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啥要挂花灯?一盏灯里藏着中国人千年的祈福密码

关键词:元宵节花灯,祈福民俗,灯文化

正月十五闹元宵,街头巷尾的花灯是最醒目的节日符号。从流光溢彩的龙灯到憨态可掬的生肖灯,从寓意吉祥的莲花灯到暗藏玄机的灯谜灯,这些被灯火点亮的纸扎、纱罩、竹骨,早已超越了照明工具的范畴,成为中国人用光明传递祈福心愿的文化载体。为什么元宵节要放花灯祈福?这盏灯里,藏着我们祖先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望,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智慧。

一、花灯的起源:从火把驱邪到佛灯传法的千年演变

要理解花灯祈福的习俗,得先回到它的起源。根据民俗学者的考证,元宵节挂花灯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其源头与三种文化记忆紧密交织。

1. 上古火把节的遗风:用光明驱赶黑暗与灾祸

最早的“花灯”原型,可能是上古时期的火把。《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里的“祠太一”是汉代祭祀最高天神的仪式,需要彻夜燃火。而更早的民间传统中,人们在正月十五手持火把在田间地头游走,目的是“驱虫除害,祈求丰收”。这种对火的崇拜,源于原始先民对黑暗的恐惧——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火是唯一能对抗黑夜的力量,火焰跃动的光芒,被视作能驱散邪祟、带来生机的“神物”。

直到今天,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正月十五“烧灯”的习俗:用竹篾扎成火把,裹上松脂,点燃后绕着房屋、田地奔跑,边跑边喊“虫虫蚂蚁快走开”。这种习俗,正是上古火把驱邪传统的活化石。

2. 佛教传法的推动:从宫廷到民间的“燃灯礼佛”

另一个重要起源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据《僧史略》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 – 75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传说为佛),派使者西行求法,迎回佛经与佛像。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燃灯表佛”,宫廷与寺院通宵点灯,以示对佛的尊崇。佛教中,“灯”是重要的供养物,《大智度论》说:“燃灯供养,得无量光明。”这种“以灯敬佛”的仪式,逐渐从寺院扩散到民间,成为元宵节挂花灯的重要推动力。

唐代诗人张祜在《正月十五夜灯》中写道:“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描述的正是唐代长安城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盛况,可见佛教推动下的花灯习俗已深入宫廷与市井。

3. 道教三元说的融合:天官赐福的光明象征

道教的“三元说”则为花灯习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道教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认为这一天是天官大帝的诞辰,天官主赐福,需以灯火祭祀。《岁时杂记》记载:“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而沿及后世,遂成灯节。”这里的“太一”是道教尊奉的最高神,与天官赐福的信仰结合后,花灯被赋予了“祈求天官降福”的寓意。

三种文化记忆的交织,让元宵节挂花灯从单纯的祭祀仪式,演变为融合自然崇拜、宗教信仰与民间祈福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二、花灯的祈福密码:一盏灯里的多重心愿

如果说起源是花灯习俗的“根”,那么它承载的祈福内涵则是“魂”。从一盏花灯的造型、颜色到悬挂方式,处处藏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1. 光明崇拜:驱散黑暗,迎接希望

“灯”最直观的功能是照明,在古人眼中,这不仅是物理上的光明,更是精神上的希望。《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汴京元宵节:“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满街的灯火,照亮的不仅是街道,更是人们对“黑暗过去,光明到来”的信念。

在闽南地区,至今保留着“送灯”的习俗:娘家在元宵节给新嫁女儿送“观音送子灯”,灯上绘制莲花、麒麟等图案,寓意“添丁进口”。这里的“灯”与“丁”谐音,一盏灯不仅是光明的象征,更承载着家族延续的期盼。

2. 驱邪纳福:以火为媒,隔绝灾祸

古人认为,邪祟畏惧光明与火焰,因此挂花灯有“驱邪避凶”的作用。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元夕张灯,自初十日至十六日,各坊巷搭盖竹棚,悬桂五色灯彩……市人小儿,各持长柄纸灯,相率呼噪,结队而游,名曰‘走百病’。”所谓“走百病”,就是通过提着花灯游走,将身上的疾病、晦气“带走”,用灯火的阳气驱散阴邪。

在江南地区,还有“照田蚕”的习俗:元宵节夜,农民用长竿挂灯,高举过头顶,照向田间地头,边照边念:“灯笼亮,害虫亡;灯笼明,好收成。”这种习俗,本质上是通过灯火的“光明”,祈求庄稼不受虫害,来年五谷丰登。

3. 团圆美满:灯火映月,共庆人圆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月圆”象征“人圆”,而花灯的璀璨与月光的温柔交相辉映,更强化了这种团圆的寓意。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灯火”不仅是节日的背景,更是人们相聚、相认的媒介。

现代家庭中,元宵节挂花灯的仪式感依然浓厚:许多地方会组织“家庭扎灯比赛”,老人教孩子用竹篾扎灯架,年轻人帮忙糊彩纸,全家一起在灯上写吉祥话。一盏花灯从设计到完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家庭成员协作的过程,而悬挂时全家围灯祈福,更是对“团圆”最直接的表达。

三、花灯的演变: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从汉代的简单火把,到唐代的“灯树千光照”,再到现代的创意花灯,花灯的形态与功能在千年间不断演变,但“祈福”的核心始终未变。

1. 材质与工艺的进步:从自然到艺术

早期的花灯材质简单,多用竹篾、纸、纱等天然材料,工艺以“扎、糊、绘”为主。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可见宋代花灯已出现琉璃等新材料,工艺更加精细,甚至能绘制山水人物,成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手工艺品。

现代花灯则融合了科技元素,LED灯、声控灯、投影灯等新技术的应用,让花灯的造型更加多样——从会动的机械灯到能讲故事的投影灯,从传统生肖灯到科幻主题灯,不变的是人们通过灯光传递祈福的心意。

2. 功能的扩展:从祭祀到社交

早期花灯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与祈福,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交载体。宋代开始流行的“猜灯谜”,就是花灯功能扩展的典型例子:人们在花灯上贴写谜语,供游人猜测,猜中者可获小礼品。这种“灯”与“谜”的结合,既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又成为文人雅士展示才学、普通百姓互动交流的平台。

如今,各地的元宵灯会更是成为城市文化的“名片”。比如自贡灯会,以“天下第一灯”的美誉闻名,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北京颐和园的皇家灯会,复原清代宫廷灯彩,让游客感受历史的温度。这些灯会不仅是祈福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城市宣传的重要窗口。

结语:一盏灯,照见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元宵节挂花灯祈福的习俗,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节日仪式,实则是中国人“敬天法祖、趋吉避凶”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从火把到花灯,从驱邪到祈福,从个体心愿到集体狂欢,这盏灯里,藏着我们对光明的向往、对团圆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下一次看花灯时,不妨多留意灯上的图案、灯前的人群——那些跃动的灯火,不仅照亮了夜空,更照亮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参考资料:

搜狐网《元宵节为什么要赏花灯?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和寓意》;

抖音百科《闹花灯(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元宵节习俗)》;

道客巴巴《2024年元宵节赏花灯的起源及寓意》;

第一范文网《元宵节花灯的来历(精选8篇)》。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