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板凳龙:一条用“百家板凳”串起的乡村团结密码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板凳龙、集体参与、社区认同

在江西的许多乡村,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总能看到一条“长龙”在街巷间游走——它没有华丽的绸缎鳞片,也没有精雕细琢的龙头,却由家家户户的木凳首尾相连,灯烛在凳面的竹篾框架里明灭闪烁,这便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板凳龙”。这条看似朴素的“龙”,为何要费尽心思收集百家板凳?它的背后,藏着一套延续数百年的乡村文化密码。

一、从“农具”到“龙身”:板凳的乡土基因

要理解板凳龙的“板凳情结”,首先要回到江西乡村的生活场景。在传统农耕社会,板凳是家家户户最常见的家具:它由硬木制成,结实耐用;高度齐腰,既是吃饭时的坐具,也是农忙时堆放农具、晾晒谷物的临时平台;更重要的是,每条板凳都刻着“家”的印记——有的凳面磨得发亮,是祖辈传下的老物件;有的凳腿打着补丁,记录着主妇缝补的痕迹;有的凳头画着简单的花鸟,是孩童用彩笔留下的童趣。

这种“日常性”让板凳天然具备了“连接”的功能。与布龙、草龙等需要专门材料制作的龙灯不同,板凳龙的“龙身”直接取材于村民的生活用具。据《江西民俗志》记载,明清时期江西多地已有“以凳为灯”的习俗:“每岁元夕,各户出木凳一条,凿孔穿绳,联为龙形,内燃灯烛,沿街游舞。”这种就地取材的智慧,既降低了制作成本(无需额外购置布料、竹篾),又让每个家庭都能轻松参与——只要搬出自家的板凳,就能成为“龙”的一部分。

更关键的是,板凳的“实用性”暗含着对“集体生存”的隐喻。在江西多山的地理环境中,农耕生产高度依赖协作:修梯田需要邻里帮工,抗洪涝需要合力筑坝,就连晒谷场的使用也需要按户轮值。板凳作为“日常协作”的见证者,被赋予了“团结”的文化内涵。当百家板凳连成一体,便象征着“单家独户的小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大集体”。

二、“接龙”即“结社”:板凳连接背后的社区秩序

如果说“取材方便”是板凳龙选择板凳的表层原因,那么“连接百家”则是其深层的社会功能。在传统乡村,一条完整的板凳龙通常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其中“龙身”的长度直接取决于参与家庭的数量——少则十几户,多则上百户,最长的板凳龙甚至能绵延数百米,覆盖整个村落。

这种“长度竞赛”绝非简单的攀比,而是乡村社区的“身份认证”。在江西南丰县、乐安县等地的田野调查中,民俗学者发现:板凳龙的“接龙”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社区动员仪式。每年腊月廿八,村里的“灯头”(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宗族代表担任)会挨家挨户“送帖”,邀请各户参与;正月初七开始,主妇们会用红布包裹自家的板凳,男丁则负责打磨凳面、安装灯架;到了正月十五,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年轻人抬龙灯,孩童举火把,老人敲锣鼓,连外嫁的女儿、在外打工的游子都会赶回来“凑板凳”。

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实际上构建了一套隐性的社区规则。首先,“出板凳”是一种义务——在传统观念中,拒绝参与意味着“不合群”,可能被排除在村集体的公共事务(如婚丧互助、纠纷调解)之外;其次,“板凳的位置”暗含等级:靠近龙头的板凳通常属于宗族长辈或对村庄有贡献的家庭,龙尾则由新迁入的住户或年轻家庭负责,这种安排既维护了传统秩序,又为新成员提供了融入机会;最后,“舞龙的收益”归集体所有——游龙结束后,灯烛的余油、香火钱会存入村公账,用于修桥补路、资助学童,形成“参与 – 贡献 – 共享”的良性循环。

三、“活态”的文化记忆:从“板凳”到“认同”的转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民俗逐渐失去活力,但江西板凳龙却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背后,正是“百家板凳”连接的文化记忆在发挥作用。

首先,板凳龙是“代际传承”的载体。在江西吉水县的调查中,8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第一次参与板凳龙是在7 – 12岁,由父母或祖父母带着“扶板凳”(帮忙扶住龙身防止倾倒)。这种“手把手”的参与,让“团结”“协作”等价值观通过身体记忆刻入下一代的意识。正如一位78岁的老灯头所说:“孩子小时候抬过板凳,长大就知道‘家’不是一个人,是一村人。”

其次,板凳龙是“地域认同”的符号。在江西,不同地区的板凳龙各有特色:南丰的板凳龙喜欢在凳面绘制“福”“禄”“寿”等吉祥图案,乐安的板凳龙会在龙尾挂一串铜铃,行走时叮当作响,而安福的板凳龙则保留了“跳龙”的传统——龙灯经过土地庙、祠堂时,舞龙者会抬起板凳跳跃,寓意“驱邪纳福”。这些细节差异,让每个村庄的板凳龙都成为独特的“文化名片”,村民们提起“我们村的板凳龙”时,语气中满是自豪。

最后,板凳龙是“情感联结”的纽带。对于外出务工的村民来说,一条板凳不仅是家中的旧物,更是乡愁的寄托。许多打工者会在春节返乡时,特意将城里买的新板凳带回家,替换掉家中老旧的那条——“虽然新板凳更漂亮,但关键是要让自家的板凳在龙身上占个位置,这样就算人在外地,心也和村里连着。”这种“物理连接”到“心理连接”的转化,让板凳龙超越了民俗活动本身,成为维系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

结语:一条板凳龙,半部乡村史

从明清时期的“以凳为灯”,到今天的国家级非遗,江西板凳龙用“百家板凳”串起的,不仅是一条游走的灯龙,更是乡村社会的生存智慧、社区秩序和文化记忆。当我们追问“为何用家家户户的板凳连接”时,答案早已藏在每条板凳的木纹里——它连接的是过去与现在,是个体与集体,是离散的家庭与紧密的社区。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里,这条“板凳龙”依然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有些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不是因为它有多精致,而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生活,连接着人心。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命理文化 婚姻民俗 婚姻象征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