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性与生殖之道

单篇文章
发布于

  《老子》论及“道”,并未多谈。因为道作为“道”(way),是生死之道,也是生育性之道。如此一来,其中就有了一个性的维度。

《老子》中许多诗意的意象,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和性有关。母亲和生育的意象,如第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便直接与性和生殖有关。第28章通过谈论流经谷的江河,把生育的意象与“雌性”的谷连接起来: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天下“溪”是生育性的源头——所有的生命都发源于水。溪(河)作为生命之源,在这里是与两性相对应的,它包含了阳性与阴性。显然,生育结构要求一个统合的二元性。如果有人想要理解一个持久的生生过程(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如何运行,就必须了解性的二元性。生成与消失的统一体也具有一个二元结构。这就是上文所引的句子中提及的。

  生殖是性交的结果,二者必须不同才能够结合。阳性与阴性的性别之分,通过相反相成(different but complementary)的特征体现出来。第61章说:

牝常以静胜牡,

以其静为下。‍

  显然,这两句是关于性的。在性交中——至少从道家的观点来看——静和动是聚集到一起的。阳性是动的,阴性是静的。与这种区别相伴发生的是位置的区别。阴性适合于下位,而阳性适合于上位。但是在道家的语境中,这种区分绝不意味着阴性必须服从于阳性。反之亦然。在道家的意象中,尤其是在《老子》中,下位比上位更具威信、更加有力。居于下位的持有力量。这就是女性在性交过程中能够克服男性的原因。男性消耗自己,失去他的能量而被女性所吸收。在静中,女性“acts without acting”,即著名的道家名言“为无为”,通过无为,她吸收男性的能量,成为创造生命的生育性所在。

  通过这种方式,《老子》第61章为后来的男性在性交中保精的道家式实践提供了一个背景。通过防止射精,男性学会了节约能量,把能量聚集在自己的身体中。保精可以增加男性的力量和潜能。性交被认为是一场性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女性失败了。因而,从男性的视角来看,必须采用一种具有女性特质的策略。其中包括减少运动、防止射精。在性的战斗中,胜利者不是使女性受孕的男性,而是受孕而生产的女性。

《老子》第78章中的意象似乎就暗示了一场“性的战斗”。其前两节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柔之胜刚,

弱之胜强,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我认为读者没必要在这里扮演一个探寻“性的意义”的弗洛伊德主义者。在《老子》中,大体说来,在道家思想中(以及在世界上其他传统中),阴性的意象和水是直接相关的,它们的联系是由于它们具有共同的能生育的特征,这也是性的特征本身。第61章在说到居下位的事物时,已经提及它们共有的特质。当第78章描述水是能够攻坚强因而可以胜刚的柔弱成分时,同时也暗示了一种相同意象的性的解释。在性行为中,女性能胜利,不仅是因为她居下位、是静的,而且因为她是柔弱的、保持不变的。这与居上位的不断活动的男性正相反,男性使自己变得坚强。正如文本所提示的,天下人人都知道这一点,然而结果是,几乎没有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任何男人,把异样的静和不变的“阴性”性征付诸实践。这句话是与第28章中的句子相呼应的,第28章要求读者去了解阳性,但要保持阴性。

在《老子》中,性交是两性的竞争,但最终是阴性赢得胜利。这被描述为一个确定的事实,但是它并不好理解。在真实的生活中,男人通常并不改变他们的行为,不改变他们的性行为策略——动、刚性和“居上位”。与此相反,道家的圣人意识到了两性的斗争和性交所致的结构。他们“了解”阳性但却“保持”阴性。因此,理想的道家式男人,既不是一个性运动员,也不是一个玩弄女人的大男子主义者。他在一定程度上像一个在雄浑有力的男性之前的人——婴儿。道家的超人就是指婴儿: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第55章以这句开始,紧接着描述了圣人式的道家童子: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

精之至也。‍

  道家式的婴儿“并不知道男性和女性的结合”。他是先于性的,或者尚未具有性的主动性。男婴身上这种性的非活动性(non-activity)证明他“了解男性”但是“保持女性”。婴儿的骨肉保持了柔弱的女性特征——同时,他又可以持久勃起。但是因为他“不知道男女结合”,所以没有丢失他的能量,婴儿从不射精。因此,就如文本所说的,“含德之厚”,保持着“精之至”。道家式的男婴应用了无为、静止和“居下”的“女性”策略。第28章说:

常德不离,

复归婴儿。‍

  道家的婴儿作为《老子》的读者说明解释性的意象发挥着作用。通过摹仿婴儿这个样本,一个人就可以保持活力,从而增加他的能量、力量以及德。通过遵循性之道,读者可以使自己的德(De)最大化。

  有人会反对说,如果每个人都遵循这个样本,那么就不会有生育性了,也不会有生殖发生了。生育(fecundation)将永远不会发生,而生命的循环也会消失。然而,这样的反对忽略了《老子》中一个关键的方面。《老子》并不是让所有人学习的书。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仅仅是写给一种人的:道家的圣王。道家的圣王“为无为”。虽然他们保持着完全消极的状态,但所有的社会活动都顺畅无碍或毫无困扰地进行。他们的无为是与其他所有行为的完善相对应的——无为而无不为,正如第37章和第48章中所说。无为的道家统治者处在道家式的性(sexuality)的核心。道家圣人之性是以男婴之潜能的最大化为代表的,男婴的生殖器勃起,但是并不射精。男婴作为婴儿,先于在性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性别之分。这种圣人式的婴儿使所有的性活动成为可能,尽管(或者正是因为)他本身是性无为的(sexually inactive)。因而他与道家的圣人相似。道家的圣人也是通过这种性的无为和无分,使得所有不同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

  因此,道家式圣人的性禁欲,本质上是不同于基督教的贞节观的。道家式圣人的性禁欲,主要是性储备(latency)和性效能。它是道家式生育和生殖之“根”(用道家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来说)。这种性禁欲并不违背性欲,而是对非性中的性的悖论性控制(the paradoxical anchoring of the sexual in the non-sexual)。

《道德经》中的性与生殖之道

  “道”是无尽的生长和凋谢、生成和消逝的过程,因而它也是一个性的过程,一个使两性分开和两性为了生育性而“争斗”的过程。这场争斗被描述为一种自然的竞争,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作为胜利一方的阴性的生殖。竞争以阴性的繁衍生育结束,同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因为生殖是产生新的生命和新的性征的转折点。性的循环是以阴阳二分和变易为基础的,但它自身的持久性也要依赖于某种不变的东西——正如车轮的辐要依赖于毂,橐籥要依赖于它的空心(empty center,借用《老子》中的其他两个意象来说)。道家的圣人,被描述为前性的(presexual)婴儿,表现为性循环的空心,圣人是性活动中非性的潜能的空心,是永不耗损的源泉或者生生之根的空心。

  《老子》中的性之道,主要并非指人类的性之道。因为这仅仅是其中一种情形,它与性别无关。从它的观点来看,性不是社会的,而是宇宙的,它不是作为区分男人和女人的标准。当《老子》谈及阳性(masculine)和阴性(feminine)时,例如,在第61章和第28章,它并不代表男人和女人,而是指普遍意义上的阳性和阴性。中文字牝牡(出自第61章)和雄雌(第28章)通常用于形容动物。道家不从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c)的视角来看世界,同样也不从这个视角来看性。人类是性的存在,但是他们的性仅仅是包含在整个自然的更广大的性的一部分。中文里关于人类之性最著名的隐喻表达了这种拟物化的思想——“云雨”。性在性之宇宙中发生。性不仅不囿于人类,甚至也不囿于现代科学中的生物领域。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参与了生长和凋谢的过程。不仅人类、动物和植物是如此,“非有机的”事物也是如此,例如,四时、天气和石头。简言之,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在“成为”“变化”或者“被产生”。“生”这个概念经常被译作“life”或者“to be born”,并不局限于生物界。“五行”(five phases of change)的循环是描述生育性或者“生”之普遍秩序的生育性的宇宙循环。整个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风水”(wind and water)的艺术——或者“Fengshui”——可说明事物在何时何地可以“生长”得最好。

  人类的性在本质上是不同于“自然”的性的,它既非善也非恶,它也绝不比动物的交配更好,它仅仅是产生出了新的生命。人类的性中也不存在任何罪恶或肮脏。它不存在任何特殊性也不存在任何“性满足”,所以《老子》中缺乏一种“性满足”的语义学。在《老子》看来,人类的性是不太人性的,因为它纯粹是自然的。道家的圣人被描写为前性的或者性无为的婴儿,这并不意味着性在道德的意义上污损了他。婴儿的性无为仅仅是普遍无为的一个方面。道家圣人的性无为不是对潜在的“肉欲”的逃避,正如上文所述,它是对彻底的“性的宇宙”的反证(paradoxical affirmation)。

  《老子》中关于性的拟物化的观念,涉及了有关段落的“性”的阐释,虽然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性的内容。例如,第23章中谈到了“飘风”和“骤雨”。这些事物被描述成不适时的和非生产性的自然“流泻”。它们就像是天气的过早射精。能量的早释导致灾难和祸害。甚至在涉及天地之交时,也必须谨慎。如果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持守其位,与自然变化的节奏保持一致,那么,宇宙之生生不息将会是和谐的(begetting and conception will be in tune)。《老子》第23章描述了天地之交如何引发了“和谐的得失”(harmonious giving and taking)

 ,并引发了生育和生殖。宇宙的得失不仅包括人类,而且包括天下一切事物。

   当存在二重的得失时,性和生殖便发生了。阴阳是构成恒久之道的两个成分,它们依赖于并环绕着一个中心统一体而运动,此统一体也是一个二元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以道家式圣人的意象——前性的婴儿本身不耗损潜能,故而具有充足的潜能——为代表。

婴儿的意象与第28章中同样能赋予性的阐释的意象相应。这一章的第二段说道: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谷的意象代表了生育性与空。谷体现了环绕它的两座生育性的山的统一性。就像水壶或者车轮的意象,谷的意象代表了生育性秩序的道家式结构:中心为空,而外缘环绕着充实的和有用的事物。谷,就像是婴儿,先于性的二分。它是非性的(asexual)统一体,处于性之二元的中心。流经谷的江河滋养着河谷两岸山坡上万物的生长。故而道家婴儿的意象是与谷、江河的意象相应的。有人可能会想起第28章开头的句子:“为天下溪。”谷和江河的意象是与朴的意象互补的。关于朴的意象也可以从性的维度来理解。不虚耗潜能,是婴儿、谷、江河的共同特点,它们具有相同的“常德”。这种常德和潜能也为“朴”所具有。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前性的。它尚未呈现出具体的形式,故而先于性的二分。《老子》第28章结尾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朴代表性二分之前的状态,一种混沌一体的状态。一旦朴分散开,那么“器”就产生了,这些器具应用于房屋建造和农业。它们是为劳作的男人和女人所使用的器具。因此,这些器同样也是阴性和阳性的意象。反过来说,男人和女人,是兼具社会性和生育性的两种最普遍的器具。道家的圣人在二分之前,使用器具,却毫不损耗任何东西,不雕琢任何事物,他们是二元的统一体。他们自身是非性的(asexual),但是却使性得以可能,得以构成。

  道是一个混沌的统一体,它先于性的二分,但又潜在地包含了性的二分。因此,它不仅被描述为“母”(参看第20章、第52章和第59章),也被说成是“父”(第21章) 。作为前性的(presexual)道,既是父又是母。第25章开头便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第25章说前性的、分化之前的道是“混成的”(混沌)。它先于天地——宇宙的阳性和阴性部分——而生。天地是宇宙之男女,道是静虚的。道先于天地的分化,它是所有母亲尚未有性的(not-yet-sexual)母亲,是所有父亲尚未有性的父亲。阴茎勃起的男婴意象,以及宇宙之母的意象,都描绘了道的这种性之维度。

  《老子》中的许多意象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不息之生育、生殖有关,这充分证明了性是早期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时,也显示出,这个主题或多或少缺乏性欲的含义。这主要通过一个事实表现出来,即《老子》所谈论的更多是关于自然或宇宙的性,而非人的性。现代语义学通常把“性欲”的概念和人相联系,而不是和动物、云雨相联系,把“欲望”(eros)与人类价值,例如高兴、美或者强烈的性欲相联系,因而与性、文化和道德相关。但是性的这种欲望的维度在《老子》中是几乎找不见的。

  当和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著作中性的描写做比较时,《老子》中的性非性欲的描写就变得特别明显。柏拉图对话录中一篇最重要的对话《会饮篇》(Symposium ),差不多是专门讲性爱的。然而,《会饮篇》中展现的古希腊对性欲的众多立场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我无法详尽地在此讨论。我将对我所认为的与《老子》相关性较大的几个方面做集中论述。这些方面在《会饮篇》中是由艾西马贺(Eryximachus)和苏格拉底(Socrates)所说的。

  艾西马贺是一名医生,在当时属于科学家。对于他来说,性爱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有用的。他把性爱看作一种结合原则。爱是结合的艺术,既是自然的结合也是文化的结合的艺术。例如,在音乐的形成中,声音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对于艾西马贺来说,存在着善的性欲和恶的性欲。因此,所有事物都可以按照坏的或者好的方式进行结合。如果是好的结合,就会有生殖繁衍。如果是坏的结合,就会产生不和谐。当善的欲望在自然界中流行,天气和气候就变得温和,是有利的。进而,季节就会和谐地更替。但是如果恶的欲望流行,星辰也会失序,季节也会紊乱。这就会导致灾祸,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自然的性的疾病。性爱对艾西马贺来说,是关系到有序或者失序的普遍形式,这种关系可以是指宇宙中的关系、自然中的关系,也可以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关系。

  苏格拉底对情欲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人类的爱和人类的欲望,就其纯形式来说,是努力地趋向与善结合。“因此,总之,爱的目标在于每个人都想拥有的善。”爱是对善的特别的渴求。它的目的是通过与善结合而产生善。爱是生育、创生和创造,是“寓于美中”的一切。人类努力追求与美统一,通过这种统一而使自身实现永恒,获得信仰。在肉体上,通过与美(美丽的女人)的爱的结合,新的生命就产生了,人类的不朽就实现了。通过这种方式,人类就参与了神圣的永恒。

  对苏格拉底来说,对生理上的生殖和不朽的追求是比不上对精神生产和不朽的追求的。男人之间“柏拉图式的爱”使用的就是灵魂的生育性。这种精神的生产能力比单纯的生理生产具有更高的价值。真正的哲学家将会指引他们的生殖能力超越肉体领域,而朝向传承智慧、美德和正义的领域。它导向的是精神的不朽。因此苏格拉底总结道,“很难找到比欲望更好的对人类本性的证明了”。

   不难发现,《老子》中表现出的道家式的性,与柏拉图式的欲望观念是相反的。虽然一般的关于欲望的西方观念,是源于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和“文化”立场的,但是道家对于性的“宇宙”观念比艾西马贺前苏格拉底式的“宇宙性”欲望更有吸引力。道家和古希腊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对于性的观念上也是如此。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