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和合二仙,荷花宝盒,民间信仰
在中国传统年画上,总少不了两位笑眼弯弯的神仙:一位手持绽放的荷花,一位捧着精致的宝盒,两人相视而笑,衣袂飘飘。这对被称为”和合二仙”的吉祥神,不仅是春节贴在门楣的年画主角,更是婚礼上挂在洞房的镇宅之宝。他们手中的荷花与宝盒,看似普通的物件,实则藏着中国人千年传承的”和”文化密码。
一、从”寒山拾得”到”和合二仙”:神仙形象的民间再造
要理解荷花与宝盒的寓意,首先要追溯和合二仙的起源。这对神仙的原型,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的两位高僧——寒山与拾得。据《宋高僧传》记载,寒山是隐居天台寒岩的诗僧,常到国清寺取食;拾得则是被寺僧丰干禅师在路边拾得的孤儿,长大后负责打扫寺院。两人虽身份不同,却因对佛法的共同领悟结为莫逆之交。
民间传说中,寒山曾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段对话被后世称为”和合偈”,成为”和”文化的经典注脚。
到了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的称号由此确立。民间画师在塑造这对神仙形象时,刻意淡化了他们的僧人身份,转而用更生活化的元素——荷花与宝盒,来强化”和合”的核心寓意。
二、荷花:从”出淤泥不染”到”和”的视觉符号
和合二仙中,一位手持的荷花,绝非普通的自然花卉,而是承载着多重文化寓意的符号系统:
1. 谐音双关:”荷”与”和”的文化转译
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谐音是最常用的造意手法。”荷”与”和”同音,直接对应”和合”中的”和”字。这种谐音关联在宋代已十分普遍,如南宋《梦粱录》记载,市井间常用荷花图案装饰婚书,取”百年好合”之意。
2. 植物特性:象征和谐关系的自然隐喻
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生长形态,被古人视为”和谐有序”的象征。其根(藕)相连、叶(荷)相护、花(莲)并蒂的生长状态,恰如家庭中父子、夫妻、兄弟的关系——既独立又紧密相连。明代《长物志》提到:”荷之生于水也,其根盘结,其叶相覆,有夫妇唱随之象。”
3. 佛教渊源:清净无染的精神内核
作为佛教”七宝”之一,荷花在《妙法莲华经》中象征”法性清净”。寒山、拾得本是僧人,其形象中的荷花自然保留了佛教元素。民间将这种”清净”转化为世俗生活中的”和睦”,即家庭无纷争、邻里无嫌隙的理想状态。
三、宝盒:从”百宝纳福”到”合”的具象表达
另一位神仙手中的宝盒,看似普通的容器,实则是”合”文化的立体诠释:
1. 造型寓意:闭合为”合”的空间哲学
宝盒多为圆形或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闭合的盒盖与盒身严丝合缝,象征”合”的圆满。明代《鲁班经》记载,民间制作和合宝盒时,盒盖与盒身的缝隙必须小于半毫米,取”无缝契合”之意。
2. 内藏乾坤:百宝纳福的吉祥密码
宝盒虽闭合,但民间传说中它”内藏八宝”——通常包括珊瑚、玛瑙、玉璧、古钱、灵芝、银锭、如意、犀角等八种吉祥物。这些宝物并非随意选择:珊瑚象征富贵,玛瑙象征健康,古钱象征富足,灵芝象征长寿,共同构成”和合则百福生”的美好愿景。
3. 功能延伸:生活场景的实用隐喻
在传统社会,宝盒是重要的生活器物:新娘的妆奁盒、主妇的首饰盒、商人的账册盒,都是家庭财富与情感的承载物。和合二仙手中的宝盒,实则是对这些生活器物的神圣化,象征”合则家兴、合则业旺”。
四、从年画到生活:和合意象的民间实践
和合二仙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关键在于其寓意与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深度绑定:
1. 婚礼中的”和合”仪式
在传统婚礼中,和合二仙的年画必挂洞房,新娘的盖头下常藏有木雕和合像,交杯酒的酒壶上也刻有荷花宝盒图案。清代《清稗类钞》记载,江浙一带婚礼有”撒和合”习俗:由全福太太(父母、配偶、子女俱全的女性)向新人撒放荷花、宝盒形状的糖果,寓意”和和美美,合合满满”。
2. 节庆中的”和合”祈愿
春节贴和合年画、元宵节挂和合灯笼、中秋节供和合月饼,这些习俗在《帝京岁时纪胜》《武林旧事》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北京故宫藏有一幅清代《和合二仙图》轴,画中宝盒打开,飞出五只蝙蝠(象征”五福”),正是节庆祈愿的典型表达。
3. 商业中的”和合”智慧
明清商帮中流行”和合为商”的理念,晋商票号的账房里必挂和合像,徽商的契约文书常以”和则利生,合则业久”开篇。这种理念甚至影响到商业空间设计——山西乔家大院的门窗格扇中,荷花宝盒图案出现频率高达37%(据《晋商大院装饰艺术研究》统计)。
五、当代传承:和合文化的现代转化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和合二仙的形象并未褪色,而是以新的形式融入生活:
- 文创产品:故宫文创推出的”和合二仙”书签、手账本,将荷花宝盒图案与现代设计结合,年销量超百万件;
- 社区文化:杭州小河直街社区将和合年画绘制在墙面,举办”邻里和合节”,用传统符号促进社区和谐;
- 国际交流:2016年G20峰会期间,杭州灵隐寺赠送给各国元首的礼品中,就有和田玉雕刻的和合二仙,成为”和而不同”外交理念的文化载体。
从唐代的两位高僧,到民间的吉祥神仙;从荷花宝盒的具体物象,到”和为贵、合为美”的文化基因,和合二仙手中的物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装饰意义。它们是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具象化表达,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和”密码。当我们再看到那对笑眼弯弯的神仙时,看到的不仅是年画里的吉祥图案,更是一个民族对”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的永恒追求。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