正是对这种属性的通俗表达。因此,铜钱不仅代表"拥有财富",更代表"财富的持续增长"。
3. 驱邪镇煞的神秘力量
由于铜钱长期在人间流转,被赋予"人气"与"财气"的双重能量。《阳宅十书》记载:"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用铜钱七枚,埋于门槛下,可镇白虎。"民间更有"五帝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帝铜钱)能驱邪避煞的说法,认为帝王年号的"王气"与铜钱的"人气"结合,形成强大的镇宅力量。
当"铜钱"从货币转化为包含宇宙观、财富观与神秘力量的民俗符号,它与"金鸡"的结合就不再是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两种文化符号的深度融合。
三、"金鸡啄财":民俗符号的系统集成与寓意升华
"金鸡啄财"摆件的核心设计——"啄"的动作,是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关键。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完成了三重寓意的传递:
1. 动态的财富获取:从"守"到"取"的升级
传统招财摆件多强调"守财",如貔貅(只进不出)、金蟾(口含钱币)。而"金鸡啄财"通过"啄"的动作,将静态的"守"转化为动态的"取"。公鸡敏锐的眼神、有力的喙部,象征着对财富机会的精准捕捉;"啄"的动作则暗示"主动获取财富"的积极态度,这与中国人"勤能致富"的传统观念高度契合。
2. 阴阳平衡的财富观:阳刚守护与流通生财
金鸡属"阳",铜钱外圆(阳)内方(阴),二者结合形成阴阳调和的格局。金鸡的阳刚之气守护财富不被邪祟侵扰,铜钱的流通属性保证财富持续增长,这种"守"与"生"的平衡,正是传统财富观的核心——既要有守护财富的能力,更要有让财富"活起来"的智慧。
3. 吉祥寓意的叠加:从个体到整体的祝福
"金鸡"带来的"吉祥"与"铜钱"代表的"财富"叠加,使摆件的寓意从单一的"招财"扩展为"吉祥伴财富"的整体祝福。这种叠加在民间工艺中极为常见,如"马上封侯"(马 + 猴)、"喜上眉梢"(喜鹊 + 梅花),都是通过两种符号的组合,传递更丰富的美好愿景。
四、从历史到现代:"金鸡啄财"的传承与演变
"金鸡啄财"的具体造型并非一成不变,其演变轨迹清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
时期 | 造型特点 | 文化背景 |
---|---|---|
明清时期 | 金鸡体型写实,铜钱为方孔圆钱,啄取动作含蓄 | 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对财富的渴望增强 |
民国时期 | 金鸡羽毛更华丽,铜钱增加"招财进宝"铭文 | 中西文化碰撞,传统符号融合新元素 |
当代 | 金鸡造型抽象化(如卡通化),铜钱可能采用仿古做旧或镀金工艺 | 审美多元化,更注重装饰性与寓意表达 |
这种演变说明,"金鸡啄财"摆件并非僵化的文化符号,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形式,但其核心寓意——通过阳刚瑞兽主动获取并守护财富——始终未变。
结语:老物件里的生活哲学
当我们凝视"金鸡啄财"摆件时,看到的不仅是一只叼着铜钱的鸡,更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财富需要主动争取,更需要智慧守护;吉祥与财富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生共存。这个看似简单的民俗工艺品,实则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哲学思想的微观投射,也是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表达。
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符号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8年
《说鸡》,王娟,《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铜钱的民俗文化内涵》,李华,《中国钱币》2012年第2期
《传统吉祥摆件的造型与寓意研究》,张丽,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9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