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赛龙舟起源,屈原与端午,民俗演变
五月的江面上,锣鼓喧天,龙舟如箭。当我们在端午节为赛龙舟的激烈场面欢呼时,总会听到这样的解说:”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但你知道吗?赛龙舟的起源比屈原投江早了几百年,而屈原与端午的”绑定”,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融合。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场”民俗CP”的前世今生。
要理解赛龙舟为何与屈原相关,首先得回到它的”诞生现场”。根据民俗学研究,赛龙舟的雏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文亭湖畔,2024)。那时的古越族人以水为命,他们相信江中有掌管风雨的”龙祖”,每年夏初(对应农历五月)是”龙升天”的吉日,必须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
这场仪式的核心就是”划龙舟”。当时的龙舟并非如今的竞赛船,而是装饰着龙纹的独木舟,船上载着猪牛羊等祭品。划手们按照特定的节奏划动船桨,既是模仿龙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也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唤醒”龙祖,祈求一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在《越绝书》中也有隐约记载:”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融,祭龙仪式逐渐加入了”驱邪”的新内涵。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更是”毒日”,蚊虫滋生、疫病频发。划龙舟时飞溅的水花,被赋予了”洗去晦气”的寓意;龙舟上悬挂的艾草、菖蒲,也成了对抗”五毒”的”护身符”。此时的赛龙舟,已经从单纯的祭龙演变为兼具祈福与驱邪的综合性民俗活动。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自尽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了楚地的民俗长河。这位”长太息以掩涕兮”的爱国诗人,为何会与端午产生联系?
首先是时间的”巧合”。屈原投江的日期正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为民间叙事提供了天然的连接点。据《续齐谐记》记载,当时百姓”恐蛟龙夺之”,纷纷划船打捞,还往江中投米团防止鱼虾啃食屈原遗体——这正是”赛龙舟”与”吃粽子”最早的”故事原型”。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需要”。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屈原”忠君爱国”的形象被官方大力推崇。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用”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评价,将屈原塑造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而端午节作为全民参与的民俗节日,急需一个能凝聚文化认同的”精神内核”,屈原的爱国精神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种”官方+民间”的双重推动,让屈原与端午的绑定越来越紧密。到了唐代,文人们开始在端午写诗纪念屈原,如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中明确将端午与屈原关联,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文化记忆。
当赛龙舟遇到屈原,这场延续千年的仪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用于祭龙的龙舟,逐渐被赋予了”追赶拯救屈原”的叙事;划手们整齐的号子,从”请龙赐福”变成了”招魂喊冤”;甚至龙舟的装饰细节,也暗含对屈原的致敬——龙头的红色,象征屈原的赤子之心;龙尾的艾草,代表百姓对他的追思。
这种意义重构在不同地区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汨罗,赛龙舟前要举行”祭屈”仪式,龙舟会先划到屈子祠前,由主祭人诵读祭文;在福建福州,龙舟上会挂”吊屈原”的锦旗,划手们边划边喊”屈原回来”;在广东东莞,传统龙舟赛的终点会设置”屈原像”,最先到达的队伍要向像行三鞠躬礼。
现代民俗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纪念屈原”是赛龙舟最主要的意义(陇南发布,2024)。这种认知的形成,既是历史层累的结果,也是文化选择的必然——当一个民族需要传承爱国精神时,总会选择最能引起共鸣的符号,而屈原与赛龙舟的结合,正是这种文化智慧的体现。
进入21世纪,赛龙舟的”身份”更加多元。它既是承载历史记忆的”活化石”,也是全民健身的热门项目;既是地方文化的”金名片”,也是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
在传统保留方面,许多地方坚持使用手工制作的木质龙舟,划手必须穿传统的”对襟衫”,比赛前要举行”点睛”仪式——用朱砂为龙头点眼,寓意”唤醒龙魂”。在广东顺德,”龙舟月”从农历四月二十八持续到五月三十,每天都有不同村落的龙舟”探亲”,这种延续数百年的”龙船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创新发展方面,赛龙舟开始与体育竞技、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国际龙舟联合会已拥有76个会员协会,世界龙舟锦标赛吸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2022年杭州亚运会,龙舟项目增设了女子组和混合组,参赛人数比上届增加30%。
更值得关注的是,赛龙舟所蕴含的”团结协作”精神,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企业团建中,龙舟赛被用来培养团队凝聚力;在学校教育中,龙舟文化课程被纳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在乡村振兴中,龙舟赛事带动了民宿、餐饮、手工艺品等产业发展,成为”文化赋能经济”的典型案例。
从上古祭龙的神圣仪式,到纪念屈原的文化符号,再到今天的多元文化载体,赛龙舟的千年演变,其实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它告诉我们:民俗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传统不是过去的枷锁,而是连接古今的桥梁。当我们在端午时节为龙舟健儿呐喊时,我们不仅是在传承一项习俗,更是在延续一种精神——对家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对文化的自信。
这或许就是赛龙舟与屈原”绑定”的终极意义:在桨与水的碰撞中,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在鼓与号的共鸣中,我们听见了文化的心跳。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参考资料:
网易手机网《【我们的节日• 端午】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抖音百科《划龙舟(端午节的重要习俗活动)》
陇南发布《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及相关诗词》
文亭湖畔《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西安航天基地《【网络中国节•端午】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澎湃新闻客户端《中华传统节・端午丨端午节的起源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