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丧舞,击鼓而歌,土家族丧葬文化
在湘鄂交界的武陵山区,土家族聚居的村落里流传着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跳丧舞。当家中老人离世,亲友们不会一味悲泣,反而会围在灵柩前,随着急促的鼓点边歌边舞,场面热闹如庆。这种“死而歌”的仪式中,“击鼓而歌”是核心环节:一面牛皮大鼓置于灵前,鼓手用鼓槌击出多变的节奏,舞者们踩着鼓点唱着古老的歌谣,动作粗犷而热烈。为何跳丧舞一定要击鼓而歌?这背后藏着土家族千年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密码。
一、击鼓而歌:从“驱邪镇鬼”到“人神对话”的原始信仰
要理解跳丧舞的“击鼓而歌”,首先要回到土家族的原始信仰体系中。土家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交织,而丧葬仪式正是这些信仰最集中的表达场景。
1. 鼓声:沟通阴阳的“信号弹”
在土家族的传统观念里,人死后灵魂不会立刻离开,而是停留在人间。此时,“阴魂”可能因眷恋或怨念化为“邪祟”,威胁生者安全。因此,丧葬仪式的首要任务是“送魂”——引导亡灵顺利进入祖先的世界,同时“驱邪”——防止阴魂滞留人间作祟。
鼓声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灵力”。据《土家族跳丧舞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特征》记载,土家族认为鼓声是“天地间最响亮的声音”,能穿透阴阳两界,既可以震慑邪祟,又能为亡灵指引方向。清代《长阳县志》中也有“丧鼓鸣,亲戚至”的记载,说明鼓声不仅是仪式的伴奏,更是召集族人、宣告仪式开始的“信号”。
2. 歌谣:祖先智慧的“活字典”
跳丧舞的歌谣被称为“丧鼓歌”,内容涵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经验等,堪称土家族的“口头史书”。例如,流传最广的《十梦》《怀胎歌》《请神歌》等,既讲述了人类起源的神话(如“混沌初开无日月,伏羲姊妹造人烟”),也记录了土家族迁徙的历史(如“土家祖先住江西,洪水滔天迁湘西”),甚至包含农耕、狩猎的实用知识(如“三月撒谷要抢晴,五月薅草要除根”)。
在仪式中,歌者通过歌谣向亡灵“汇报”家族近况,同时向在场族人传递祖先的教诲。这种“以歌代祭”的形式,本质上是通过语言的力量完成“人 – 神 – 祖”的三方对话,既安抚亡灵,又强化族人对族群历史的记忆。
二、击鼓而歌:从“个体哀痛”到“群体疗愈”的社会功能
跳丧舞的“击鼓而歌”不仅是信仰的表达,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调节机制。在武陵山区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土家族通过这种集体性的歌舞仪式,完成了对死亡的“文化转化”。
1. 节奏:消解悲伤的“情绪调节器”
死亡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但跳丧舞用“热闹”对抗“悲伤”。鼓点的节奏通常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种:慢板时,舞者动作舒缓,歌声低沉,仿佛在与亡灵告别;中板时,节奏加快,动作变得轻快,像是在回忆逝者生前的趣事;快板时,鼓点密集如雨点,舞者跳跃、旋转,情绪达到高潮,此时悲伤被转化为对生命的礼赞。
这种节奏的变化,本质上是通过身体的律动和集体的参与,将个体的哀痛转化为群体的情感共鸣。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集体歌舞是人类最早的心理治疗方式,它通过身体的协同动作,让个体从孤独的悲伤中脱离,融入更大的生命共同体。”
2. 仪式:维系族群的“情感纽带”
在湘鄂山区,土家族村落多为同姓聚居,家族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跳丧舞的“击鼓而歌”正是家族凝聚力的“试金石”。当某家有丧,全寨族人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带着米、肉、香烛赶来,围在灵前击鼓歌舞。这种“一家有难,全族相帮”的传统,通过仪式被不断强化。
更重要的是,跳丧舞的“歌”与“舞”都有严格的传承规则:鼓点必须由家族中最年长的鼓手传授,歌谣必须用土家语演唱,舞蹈动作必须模仿祖先狩猎、劳作的姿态。这些规则的延续,实际上是在传递“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族群认同。
三、击鼓而歌:从“生存压力”到“生命豁达”的文化表达
土家族的“击鼓而歌”,最终指向的是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土家族人早早就看透了“生死无常”,并发展出一种豁达的生命观。
1. 鼓点:生命循环的“象征符号”
土家族认为,生命如同鼓面——鼓面由牛皮制成,牛是农耕的伙伴,代表“生”;鼓槌敲击鼓面,发出声音,代表“死”;而鼓声的传播,则象征“生命的延续”。因此,跳丧舞的鼓点不是“死亡的哀乐”,而是“生命循环的赞歌”。
这种观念在歌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一首《哭嫁歌》的变体《哭丧歌》唱道:“老人归山是解脱,好比树叶落归根;鼓儿敲得响又亮,子子孙孙福满门。”歌词直白地将死亡视为自然规律,用鼓点的“响”预示家族的“旺”。
2. 歌舞:对“死亡禁忌”的“文化超越”
在汉文化中,“丧”是需要避讳的话题,但土家族通过“击鼓而歌”将“丧”转化为“庆”。这种“反禁忌”的仪式,本质上是对死亡的“文化超越”——通过热闹的歌舞,消解死亡的恐怖,让生者明白: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这种豁达的生命观,与土家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武陵山区山高林密,自然灾害频发,加上历史上的战争、迁徙,土家族人见惯了生死。正如一位老鼓手所说:“我们土家人,生在山上,长在山上,最后也要埋在山上。鼓一敲,歌一唱,老人走得安心,我们活得也安心。”
结语:跳丧舞的“鼓歌”,是土家族的“生命之书”
从原始信仰中的“人神对话”,到社会功能中的“群体疗愈”,再到文化表达中的“生命豁达”,湘鄂一带跳丧舞的“击鼓而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丧葬仪式”,成为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每一次鼓点的敲击,每一段歌谣的传唱,都是在向后人讲述:死亡并不可怕,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与自然、与祖先、与族人和谐共生。
如今,跳丧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在深山里回荡的鼓歌,不仅是土家族的精神密码,更是全人类对生命意义的共同思考。当我们听到那熟悉的鼓点,或许应该放下对死亡的恐惧,像土家族人一样,用最热烈的歌舞,为每一段生命的旅程,画上一个温暖的句号。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