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变迁中的主要流派

单篇文章
发布于

道教变迁中的主要流派

●方仙道

    方仙道兴起于战国末,是指从事方术、方技等道术的人,时称方士。包括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堪舆等技艺并宣传服食、祭祀可以长生成仙的人。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最早的方士是周灵王时候的苌弘,据称他会阴阳之学,明鬼神之事。至战国时最有影响的方士是齐人邹衍,他倡导“五行相胜”、“始终五德”的天意征兆,成为显赫一时的阴阳家。

    秦时最有名的方士是徐福,他是最早以求仙药名义东渡日本,将先秦文化,特别是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及百工技艺带到了日本,成为最早开创中日友好的历史,促进了日本、亚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

    先秦方仙道代表还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羕门以及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两汉有李少君、李少翁、西门君惠、栾大、公孙卿、甘忠可、干吉、宫崇等均是当时有名方士。

    这些方士们均是为帝王求长生不死,或为之找寻神仙、或为之采药、炼丹,宣传神仙可学、可求,这些活动一直延续至汉末仍很活跃。

    ●服饵派

    服饵派是先秦方仙道流派之一。最早流行于北方燕齐一带。春秋时期,我国已有“不死之药”的传说。战国时期方仙道开始寻找不死之药献给帝王,并发现了一些健身益寿的药物。

    秦汉以来,燕赵方士尊崇安期生,羡门高,认为朱砂、枣、白术、人参、灵芝、天门冬、称母、首乌、玉石等具有神奇的益寿作用,形成方仙道服饵派。服饵派以寻找仙药开始,和墨家学派精于冶金工艺的工匠结合,发展为炼制金丹黄白的方术。

    另外,服饵派又受行气派的影响,从服食茯苓、松脂、菊等清香之物,至服食更为轻灵的露水、雾、气、霞光等,发展为服气派与存思派。因之,服饵派是先秦方仙道的重要道派。

    ●行气派

    行气派是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之一。流行于吴越、荆楚、巴蜀一带。行气派传自原始社会的巫教,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到较高水平。

    方仙道的行气派祖述王子乔、赤松子,其*有导引、存思、服气、服日月星的光华、采气、气禁以及依人体经络行气的功夫。

    行气派后来和服饵派、房中派相融合,出现服气、闭息、龟息、胎息之法及男女合气之术。我国的内丹仙学及各类气功疗法,都与该派有较深的渊源关系。

    ●房中派

    房中派是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之一。源于原始社会母是氏族公社女性崇拜的巫教。先秦方仙道房中派流行*一带,推崇彭祖、容成公、玄女、素女等。

    长沙马王堆出土竹简书《天下至道谈》等,说明秦汉方仙道的房中派,不仅是追求性生活的和谐,而且以房中术疗病去疾,健身驻颜,并配合一些行气动作达到较高水平。

    秦汉方仙道推崇黄帝,将服饵、行气、房中三派合流,称黄帝在鼎湖炼丹,服饵仙药,又和广成子学行气之术,还依玄女、素女习房中御女之术。房中派在道教中一直流传不衰,宋明理学兴起,道学家斥责房中。房中派除了流为宫廷秘术外,被男女双修的阴阳派丹法吸收。

    ●黄老道

    黄老道兴起于汉代,文帝、景帝为了巩固汉室江山,均采用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尤为窦太后好读黄帝、老子之书。这样影响皇宫贵族包括太子、诸窦均读黄帝、老子之书,就是曹参、陈平等国相也不另外,使黄老学说蔚然成风。

    据《史记》记载,最早研究黄老之学的人是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这样,上上下下形成一股黄老学之风,使黄老之学大兴于汉。汉武帝虽独尊儒术,但儒家也崇拜黄帝、老子。加之黄老之学又与当时的神仙家、阴阳家、五行家、方技家、术数家等相融,特别是楚王英斋戒祭祀,学为浮屠,崇拜黄老。

    汉桓帝亲自去陈国苦县和濯龙亲祀老子,由于帝王亲祀,百姓更加崇拜,使黄老学说正式发展成为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

    ●巫鬼道

    巫鬼道源于古老的原始巫教。春秋战国之际,人文思想和理性主义上升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巫觋的社会地位急骤下降,被排挤至民间和四夷。

    在民间及落后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巫觋以装神弄鬼的巫术布道,被称为巫鬼道或鬼道。汉末巴蜀地区的张修原是巫鬼道的道首。

    巫鬼道本是原始宗教的遗存,它和民间的俗神信仰、家族祭祀、驱鬼去邪、送葬求福等习俗结合,根深蒂固。从汉墓出土文物考察,巫鬼道信奉黄神,以之为上帝使者,可交通神鬼,祛灾辟祸。

    吏书中有汉代皇帝信巫的记载,巫术之风在历史上经久不息。世传张天师以太上老君的剑印驱鬼杀鬼的神话,反映了早期道教改造巫鬼道的斗争。尔后,巫鬼道渐与民间道派融汇,以疗病却灾的方式布道。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重要派别之一。东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道陵于西蜀鹤鸣山创立。张道陵他托言太上老君降受道法撰作《正一经》、《天宫章本》等道经符书24篇,自号“太清玄元”。

    张道陵所创此派本名正一道或正一盟威之道,由于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一说他自称天师,又称天师道。又因入道者必须交纳信米五斗,故世俗称之为五斗米道,另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得名,简称“米道”。

    五斗米道信奉“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太上老君”为主神的众多天君、神官,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经,以济世救人、长生成仙为宗旨,教人奉道守诚,诚信为善。

    五斗米道道术主要是召神劾鬼,符咒驱邪,兼及导引、行气,房中,炼丹服药等。通过给山村农民治病,获得民众信仰。张道陵仙逝后,巴郡人张修于巴郡、汉中传播五斗米道,其法基本承袭张道陵而又有所发展。

    张道陵之孙张鲁,承袭祖传道法,利用刘焉的权势,据有巴郡、汉中,不置长吏,以祭酒为治,建立教政合一的政权近30年。

    建安二十年,张鲁投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大量道徒随之北迁,五斗米道发展至中原地区,随后更向东南传播,两晋时期世家豪族也纷纷加入,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张氏五斗道”。

    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建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称北天师道。在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道教经书,编著较系统的道教斋戒仪范,称南天师道。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与上清、灵宝、净明等道派逐渐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张道陵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受封为“正一教主”,统领三山,即茅山、阁皂山、龙虎山符箓,始正式公开称为正一道,并为此后各符箓道派的总称。

    元代以后,正一道与全真派同为我国道教的两大派。故所称五斗米道,乃汉魏两晋间世俗对张道陵所创正一道的称呼,此称呼只见于官修史书而不见于道教典籍,自南北朝以后不再有此称称。

    ●太平道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酝酿时间较早,如以干吉上《太平青领书》算起,则肇始于东汉顺帝时期,但当时尚未形成教团。直至东汉建宁、熹平年间,巨鹿人张角为组织黄巾起义,始创太平道。

    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称奉天地、顺阴阳五行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太平道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称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太平道据《太平经》创教,也据《太平经》组织黄巾起义。史称张角自号“大贤良师”,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太平”,其所言“大贤”、“黄天”等词,以及选甲子为起义之年,皆可在《太平经》中找到根据。

    张角在创教过程中同时准备武装起义,10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州之境。张角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共建立36方,每方设渠帅统领。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8州太平道徒同时俱发,“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经过10个月的激烈战斗,在东汉王朝重兵围剿下,黄巾主力虽然被歼,但至中平五年,中原地区黄巾余部再次发动起义,其中青、徐两州黄巾竟发展至百万之众。在黄巾起义中,大批太平道骨干多在战斗中牺牲,太平道组织无形解体,残余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如太平道36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

    唐宋时期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也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帛家道

    帛家道是早期道教派别之一,以尊奉仙人帛和为祖师而得名。葛洪《神仙传》记载:“帛和,字仲理,辽东人,入地肺山事董奉,教以行气、服术法。再去西城山事王君,命其于石室中熟视石壁,视壁三年,见古人所刻《太清中经神丹方》、《三皇天文大字》及《五岳真形图》。义有所不解,方平乃授之诀。后入林虑山为地仙。”

    在西晋时,即有一批尊信帛和的道士组成一个道教小集团,活动于我国北方。至东晋南北朝时,该派再传至南方江浙一带,江南许多士族信徒,如丹阳许氏、周氏,晋陵华氏等豪族,都曾信奉帛家道。

    帛家道信奉的经书,主要是帛和所传的《太清中经神丹书》、《三皇文》、《五岳真形图》等,也传习《太平经》。帛家道所习方术为行气、炼丹等,该派又祷祀俗神,有较浓厚的的民间信仰特色。

    帛家道在创立和传播过程中,受到太平道、五斗米道影响较大。如太平道所奉的《太平经》,史载为东汉干吉、宫崇、襄楷等人所传,而后出世之道书则将帛和列入传人之一。一说该书由老君于周末传干吉,干吉传帛和君;一说由金阙后圣帝君传上相青童君,青童君传西城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的传干吉。

    这些传说虽不可信,但也反映出帛家道与太平道有某种渊源。另一方面,帛家道又与天师道有广泛联系。如江东帛家道信徒中,常有兼信天师道者。东晋哀帝兴宁二年,杨羲、许谧创立上清派。南北朝时,传播渐广,此后帛家道逐渐融入上清派而绝传。

    ●上清派

    上清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是东晋中期杨羲撰作的《上清经》逐渐传播后形成的。关于《上清经》的来源,据载东晋兴宁二年,有魏华存等众仙真下降,魏华存将清虚真人王褒所授《上清经》31卷、《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瑯王司徒公府舍人杨羲,杨羲得魏华存所传,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史丹阳句容许穆,许穆再传子许翙。

    实际上《上清经》、《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即扬羲的扶乩降笔。

    东晋末,有道徒王灵期等向许黄民求经。王灵期等遂在所得几卷经书基础上,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再次撰作50余篇。这是继杨羲、许穆扶乩降笔之后,又一次“托言真授”的造经活动。从此《上清经》流传甚广,举世崇奉。于是,一个以皈依上清经箓的新道派——上清派渐次形成。

    至梁代,上清派传至陶弘景,由于陶弘景为陆修静二传弟子,对上清派又作出较大贡献,成为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后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从而上清派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上清派最早崇奉的主要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说读之万遍即可成仙,被誉为“仙道之至经”。上清派尊元始虚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总真道君、小有清虚道君为“上清经箓圣师七传真是之体”。

    上清派奉魏华存为开派祖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穆为第三代真师,许翙为*宗师,马朗、马罕为第五、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师,孙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

    上清派的开创人物均为士族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也有联系,但东晋王朝对江南士族怀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

    上清派多重于个人精、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箓、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易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所理解和接受,也正是该派能较快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上清派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后经陶弘景的阐扬,形成茅山宗之后,由于人才辈出,成为隋唐时期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

    ●灵宝派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由东晋末年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撰作灵宝类经典之后所肇建。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重孙,生东晋晚期。

    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撰作与传授。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东晋中叶,葛巢甫以《灵宝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伸,撰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使其卷帙有所增加,流传渐广。

    葛巢甫及其后继者在撰作《灵宝经》时,勾划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体是。灵宝派所奉经典,以较早出世的《灵宝五符序》、《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稍后出世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为最重要。

    但因《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强调劝善度人,标出了该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后世灵宝派道士所特别重视,并被《正统道藏》收作第一部经书。因此后来《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就成了灵宝派的祖经,许多道士皆为之作注。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仍是长生成仙。但因南朝时期的《灵宝经》大量汲取佛教教义,起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涅灭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浓重的佛学色彩。

    灵宝派的*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别重视斋醮科仪。

    陆修静称“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为道教撰写了大批斋醮科仪书,特别是灵宝斋仪。此外,受上清派的影响,灵宝派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灵宝派虽为葛巢甫所创建,但它的真正弘扬者则是陆修静。或者说,经过陆修静的弘扬之后,灵宝派才大行于世。从齐至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派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

    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

    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三皇派

    三皇派是上清经是、灵宝经是三大经是中行世最早的道派,奉持的主要经典是《三皇文》,即《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的合称,又称《三皇经》。

    据道书记载,三皇派开创人是南海太守鲍靓,于晋惠帝永康年中,入嵩山石室得《三皇文》,他又师事左元放,受《三皇》、《五岳》劾召之要。鲍靓后又传给葛洪,其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之类,以及存思神仙真形之术。

    另一说法是《三皇文》为帛家道的帛和所传,相传得之于西城山石壁,其经后由郑隐授之葛洪,该经固有两种经本,一种称《小有三皇文》,又名《小有经》。而另一种为鲍靓秘藏于“大有宫”中的《大有三皇文》,又称《大有经》,都是一种劾召鬼神的符书。

    至南朝由陆修静所得并汇归一流,先传孙游岳,再传齐梁时陶弘景,由陶弘景加以发挥,形成道教经箓派。至唐代便成为丹鼎派、符箓派之外的以经法相授为主的一大宗派。

    ●干君派

    干君派又名于君道,早期道教派别之一,魏晋时道士托名汉代高道干吉而组成的道团。干吉为《太平经》的传人,后世道书或讹为干吉。《后汉书·襄楷传》:“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

    《仙苑编珠》卷中引《神仙传》:“吉受之乃《太平经》也。行之疾愈。乃于上虞钓台乡高峰之上,演此经成170卷。今太平山干囗在焉。”干吉传早期道书《太平经》,招致不少信徒,其传人则令信徒读道书,烧香,以符水治病,形成道团,称作干君道。

    至三国时,尚有以干吉的名义布道者。据《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干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干吉被杀后,“世中犹有事于君道者”,可见干君道在东吴信徒甚多,它大概是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失败后演化而出的民间道派。

    ●清水道

    清水道是早期道教组织之一,为天师道支派。传说为张天师家奴所创,实即一种符水道教。魏晋时期开始流行。《三天内解经》:“今有奉五斗米道者,又有奉无为囗花之道及佛道者,又有奉清水道者。”“老君使中国人奉无为大道,胡人奉佛道,楚越阴阳之薄,奉清约大道。”

    清水道专以清水行法治病祛灾,又据《三天内解经》:“其清明求愿之日,无有道屋厨覆章符囗仪,唯向一瓮清水而烧香礼拜,称道在水中。”《道学传》中还有清水道法师王濮阳以清水濯足治足疾,浇树使枣树复生之事,据说晋文帝即曾师事王濮阳。

    ●李家道

    李家道是道教早期派别之一,是魏晋时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个道派。李家道的创始人是蜀人李宽。葛洪《抱朴子·道德》记载,吴孙权时,蜀中李阿,穴居不食,善以颜色占吉凶险,号称800岁公,后不知所在。后有道士李宽,到吴国而操蜀语,能治水治病,信奉者颇众,以为李宽即蜀中神仙李阿,就共同称他为李八百。

    李宽创立的李家道,创建修道斋戒之室,称之为庐,其道法有治水及三部符导,服食神药,吞气断谷。信奉李家道的公卿官吏,称集其门,避役民为李宽弟子者近千人。

    李宽死于瘟病,弟子称其化形尸解成仙。后李宽弟子“转相传授,布满江表,动以千计”。晋代李家道传人李脱,也自言800岁,自中州至建邺,以道术为人治病,发展道众,署人道职,信奉者颇众。其妹李真多,也随兄修道。

    李家道是蜀中道人在在江南创立的一介道派,影响社会上层,教徒布满江南地区。它是巴蜀五斗米道在江南的发展,是魏晋时期有一定影响的道派。东晋以后,李家道即不见活动,徒众大约融入天师道。

    ●楼观道

    楼观道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形成于北朝北魏时期,流传至隋唐间。楼观道尊尹喜为祖师。尹喜的原型是春秋时代与老聃齐名的道家关尹。《庄子·天下》将其与老聃并列,叹为“古之博大真人哉!”

    《楼观本起传》:“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问道授经,此大教所由兴也。”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因为传说此书是老子应尹喜之请而作,故为该派道士必修的经典。其次,因该派坚主老子化胡说,故敷衍老子化胡最鲜明的某些经书,如《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和《妙真经》等,皆为该派所重视。

    楼观道传习的*方术,表现了杂采兼收的特点,即符箓与丹鼎皆习。北魏时期,楼观道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下,开始正式形成为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的徒众、并对朝野上下有一定影响力的道派。

    楼观道发展至北周及隋,进入其鼎盛时期。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相应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作大唐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唐朝前期,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楼观道一直处于向上发展阶段。

    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此后楼观道趋于衰落。经过两宋,终于默默无闻。北宋太宗端拱元年,曾改楼观为顺天兴国。至金哀宗天兴间,因遭兵燹,楼观焚毁殆尽。至元代,全真道加以修复,变为全真观宇,原楼观道士也转为全真道士。

    ●北天师道

    北天师道是天师道派是之一。南北朝时,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仪废弛,民间道教起义不继。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授以天师之位,赐予《称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令其宣布新科。

    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即张道陵、张衡、张鲁和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炼。明元帝泰常八年,寇谦之又称李普文降临嵩岳,授他《录图真经》60余卷,以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劾召鬼神,传授弟子。

    寇谦之改革传统道教。

    其一,以“礼”为标准,按照忠孝原则,反对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并对道民以李弘、刘举称号进行的叛逆行为大加指责。

    其二,按照儒家唯贤的原则署立道官祭酒,废除祭酒道官私署治职的作法的世袭旧制,改革三张祖孙世袭天师之位的传统。

    其三,取消蜀土宅治之号,不再沿用。

    其四,废除三张时期的租米钱税制度和男女合气之术,道民只年交纸30张,笔一支,墨一锭,以供治表救度之用。又用儒家伦理道德标准增订道教戒律和斋仪。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举措,获得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北方天师道,学术界称之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

    ●南天师道

    南天师道是天师道派是之一。在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北方天师道后,刘宋道士陆修静也对南天师道进行了改革和整顿。针对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情况,他提出一是列整顿天师道的办法,即整顿过去的二十四治,健全“三会日”制度和“宅箓”制度,以及严格执行道官*升迁制度等,从而加强和完善道教组织。

    与此同时,陆静修还充实和完善道教的科仪规戒。他依据灵宝斋法及上清斋法等,制定道教斋仪,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的斋醮规仪,如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系统。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