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轧神仙庙会,苏州民俗,仙草文化
在苏州老辈人嘴里,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前后的“轧神仙”,是比过年还热闹的“神仙狂欢节”。从阊门神仙庙到中市街、上塘街,整条老街被挤得水泄不通,人群像潮水般“轧”(吴语里“挤”的意思)来“轧”去。而在这摩肩接踵的人潮中,几乎每个逛庙会的人手里都攥着一把青翠的“仙草”——这把草究竟有啥魔力?为何成了庙会“必买单品”?我们不妨从一场延续千年的民俗中,揭开这把草里的“神仙密码”。
一、轧神仙:从吕祖诞辰到全民狂欢的“神仙庙会”
要弄清楚仙草的意义,得先明白“轧神仙”的由来。苏州地方志《吴门表隐》记载,这一习俗与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吕祖)密切相关。传说吕洞宾生于农历四月十四,他虽位列仙班,却常化作凡人模样游走人间,尤其爱到苏州阊门一带施药济贫、点化凡人。因此,百姓在神仙庙设坛祭祀,逐渐形成“轧神仙”庙会。
到了明清时期,庙会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演变成全民参与的民俗盛会。清代《清嘉录》描述:“(四月)十四日为吕祖诞辰,俗称神仙生日。观中燃万盏灯,结锦为亭,俗称‘神仙灯’。好事者集,互观其所制,人物花卉,巧夺天工。” 除了灯彩,庙会上还会聚了卖药糖的、捏面人的、唱评弹的,甚至连“神仙糕”“神仙酒”都成了热销货。而最特别的,当属满街叫卖的“仙草”——它们或扎成小把,或插在竹篓里,青翠欲滴,与红绸、灯笼相映成趣。
二、一把仙草里的三重“神仙寓意”
在苏州人眼里,这把看似普通的草,可不是随便能替代的“装饰品”。它的选择、售卖、携带,都藏着老祖宗传下的讲究,核心围绕三个字:“沾仙气”。
1. 草木通灵:道教文化中的“仙草崇拜”
道教认为,草木是自然灵气的载体,尤其是生长在山野、吸取日月精华的植物,更具“通灵”属性。吕洞宾作为道教神仙,传说中常以草药治病,《吕祖全书》里就记载他“悬壶济世,以无根水调百草,愈沉疴无数”。因此,百姓将与吕祖相关的草木称为“仙草”,认为它们能传递神仙的福泽。
苏州本地常见的“仙草”主要有三种:
种类 | 特征 | 寓意 |
---|---|---|
艾草 | 叶片有绒毛,气味辛香 | 驱邪避秽,保家平安 |
石菖蒲 | 叶片细长如剑 | 斩除晦气,带来好运 |
万年青 | 四季常绿,生命力强 | 健康长寿,福泽绵长 |
这些植物在苏州民间本就有“吉祥草”的说法,比如端午挂艾草、门插菖蒲的习俗。而在轧神仙庙会上,它们被赋予了更强烈的“神仙属性”——百姓相信,吕祖会在这一天“点化”这些草木,让它们成为传递福气的媒介。
2. 以草为媒:人与神仙的“对话仪式”
在传统民俗中,“交换”是人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百姓通过献祭(如供品)表达敬意,神灵则通过“赐福”给予回应。轧神仙庙会上的“买仙草”,本质就是一场“微型交换仪式”:用几文钱买下仙草,相当于向吕祖“表明心意”,而携带仙草回家,则是“接收”神仙的祝福。
老苏州人还有个说法:“轧神仙要挤,仙草要抢。” 庙会人越多、挤得越厉害,买到的仙草“仙气”越足。因为吕祖喜欢热闹,人挤人的场景正是他“显灵”的时刻。过去甚至有“被挤倒了别生气,是神仙在摸你头”的俗语——连摔跤都成了“沾仙气”的证据,可见这把草背后的民俗心理有多深厚。
3. 草系生活:老苏州的“实用主义信仰”
苏州人讲究“过日子要实在”,即便是神仙信仰,也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仙草的“实用价值”,正是它长盛不衰的关键。
– **药用**:艾草可驱蚊、祛湿,石菖蒲能提神、开窍,万年青的汁液还能外敷消肿。过去医疗条件有限,这些草就是“家庭小药箱”。
– **装饰**:苏州人爱把仙草插在花瓶里,或挂在门楣上,既添了绿意,又应了“神仙进家门”的彩头。
– **社交**:庙会结束后,街坊邻居会互相展示“战利品”:“我这把菖蒲叶子直,吕祖肯定看在眼里!”“我这艾草香得很,今年蚊虫不敢来!” 一把草成了联络感情的“社交货币”。
三、从“神仙草”到“文化符号”:当代庙会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的轧神仙庙会,早已从单纯的宗教活动演变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列入)。仙草的角色也在悄悄变化——它不仅是“沾仙气”的载体,更成了苏州民俗文化的“活名片”。
1. 传统延续:老手艺与新玩法的碰撞
在现代庙会上,卖仙草的摊位依然是“C位”,但形式更丰富了。有的手艺人会把艾草、菖蒲编成小葫芦、小粽子的形状,寓意“福禄双全”;有的结合苏绣技艺,在草束上系五色丝线,呼应“五彩驱五毒”的传统;还有的年轻人用仙草搭配苏州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做成“神仙福袋”,成了网红打卡单品。
2. 文化认同:一把草里的“苏州记忆”
对老苏州来说,买仙草是“刻在DNA里的仪式”。70岁的王阿婆说:“我小时候跟着外婆来轧神仙,她总说‘手里没把草,白来凑热闹’。现在我带着孙女来,她也会抓把艾草说‘这是奶奶的神仙草’。” 这把草,串起了祖孙三代的记忆,也成了城市文化传承的“情感纽带”。
3. 生态理念:草木文化的现代启示
值得关注的是,仙草的流行暗合了当代“绿色生活”的理念。艾草、菖蒲都是本土植物,无需特殊养护,符合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庙会上甚至出现了“仙草认养”活动——市民买下草苗后,可以带回家种植,来年再拿新长的枝叶来“还愿”。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让传统习俗与生态保护实现了“双向奔赴”。
结语:一把草,藏着最鲜活的中国民俗
从吕祖传说到全民狂欢,从驱邪治病到文化符号,苏州轧神仙庙会上的仙草,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的意义。它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待,是传统文化在民间的鲜活表达,更是一座城市记忆的“活化石”。
下一次逛轧神仙庙会,不妨也买把仙草——不必深究它是否真有“仙气”,但一定要感受那把草里,藏着的老苏州的温度、民俗的厚度,以及文化传承的生命力。毕竟,所谓“神仙”,不就是人间烟火里的美好向往吗?
参考资料:
《清嘉录》· 顾禄(清代)
《吴门表隐》· 顾震涛(清代)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0)
《轧神仙:苏州人的神仙狂欢节》· 苏州地方志办公室(2022)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