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师必带的”六件礼单”,原来每件都是文化密码!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拜师礼、束脩六礼、尊师文化

在河南嵩阳书院的古柏下,曾有这样一幕:扎着总角的学童捧着竹篾小篮,篮中整齐码放着六条肉干、一束芹菜、两枚莲子……老夫子抚须含笑,接过礼篮时轻声道:”此礼非财,乃志也。”这便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拜师仪式中最核心的环节——奉束脩六礼。为何古人拜师一定要带这六样东西?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揭开这”六礼”的神秘面纱。

一、从”十条肉干”到”六礼俱全”:束脩的千年演变

要理解”束脩六礼”,首先要弄清楚”束脩”的本义。”束”是捆扎,”脩”指经过加工的干肉,《说文解字》释为”脯也”。《论语·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记载,让”束脩”成为最早的”学费”代称。但这里的”束脩”原本只是十条干肉,为何后来演变成六种礼物?

这要从周代的”士相见礼”说起。《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可见先秦时期,干肉已是重要的见面礼。到了汉代,随着私学兴起,拜师仪式逐渐规范。《后汉书·儒林传》中提到”执经问难,侍以师礼”,此时的拜师礼开始包含象征性礼物。唐代《通典》记载:”学生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于师”,但具体种类未详。

真正形成”六礼”定制,是在宋代程朱理学兴盛之后。据《朱子家礼》记载,拜师礼需备”束脩六物”:”一曰肉脩(干肉),二曰芹菜,三曰莲子,四曰枣子,五曰桂圆,六曰红豆”。这一体系被元明清三代继承,成为官方认可的拜师礼仪规范。清代《礼部则例》更明确规定:”蒙学拜师,必具六礼,以明向学之志。”

从单一的”十条干肉”到系统的”六礼俱全”,这一演变背后是教育体系的完善。当私学从”个别授业”发展为”规模教学”,仪式需要更丰富的象征符号来承载教育理念,”六礼”便成为传递儒家教育思想的最佳载体。

二、六件礼物的”文化密码”:每样都是人生课

如果说”束脩”最初是经济意义上的”学费”,那么”六礼”则完全升华为文化符号。每一件礼物都不是随意选择,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隐喻系统”,暗含着对师生双方的期许。

1. 肉脩(干肉):尊师重道的”原始契约”

干肉作为”束脩”的核心,始终占据六礼之首。《白虎通义》解释:”肉脩者,示弟子劳心,苦身以事师也。”古代没有冰箱,制作干肉需要多道工序:选肉、切块、盐渍、晾晒,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技艺。弟子献上干肉,既是表达”愿受雕琢”的决心,也是对老师”传道授业”辛苦的体谅。这种”以劳动换知识”的朴素契约,比直接送钱更能体现对知识的尊重。

2. 芹菜:”勤奋”的植物隐喻

芹菜是六礼中唯一的蔬菜。《诗经·小雅·采菽》有”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古人认为芹菜生于水畔,需常浇水才能生长,故以”芹”喻”勤”。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学童奉芹,取’业精于勤’之意。”老师接过芹菜时,常说”勤能补拙,芹香自远”,既是对学生的勉励,也是对自身”勤教”的提醒。

3. 莲子:”苦心”的教育哲学

莲子中心的青绿色胚芽叫”莲心”,味苦。《本草纲目》载:”莲心,苦入心,能醒神。”拜师时献上莲子,取”苦心求学”之意。清代学者颜元在《存学编》中解释:”弟子奉莲,师当知其求学之苦;师授莲,弟子当明学问之艰。”这颗小小的莲子,道尽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教育真谛。

4. 枣子:”早成”的美好期许

枣子因”枣”与”早”同音,成为六礼中的”吉庆果”。《仪礼·士昏礼》中已有”枣栗段脩”的记载,取”早生贵子”之意。在拜师礼中,枣子则寄托着”早有所成”的期望。老师收枣时,常说”枣(早)立大志,枣(早)成大器”,既是对学生的祝福,也是对教育成果的期待。

5. 桂圆:”圆满”的精神追求

桂圆又称”龙眼”,果肉圆润,寓意”圆满”。《齐民要术》记载桂圆”百果之宗,圆如智珠”。拜师时奉桂圆,象征”学问圆融、人格圆满”。清代书院的山长(校长)在收桂圆时,会说”圆者,无缺也;贵者,德贵也”,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完善。

6. 红豆:”赤诚”的师生之约

红豆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诗句广为人知,但其在拜师礼中的意义更深刻。《王祯农书》载:”红豆,色赤如心,性坚如石。”弟子献上红豆,是向老师表明”赤诚向学”之心;老师回赠红豆,则是承诺”倾囊相授”之责。这种”心与心的契约”,让拜师礼超越了简单的仪式,成为师生间情感联结的纽带。

三、从书院到现代:束脩六礼的”活态传承”

进入20世纪,随着新式学堂的普及,传统拜师礼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束脩六礼”在不同场景中焕发新生。

在非遗传承领域,2023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拜师仪式上,学徒依然捧着六礼:”肉脩”换成了苏绣专用的丝绒线(取”千丝万缕传技艺”之意),”芹菜”变为刺绣用的绷架(喻”绷直心神”),其他礼物也根据行业特点进行了创新。研究所负责人说:”形式可以变,但’尊师重道、苦心向学’的内核不能丢。”

在高校的传统文化社团中,清华大学”礼学社”连续十年举办”束脩礼”体验活动。学生们穿着汉服,手捧六礼,向导师行拜师礼。参与活动的学生小张说:”以前觉得’束脩’就是老套的仪式,现在才明白,每样礼物都是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化说明书’。”

更值得关注的是,”束脩六礼”的文化内核正在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上海某重点小学将”六礼”寓意编成校本课程:用”芹菜”讲”勤奋”,用”莲子”讲”坚持”,用”红豆”讲”真诚”。校长表示:”我们不需要学生真的带礼物,而是通过了解’六礼’背后的意义,让尊师重道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

结语

从春秋时期的”十条干肉”,到今天的”文化密码”,束脩六礼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始终在诉说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当我们拆开这六件礼物的包装,看到的不仅是红枣的甜、莲子的苦,更是古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学费”,是一颗向学之心;最珍贵的”师礼”,是一份传承之诺。

或许在未来,束脩六礼的具体形式还会变化,但其中蕴含的”尊师重道、苦心向学”的文化基因,将永远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流淌,滋养一代又一代求知道路的跋涉者。


参考资料:

《礼记·少仪》中华书局注译本

《论语·述而》杨伯峻译注本

《朱子家礼》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中国古代教育仪式研究》(2018),王炳照著,商务印书馆

《传统礼仪中的教育智慧》(2020),李泽厚等编,三联书店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命理文化 婚姻民俗 婚姻象征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