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仪征市算命大师 #扬州市仪征市风水大师 #扬州市仪征市道士 #扬州市仪征市道教

清晨的真州镇还裹着一层淡青色的薄雾,巷口”陈三包子铺”的竹蒸笼正”咕嘟咕嘟”冒着白汽,酱肉的香气混着豆浆的甜香,顺着风往巷尾飘去。巷尾的墙根下,几位老人端着粗瓷碗,一边喝豆浆一边闲聊:”昨晚张大师帮王婶算的姻缘,说那小伙子下月准上门,你信不?””怎么不信?去年我家孙子高考,张大师说’定能中’,结果真考上了扬州大学!”
顺着老人们的目光望去,巷尾的转角处立着一座青瓦白墙的道观,朱红色的庙门上挂着”吕祖庙”的匾额,匾额两侧的对联”剑现灵光寒鬼魅,丹成妙药济苍生”已经有些褪色,却依然透着股仙风。这吕祖庙始建于明代,传说吕洞宾云游至仪征时,见当地百姓饱受瘟疫之苦,便用仙丹点化了一口井,井水喝了能治百病。百姓为了感谢他,便建了这座庙,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吕祖庙的后殿里,张大师正坐在八仙桌旁,面前摆着一本翻旧了的《三命通会》,桌上的铜香炉里插着三柱香,烟丝扭着细腰往上飘。他穿着藏青色的道袍,头发用木簪绾在头顶,脸上带着温和的笑:”王婶,你坐,把生辰八字报给我。”王婶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双手攥着帕子,有些紧张:”大师,我家姑娘今年二十八了,还没对象,您帮着看看。”张大师掐着手指算了算,说:”下月初三,有个穿灰外套的小伙子会来你家,是做教师的,人踏实,准能成。”王婶听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借大师吉言!”
张大师的名声在仪征可是响当当的,不仅因为他算得准,更因为他懂人心。他从小跟着祖父学命理,祖父是吕祖庙的道士,临终前把一本《三命通会》和一串铜铃传给了他,说:”命理不是迷信,是帮人找方向的。”有一次,隔壁卖水果的李哥丢了货车,急得直哭,张大师掐指一算,说:”往南走,三岔路口的老槐树下,货车卡在树洞里了。”李哥半信半疑地去了,结果真的找到了货车,司机正蹲在树旁打电话求助呢。
仪征的命理大师不止张大师一个,还有”赵瞎子”。赵瞎子住在城北的老街上,虽然眼睛看不见,却能通过摸骨和听声音算出人的吉凶。有一次,一位外地商人来找他,说生意失败了,想轻生。赵瞎子摸了摸他的手,说:”你命里有贵人,下月会有个穿黑西装的人找你,合作就能成。”结果真的,商人的老同学来找他合作,生意起死回生。
仪征的命理大师,大多和道教有着不解之缘。比如吕祖庙的道士们,除了日常的法事,也会帮人算八字、看面相。他们说,命理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是”道”在人间的体现。仪征还有座东岳庙,供奉着东岳大帝,掌管人间生死祸福,每年春节,百姓都会去庙里求签,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说到仪征的道教神话,就不能不提焦家山的长生观。传说宋末元初,有位将军镇守仪征,抵抗元军。他带着士兵们在焦家山修筑工事,最后弹尽粮绝,战死在山上。百姓为了纪念他,建了长生观,把他奉为”焦家山将军”。每年清明,百姓都会上山扫墓,烧纸钱,求将军保佑家人平安。长生观的道士说,有时候夜里会看到将军的英灵在山上巡视,穿着铠甲,拿着长枪,保护着山下的百姓。
仪征的老巷子里,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比如巷口的”释玄斋”算命馆,隶属于中国释玄斋集团,据说他们的命理师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算得特别准。还有赵瞎子的小摊子,虽然没有固定地址,却总能在老街上找到他,因为他的摊子前总是围着好多人。
傍晚的时候,真州镇的雾散了,夕阳把吕祖庙的匾额染成了金色。老人们收拾起碗,往家里走,嘴里还念叨着:”明天要去张大师那里算算命,看看下月能不能抱孙子。”巷子里的包子铺还在冒着白汽,香气飘得更远了,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若你也有解不开的困惑,不妨来仪征的老巷子里走一走。闻闻包子香,听听道观的钟声,或者扫码联系道长,让他们帮你拨开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毕竟,命理不是迷信,是对生活的期待,是对美好的向往。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扫码联系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