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船眼睛,渔民信仰,海洋民俗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渔港里,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艘艘木帆船或钢质渔船并排停靠,船头两侧各画着一只圆溜溜的“大眼睛”——黑瞳仁、红眼眶,有的还点缀着金漆,仿佛在与大海“对话”。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实则是延续千年的海洋民俗密码,承载着渔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祈愿,以及独特的文化表达。
要理解船眼睛的起源,必须回到人类早期的“万物有灵论”。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原始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灵魂,这种观念在靠海为生的渔民群体中尤为深刻。在他们眼中,船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海上的活物”——需要“看路”才能避开暗礁,需要“有灵”才能抵御风浪。
福建宁德的老渔民张阿伯曾说:“船没眼睛,就像人没眼珠,在海里转圈圈要吃亏的。”这种朴素的认知,催生出“给船画眼睛”的习俗。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宋代福建泉州的古船残骸中,就发现了船头彩绘的痕迹;明清时期的《闽书》《海错百一录》等文献更明确记载:“闽船首必画二目,号曰‘船眼睛’,谓能视水势、辨吉凶。”
(一)眼睛的“灵性”:从避邪到导航的双重功能
在民间信仰中,眼睛是“通神”的器官。《礼记·郊特牲》提到“目为心之使”,古人认为眼睛能洞察阴阳、驱避邪祟。渔民将这种观念移植到船上,船眼睛便有了双重功能:
- 避邪功能:传说海上有“水鬼”“浪神”,船眼睛能“瞪住”这些邪祟,防止它们附船作祟。浙江舟山渔民至今保留“点眼”仪式:新船下水前,由村中长者用朱砂在眼睛位置点上“瞳仁”,边点边念“眼亮心明,百邪不侵”。
- 导航功能:古代没有卫星定位,渔民靠观察洋流、星象和海岸线航行。船眼睛被赋予“替人看路”的寓意——“眼睛亮,航线正”,甚至有渔民相信,船眼睛能“看到”水下暗礁的位置,帮助避开危险。
(二)地域差异:从“闽式圆眼”到“粤式凤目”的文化印记
我国海岸线漫长,不同地区的船眼睛画法各有特色,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区 | 眼睛特征 | 文化寓意 |
---|---|---|
福建闽南 | 圆形,黑瞳红框,金漆描边 | 象征“圆满”“红火” |
浙江舟山 | 杏仁状,眼尾上挑,青蓝为主 | 模仿“龙目”,借龙威镇浪 |
广东潮汕 | 丹凤眼,眼周绘云纹 | 融合“凤鸟”崇拜,寓意吉祥 |
山东荣成 | 椭圆形,黑白对比强烈 | 强调“醒目”,便于远海辨识 |
以福建惠安为例,当地渔船的眼睛常被称为“顺风目”,眼眶用朱红漆,取“红能镇煞”之意;而广东阳江的渔船眼睛则更接近“凤目”,因为当地渔民崇拜“天后妈祖”,凤是妈祖的象征之一,眼尾的云纹也暗合“妈祖护佑,云开见日”的说法。
二、船眼睛的“仪式链”:从绘制到禁忌的完整信仰体系
船眼睛不是随意绘制的图案,而是一套包含“选时、绘制、开光、禁忌”的完整仪式体系。这套体系将抽象的信仰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成为渔民群体的“文化共识”。
(一)选时:顺应天时的“吉时”讲究
绘制船眼睛必须选“黄道吉日”。《舟山渔俗志》记载:“需选‘成日’或‘开日’(根据黄历),且避开‘水日’(如壬、癸日),以免‘眼睛被水蒙’。”福建莆田的老木匠林师傅回忆:“过去要请风水先生看日子,最好是‘天德日’或‘月德日’,这样眼睛才‘聚灵气’。”
(二)绘制:从“画匠”到“神匠”的身份转换
绘制船眼睛的工匠被称为“彩画师傅”,但在仪式中,他们的身份会从“手艺人”变为“通神者”。浙江象山的彩画师傅需提前三天“净身”,绘制时不能说话,第一笔要从左眼开始(“左为阳,主生”),最后点瞳仁时要念咒语:“一点左眼亮堂堂,二点右眼照四方,三点三光并三耀,船行大海保安康。”
(三)开光:赋予眼睛“灵性”的关键仪式
绘制完成后,必须举行“开光”仪式。这是船眼睛从“图案”变为“灵物”的核心环节。仪式通常由村中“老渔头”或道士主持,步骤包括:
- 净船:用海水洒遍船头,意为“洗去浊气”;
- 上香:向“船神”“妈祖”或“龙王”献祭,祈求护佑;
- 点睛:用公鸡血(或朱砂)点在瞳仁位置,边点边喊“开!”,此时围观渔民会齐声欢呼,意为“唤醒眼睛的灵性”;
- 放鞭炮:用响声告知“神灵”船已“活”,正式加入海洋“生灵”的行列。
(四)禁忌:从“护目”到“敬目”的日常规范
船眼睛绘制完成后,渔民在使用中需遵守一系列禁忌:
- 禁止用手触摸眼睛,认为“人气会冲了灵性”;
- 禁止在眼睛位置晾晒衣物,尤其是女性内衣(部分地区认为“不洁之物会蒙住眼睛”);
- 若眼睛被刮花,必须及时修补,且修补时同样要选吉日,不能“让眼睛瞎着出海”;
- 渔船退役后,眼睛位置不能随意涂抹,有的地区会用红布包裹船头,意为“送眼睛归位”。
三、船眼睛的现代变迁:从“生存依赖”到“文化符号”的转型
随着现代渔业技术的发展(如GPS导航、钢质渔船普及),船眼睛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但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却愈发凸显。这种变迁,折射出传统民俗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生存”。
(一)功能转型:从“灵性工具”到“文化标识”
在福建霞浦的“海上摄影基地”,许多渔船特意保留或重新绘制船眼睛,因为它们是“最具辨识度的海洋文化符号”。当地旅游部门统计,70%的游客表示“船眼睛是吸引他们拍摄的重要元素”。船眼睛从“避邪导航的灵物”,变成了“海洋文化的视觉标签”。
(二)创新表达: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年轻一代渔民和设计师开始对船眼睛进行创新。比如,厦门的“海洋文创团队”将船眼睛图案简化为“圆瞳+弧线”的几何图形,应用在帆布袋、钥匙扣上;浙江台州的“渔家乐”游船则用荧光漆绘制船眼睛,夜晚航行时“眼睛”会发出幽蓝光芒,既保留传统寓意,又增加了科技感。
(三)保护与传承:从“自发习俗”到“非遗项目”
2018年,“渔船彩绘(船眼睛)”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浙江舟山将“船眼睛绘制技艺”纳入“海洋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的教学内容。这些举措让船眼睛从“口耳相传的民间习俗”,变为“有系统记录、有专人传承”的文化遗产。
结语:船眼睛里的海洋文明密码
渔船船头的“大眼睛”,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民俗符号,实则是一部浓缩的海洋文明史。它记录着渔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智慧,承载着群体的信仰与认同,更见证着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当我们凝视这些“船眼睛”时,看到的不仅是色彩与线条,更是一个民族与海洋对话的千年历程。
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福建渔俗调查》(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5)
《舟山群岛海洋民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原始文化》(爱德华·泰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