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板凳龙、集体参与、社区认同
在江西的许多乡村,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总能看到一条“长龙”在街巷间游走——它没有华丽的绸缎鳞片,也没有精雕细琢的龙头,却由家家户户的木凳首尾相连,灯烛在凳面的竹篾框架里明灭闪烁,这便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板凳龙”。这条看似朴素的“龙”,为何要费尽心思收集百家板凳?它的背后,藏着一套延续数百年的乡村文化密码。
一、从“农具”到“龙身”:板凳的乡土基因
要理解板凳龙的“板凳情结”,首先要回到江西乡村的生活场景。在传统农耕社会,板凳是家家户户最常见的家具:它由硬木制成,结实耐用;高度齐腰,既是吃饭时的坐具,也是农忙时堆放农具、晾晒谷物的临时平台;更重要的是,每条板凳都刻着“家”的印记——有的凳面磨得发亮,是祖辈传下的老物件;有的凳腿打着补丁,记录着主妇缝补的痕迹;有的凳头画着简单的花鸟,是孩童用彩笔留下的童趣。
这种“日常性”让板凳天然具备了“连接”的功能。与布龙、草龙等需要专门材料制作的龙灯不同,板凳龙的“龙身”直接取材于村民的生活用具。据《江西民俗志》记载,明清时期江西多地已有“以凳为灯”的习俗:“每岁元夕,各户出木凳一条,凿孔穿绳,联为龙形,内燃灯烛,沿街游舞。”这种就地取材的智慧,既降低了制作成本(无需额外购置布料、竹篾),又让每个家庭都能轻松参与——只要搬出自家的板凳,就能成为“龙”的一部分。
更关键的是,板凳的“实用性”暗含着对“集体生存”的隐喻。在江西多山的地理环境中,农耕生产高度依赖协作:修梯田需要邻里帮工,抗洪涝需要合力筑坝,就连晒谷场的使用也需要按户轮值。板凳作为“日常协作”的见证者,被赋予了“团结”的文化内涵。当百家板凳连成一体,便象征着“单家独户的小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大集体”。
二、“接龙”即“结社”:板凳连接背后的社区秩序
如果说“取材方便”是板凳龙选择板凳的表层原因,那么“连接百家”则是其深层的社会功能。在传统乡村,一条完整的板凳龙通常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其中“龙身”的长度直接取决于参与家庭的数量——少则十几户,多则上百户,最长的板凳龙甚至能绵延数百米,覆盖整个村落。
这种“长度竞赛”绝非简单的攀比,而是乡村社区的“身份认证”。在江西南丰县、乐安县等地的田野调查中,民俗学者发现:板凳龙的“接龙”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社区动员仪式。每年腊月廿八,村里的“灯头”(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宗族代表担任)会挨家挨户“送帖”,邀请各户参与;正月初七开始,主妇们会用红布包裹自家的板凳,男丁则负责打磨凳面、安装灯架;到了正月十五,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年轻人抬龙灯,孩童举火把,老人敲锣鼓,连外嫁的女儿、在外打工的游子都会赶回来“凑板凳”。
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实际上构建了一套隐性的社区规则。首先,“出板凳”是一种义务——在传统观念中,拒绝参与意味着“不合群”,可能被排除在村集体的公共事务(如婚丧互助、纠纷调解)之外;其次,“板凳的位置”暗含等级:靠近龙头的板凳通常属于宗族长辈或对村庄有贡献的家庭,龙尾则由新迁入的住户或年轻家庭负责,这种安排既维护了传统秩序,又为新成员提供了融入机会;最后,“舞龙的收益”归集体所有——游龙结束后,灯烛的余油、香火钱会存入村公账,用于修桥补路、资助学童,形成“参与 – 贡献 – 共享”的良性循环。
三、“活态”的文化记忆:从“板凳”到“认同”的转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民俗逐渐失去活力,但江西板凳龙却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背后,正是“百家板凳”连接的文化记忆在发挥作用。
首先,板凳龙是“代际传承”的载体。在江西吉水县的调查中,8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第一次参与板凳龙是在7 – 12岁,由父母或祖父母带着“扶板凳”(帮忙扶住龙身防止倾倒)。这种“手把手”的参与,让“团结”“协作”等价值观通过身体记忆刻入下一代的意识。正如一位78岁的老灯头所说:“孩子小时候抬过板凳,长大就知道‘家’不是一个人,是一村人。”
其次,板凳龙是“地域认同”的符号。在江西,不同地区的板凳龙各有特色:南丰的板凳龙喜欢在凳面绘制“福”“禄”“寿”等吉祥图案,乐安的板凳龙会在龙尾挂一串铜铃,行走时叮当作响,而安福的板凳龙则保留了“跳龙”的传统——龙灯经过土地庙、祠堂时,舞龙者会抬起板凳跳跃,寓意“驱邪纳福”。这些细节差异,让每个村庄的板凳龙都成为独特的“文化名片”,村民们提起“我们村的板凳龙”时,语气中满是自豪。
最后,板凳龙是“情感联结”的纽带。对于外出务工的村民来说,一条板凳不仅是家中的旧物,更是乡愁的寄托。许多打工者会在春节返乡时,特意将城里买的新板凳带回家,替换掉家中老旧的那条——“虽然新板凳更漂亮,但关键是要让自家的板凳在龙身上占个位置,这样就算人在外地,心也和村里连着。”这种“物理连接”到“心理连接”的转化,让板凳龙超越了民俗活动本身,成为维系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
结语:一条板凳龙,半部乡村史
从明清时期的“以凳为灯”,到今天的国家级非遗,江西板凳龙用“百家板凳”串起的,不仅是一条游走的灯龙,更是乡村社会的生存智慧、社区秩序和文化记忆。当我们追问“为何用家家户户的板凳连接”时,答案早已藏在每条板凳的木纹里——它连接的是过去与现在,是个体与集体,是离散的家庭与紧密的社区。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里,这条“板凳龙”依然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有些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不是因为它有多精致,而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生活,连接着人心。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