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端午采莲,为啥要抬着“龙王轿”满街跑?
在福建许多地方,端午节的热闹远不止吃粽子、赛龙舟。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老街区里,总能看到一支特殊的队伍:头扎红绸的青壮年抬着装饰华丽的“龙王轿”,轿中供奉着龙王神像;队伍前有人手持“采莲鼓”有节奏地敲击,后随的“采莲人”手持莲花灯,一路唱着古老的采莲歌,所到之处,居民们纷纷端出清水、摆上供品——这就是福建独有的“端午采莲”习俗。而其中最让人好奇的,正是“抬龙王轿”这一环节:采莲和龙王有什么关系?为何要专门抬着龙王轿巡游?
要理解“抬龙王轿”的意义,首先得弄清楚福建“端午采莲”的起源。这一习俗并非福建独有,其雏形可追溯至古代中原的“浴兰节”。《大戴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的传统,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蚊虫滋生、疫病易发,用兰草煮水沐浴可驱邪避疫。随着中原文化南传,这一习俗在福建落地生根,但结合当地地理环境,逐渐演变为更具地方特色的“采莲”仪式。
福建多水网、多湖泊,莲花既是常见水生植物,又因“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被赋予“净化”寓意。宋代《三山志》记载福州端午“里社作莲花灯,沿门歌采莲之曲”,此时的采莲已从单纯的“沐兰”演变为“持莲灯、唱采莲、扫门庭”的集体活动。到明清时期,采莲仪式进一步丰富:除了莲花灯,还增加了鼓乐、神像巡游等元素,龙王轿正是在这一阶段融入其中。
表1 福建采莲习俗演变简表
时期 | 核心内容 | 功能侧重 |
---|---|---|
唐宋 | 持莲灯、唱采莲曲、沐兰汤 | 驱邪避疫 |
明清 | 增加龙王轿巡游、供品交换 | 祈福纳吉+社区联结 |
近现代 | 保留传统流程,融入文化展示 | 民俗传承+旅游符号 |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河网密布、台风频发,古代居民对“水”既依赖又敬畏。这种复杂的情感催生了独特的水神信仰体系——龙王作为“司水之神”,在福建民间信仰中地位极高。《八闽通志》记载,福建各地“凡有江河湖海处,多立龙王庙”,甚至小池塘边也可见简易的“龙王龛”。
在端午采莲中,“抬龙王轿”本质上是将龙王从固定的庙宇中“请出”,形成一个“移动的祭坛”。这一行为有三重深意:
1. 水神“巡视”:保一方水域平安
福建民间认为,端午前后是雨季与台风季的交替期,龙王需要“巡视”辖区内的河流、池塘,确保水脉畅通、堤坝稳固。抬着龙王轿沿街巡游,相当于请龙王“检查”社区周边的水域环境。老人们常说:“龙王看过的水,蚊虫不生、洪水不犯”,因此居民会主动在门口摆放清水盆,既是为龙王“接风”,也是请龙王“净”过自家门前的水。
2. 人神“对话”:传递祈福诉求
传统采莲仪式中,“采莲人”会根据不同人家的需求调整唱词。例如,家中有考生的,会唱“莲花香,文星亮”;刚盖新房的,会唱“莲花红,宅运隆”。而龙王轿的存在,让这些祈福诉求有了“官方渠道”——龙王作为“水神之首”,被认为能将民间的愿望传递给更高层的神灵,或直接施加福泽。
3. 空间“净化”:驱走“恶月”晦气
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福建民间认为此时“邪祟易动”。龙王作为“阳性”水神(与“阴性”的河伯、江神不同),其巡游路线被视为“净化路线”。龙王轿经过的街道,被认为“邪气退散”;居民用龙王轿“过”过的清水擦拭门窗,能保全家一年平安。这种“空间净化”功能,至今仍是许多老人坚持参与采莲的重要原因。
如今,福建端午采莲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龙王轿这一环节也从“民间信仰仪式”逐渐转变为“文化符号”。但在老社区里,它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 社区联结功能:抬龙王轿需要青壮年协作,采莲歌需要老少齐唱,供品交换(居民给队伍送粽子、茶点,队伍回赠“莲花符”)则强化了邻里互动。许多年轻人坦言:“平时各忙各的,只有端午采莲时,才觉得这条老街真像个‘大家庭’。”
- 文化认同载体:龙王轿的装饰(如龙头、水波纹、莲花雕)、采莲歌的方言唱词,都是闽文化的“活化石”。福州大学民俗学教授陈志强在《闽都端午习俗调查》中提到:“当孩子们跟着队伍喊‘龙王到,福气到’时,他们记住的不仅是仪式,更是‘我是福建人’的身份认同。”
- 生态教育隐喻:现代科学视角下,龙王轿的“巡视”其实暗含古人的生态智慧——通过仪式提醒居民保护水域环境(如不乱倒垃圾、不堵塞沟渠)。如今,部分社区在采莲时增加了“环保倡议”环节,让传统仪式与现代理念自然融合。
福建端午采莲中的“抬龙王轿”,绝非简单的“迷信活动”。它是古人应对自然挑战的智慧结晶,是水神信仰与地方习俗的深度融合,更是社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我们看到那顶装饰着红绸、飘着水纹旗的龙王轿缓缓走过老街时,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热闹的民俗表演,更是一段活的历史——它用最生动的方式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就藏在每一次虔诚的抬轿、每一句熟悉的唱词里。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