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取名的礼法流程详解

单篇文章
发布于,

传统文化中取名的礼法流程详解

古代庚册(孔府档案馆藏)

“姓名”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的标志和符号。在传统文化里,“取名”是人生中第一件大事,是非常有讲究的,有很多礼法和规矩。“姓”是一个人家族的符号,“名”则是家族对这个人美好的祝福。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取名有暗含“求取名声”之意。所以,大部分时候,家族都会请德高望重的家族领袖或者达官显贵为新生儿“赐名”,以求美好的祝愿。
在古代的礼法中,为孩子取名有着一套完善的流程体系。


在传统文化的礼法中,从孩子降生之日起,“取名”这一礼法一般在百日之内完成。孩子的姓名、八字、用典等信息要专门请道长书写庚册。“庚册”分为正副两册,一册上表天庭,一册藏于宗祠。

传统文化中取名的礼法流程详解

道长手书庚册


一、过百日
“姓名学”和“命理学”是息息相关的。从孩子降生开始,传统都有“过百日”的习俗。又称“百晬”、“百岁”。在这一百天的时间里,孩子是不能与外人见面的。家族则因孩子的降生准备相关事宜。包括招待亲友和为孩子“取名”。
在百日期间,家族会请德高望重之人或者请道士为孩子“赐名”。并将相关信息记载于庚册。

二、请庚册

庚册是“取名”礼法的重点,古代的王公贵族采用黄纸册页书写,普通人家采用红纸册页书写。
在礼法中,家里生了男孩为“弄璋之喜”,生了女孩则为“弄瓦之喜”。《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代表地位与福气。意思是如果家里生了男孩子就把玉璋给他。“瓦”则是古代纺织用的纺砖,意思女孩心灵手巧。
所以在庚册上,首先就会载明“弄璋(瓦)之喜”。意思是孩子的降生是福气满满的大喜事。
其次,庚册上还会根据规定格式详细记载孩子父母的姓名和籍贯。古代的时候由于女子地位不高,往往只记载母亲姓氏,而如今,会把父母的信息都记录下来。再有孩子在家族中的排行、辈分。

传统文化中取名的礼法流程详解

庚册中的重点,就是“八字”。在命理学中,孩子的八字关乎其一生的命运,道长也会在庚册上载明八字的批注,将其富贵进行阐释。并比照八字进行姓名的测算。
再次,就是在庚册上记载孩子的姓名,并具体写出姓名的出处及含义——即“用典”。典出何处,由谁取的名字,以及哪位道长批注的八字等信息。
最后,还会在庚册上书符,一般是保身灵符,以祈祝孩子长命百岁,并加盖大印。

传统文化中取名的礼法流程详解

庚册中的八字批注


三、祭祀先祖
庚册一般由道士书写批注。庚册写好之后,会有正副两册,内容完全一样,只是制式不同。择良辰吉日,正册上表天听,以期降福于孩子。
副册则由家族中的话事人请回家,藏于宗庙。这时,一般由孩子的叔伯父母主持,家族成员带着庚册进行祭祖的仪式,一般都是到祖先的灵前进行祭祀。

祭祀完成后,会请家族中的长老围坐一桌。一来是报喜,告诉大家家族添丁之喜。二来,也向家族中的长老发出邀请,既定于某日举行孩子的百日酒席,请家族长老来主持孩子的“抓周”仪式。
在传统文化中,家族一般有宗祠或祠堂。孩子的庚册会在祭祀结束后,择良辰吉日,用红布包起来,放在锦盒之中,藏于宗祠之中。现代很多家族没有宗祠,就会将庚册放在家中收藏。
至此,“取名”的礼法流程就完成了。百日过完,孩子就会与亲朋好友正式见面。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