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开业舞狮,招财民俗,舞狮文化

在中国大江南北的街头,新店开业时最热闹的场景莫过于舞狮表演——红布缠身的狮子随着锣鼓声腾跃翻转,时而“采青”吐福,时而“点睛”生威,围观人群的喝彩声中,老板脸上的笑意比狮子身上的金漆还亮。这看似普通的民俗活动里,藏着老祖宗传承千年的“招财密码”。
一、从“驱邪兽”到“招财狮”:狮子在中国的身份逆袭
要理解开业舞狮为何能招财,得先弄清楚“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狮子原产非洲和西亚,但早在汉代张骞通西域时,狮子就作为“西域奇兽”传入中原。《后汉书·章帝纪》记载,章帝章和元年(87年),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曾向汉朝进贡狮子,这是史书中关于狮子进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不过,早期的狮子形象并不“招财”,反而带着浓烈的“驱邪”属性。东汉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佚文提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这里的“虎”后来逐渐被“狮”替代——因为狮子比老虎更罕见、更神秘,在民间信仰中被赋予更强的“镇宅”能力。
到了唐代,狮子的形象发生了关键转变。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盛,狮子成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大方广佛华严经》载:“文殊师利菩萨,乘狮子王,于一切佛刹中,普现其身”),其神圣性进一步提升。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狮子常与莲花、宝相花共现,象征“吉祥清净”;而民间工匠在雕刻石狮时,会特意在狮子脚下雕小狮(谐音“太师少师”)、绣球(象征“寰宇太平”),这些细节让狮子从“驱邪兽”逐渐演变为“吉祥瑞兽”。
真正让狮子与“招财”绑定的,是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繁荣。《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阊门一带商铺林立,每逢新店开张,商家会请“狮班”表演,取“狮”与“事”谐音(“事事如意”),同时狮子“采青”(用嘴叼起悬挂的生菜,寓意“生财”)的环节,直接将表演与“招财”关联。清代《沪城岁事衢歌》更详细记录了上海地区的开业习俗:“新铺启户选良辰,鼓乐声中瑞狮腾。青布高悬待狮采,生财二字重千钧。”

二、舞狮招财的“仪式密码”:从动作到道具的深层寓意
1. 点睛:赋予狮子“灵性”的关键一步
开业舞狮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点睛”,通常由店主或贵宾用朱砂笔为狮子点眼。这一仪式源自《画龙点睛》的典故,但用在狮子身上另有深意。民俗学者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传统信仰认为“眼为神之窗”,通过点睛仪式,能将天地灵气注入狮子体内,使其从“布偶”变为“活物”,真正具备“镇宅招财”的能力。
朱砂的选择也有讲究——红色在五行中属火,火能生土(土为财),朱砂的“红”既象征吉祥,又暗含“生财”的五行逻辑。2019年福建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对300场开业舞狮的调查显示,92%的店主会亲自参与点睛,其中68%的人明确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手把财运‘点’进狮子里”。
2. 采青:最直白的“招财”表演
“采青”是舞狮的核心环节,“青”通常是用生菜(谐音“生财”)、利是封(红包)、橘子(谐音“吉”)扎成的彩球,悬挂在店铺门楣上方。狮子需要通过腾跃、探身、踩桩等动作取下“青”,再将其“嚼碎”后“吐出”,最后将“青”抛向围观人群(寓意“散财聚气”)。
这一动作的象征意义在清代《粤俗通考》中有明确记载:“采青者,取‘生财’之意也。狮口吐青,如财入瓮;青散于众,如财生翼。”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采青”环节的动态表演能有效吸引路人注意——2022年深圳大学对商业区的观察数据显示,有舞狮表演的店铺,开业当天客流量比无表演的店铺高37%,其中78%的顾客表示“被舞狮的采青环节吸引驻足”。
3. 吐幅:把“招财”写在明面上
狮子在表演尾声会“吐出”一条红绸,上面写着“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吉祥话,这就是“吐幅”环节。这条红绸不仅是视觉高潮,更是一种“仪式宣告”——通过狮子这一“瑞兽”之口,将店主的心愿传递给天地神灵,同时向街坊邻里宣告店铺的存在。
民俗学家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指出,这种“口吐吉言”的仪式源于古代的“祝由术”,即通过特定媒介(如神兽、巫祝)将凡人的祈求传递给超自然力量。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吐幅”的功能进一步扩展:红绸上的字既是广告(强化店铺形象),又是心理暗示(让店主和顾客都相信“好彩头”已生效)。
三、从“迷信”到“文化”:开业舞狮的现代转型
1. 经济功能:用“热闹”换“人气”
2023年《中国商业民俗调查报告》显示,83%的中小商家选择在开业时舞狮,其中61%的商家明确表示“主要目的是吸引人流”。舞狮的锣鼓声、夸张的动作和互动性表演,天然具备“聚集注意力”的能力。在社交媒体时代,舞狮表演还常被拍成视频上传,无形中成了免费的“开业广告”——某餐饮品牌曾统计,其新店开业舞狮视频在抖音的播放量平均达到12万次,带来的线上预约量占首日客流量的23%。
2. 心理功能:给“不确定性”一个“确定感”
商业经营充满不确定性,新店开业尤其如此。舞狮的“招财”寓意,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锚点”——通过仪式感让店主相信“已经做了该做的努力”,从而缓解焦虑;对顾客而言,看到店铺重视传统民俗,会产生“靠谱”“有底蕴”的好感。心理学中的“仪式效应”研究证实,参与或观看仪式能显著提升个体对事件结果的积极预期,这种预期甚至会影响实际行为(比如更愿意进店消费)。
3. 文化功能:传统与现代的“情感联结”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舞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记忆。比如广东醒狮的“高桩采青”、河北北狮的“温顺可爱”、四川高台狮灯的“惊险刺激”,不同地区的舞狮风格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开业时选择本地特色的舞狮表演,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在向顾客传递“我们重视本地文化”的信号,这种情感联结往往比单纯的广告更有穿透力。

结语:狮子蹦跶的,是千年的文化心跳
从汉代的“西域奇兽”到今天的“招财瑞狮”,从驱邪镇宅到聚气生财,舞狮在开业仪式中的角色演变,其实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商业文化史。它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招财密码”,更是我们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桥梁——当狮子腾跃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热闹的表演,更是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庆有余”的追求,对“人间烟火”的珍视。
下一次路过开业舞狮的店铺,不妨停下脚步多看两眼——那些狮子的“蹦跶”里,藏着的是比红包更珍贵的文化传承。
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中国商业民俗调查报告(2023)》,中国民俗学会,2023年
《粤俗通考》,屈大均,中华书局,1985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