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挂钟馗像:千年驱邪信仰里的“镇宅密码”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端午民俗、钟馗信仰、驱邪文化

五月初五,粽叶飘香的端午时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许多地方还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一张怒目圆睁、手持宝剑的画像,或贴在门楣,或悬于堂中,仿佛在说:“邪祟退散!”这看似“凶神恶煞”的画像,为何能成为端午的“镇宅C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千年信仰密码。

一、钟馗是谁?从“终南进士”到“万应捉鬼师”

要理解端午挂钟馗像的习俗,首先得弄清楚“钟馗”到底是谁。关于他的起源,民间传说与历史文献交织出多个版本,但最广为人知的是唐代故事: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因疟疾卧床不起,一日梦到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囊和皇帝的玉笛,大鬼则追上去抓住小鬼,剜其目、啖其肉。玄宗问大鬼是谁,答曰:“臣钟馗,终南山进士,因科举不中触阶而死,誓为陛下除尽天下妖孽。”玄宗梦醒后病愈,遂命画圣吴道子按梦中形象绘制钟馗捉鬼图,并昭告天下。从此,钟馗“捉鬼大神”的形象深入人心(《唐逸史》《历代神仙通鉴》均有记载)。

不过,学者考证发现,钟馗信仰的源头可能更早。汉代《岁时记》中已有“磔雄鸡”“画虎于门”驱邪的记载,而“钟馗”之名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注疏,原指“椎”(一种敲击工具),古人认为“椎”能击鬼,后逐渐人格化为驱鬼之神。到了南北朝,民间已有“钟馗打鬼”的巫术仪式;唐代因帝王推崇,钟馗信仰正式“出圈”,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万应捉鬼师”。

二、端午为何选钟馗?恶月恶日里的“驱邪刚需”

要解答“端午为何挂钟馗像”,得先理解古人对端午的特殊认知。在传统历法中,五月被称为“恶月”,五月初五更被视为“恶日”。《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极盛却未稳,阴气暗涌,蚊虫滋生、疫病易发,是“毒气”“邪气”最盛的时节。东汉《风俗通义》更明确提到:“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虽属迷信,却反映了古人对端午“邪祟横行”的恐惧。

为应对这种“驱邪刚需”,端午衍生出一系列习俗:挂艾草(“艾虎”)、悬菖蒲(“蒲剑”)、佩香囊(内装朱砂、雄黄)、系五色丝(“长命缕”)……而挂钟馗像,则是其中最“硬核”的驱邪手段。原因有三:

1. 功能适配:钟馗是“专业驱邪户”

与艾草、菖蒲等“植物武器”相比,钟馗作为人格化的神灵,具有更强的“威慑力”。民间传说中,他不仅能捉小鬼,还能镇宅、祛病、消灾,甚至能管“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这正是端午最需要防范的“邪祟组合”。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贴之中门,以避祟恶。”可见其“专业对口”。

2. 时间契合:端午是“驱邪旺季”

钟馗信仰虽起源于岁末驱傩(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但随着民俗融合,逐渐“兼职”端午。宋代《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载:“端午,都人画钟馗于门,以祛邪魅。”这是因为腊月驱傩更多是“年度大扫除”,而端午作为“恶月之首”,是“阶段性重点防控”,需要更集中的驱邪力量。钟馗的“捉鬼KPI”在此时被“加急派单”,自然成为首选。

3. 文化心理:对“正义之神”的集体投射

钟馗的形象虽“凶”,但内核是“正义”——他本是科举失意的文人,却因“死不瞑目”的执念化为驱鬼之神,这种“以死抗争”的悲壮,契合了古人对“善恶有报”的朴素信仰。民间甚至流传“钟馗嫁妹”的故事,讲他功成后为妹妹操办婚事,展现其“刚中带柔”的一面。这种“亦正亦情”的形象,让钟馗既威严又亲切,更容易被百姓接受为“家庭保护神”。

三、从宫廷到民间:钟馗像的“进化史”

钟馗像并非一成不变,其形象和功能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新迭代”:

唐代:帝王背书的“官方IP”

唐代钟馗像以吴道子所绘为蓝本,特点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髯,头戴破帽,足蹬朝靴,手持宝剑”,强调“威严”与“落魄文人”的反差。因唐玄宗的推崇,这种画像最初多在宫廷和官宦人家悬挂,带有“官方认证”的权威感。

宋代:市井文化的“亲民改造”

宋代市民阶层崛起,钟馗像开始“接地气”。画家们在保留核心元素(剑、鬼)的同时,增加了生活化细节:有的钟馗身边跟着“蝙蝠”(谐音“福”),寓意“福至”;有的画他与小妹、书童互动,突出“人情味”;还有的将“五毒”画在他脚下,明确“镇五毒”的功能。《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梁端午时,“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其中“钉艾人”逐渐被“挂钟馗”替代,可见其普及。

明清:地域特色的“多元表达”

明清时期,钟馗像因地域文化差异呈现不同风格:北方(如北京)钟馗像更强调“刚猛”,多穿官服、持利剑;南方(如江浙)则融入“文人雅趣”,有的钟馗手持折扇、身边有书童捧砚,甚至出现“醉钟馗”(醉酒捉鬼,更显洒脱);福建、广东等地还流行“木版钟馗”,用朱红、金黄等鲜艳色彩印刷,寓意“驱邪纳福”。清代《扬州画舫录》提到当地端午“悬朱符、挂钟馗,家无贫富,皆然也”,可见其普及程度。

现代: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新生”

如今,端午挂钟馗像的习俗在部分地区(如陕西、山西)依然保留,但也有了新变化:有的家庭将钟馗像与现代卡通元素结合,设计成“萌版钟馗”;有的商家推出“钟馗香囊”“钟馗手机挂坠”,让传统信仰更贴近生活。这种变化并非“淡化”,而是传统民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四、挂钟馗像的“隐藏讲究”

民间挂钟馗像并非随意而为,其中暗含诸多讲究:

1. 时间:端午前一日“请像”

传统上,钟馗像需在端午前一日(五月初四)“请”回家,寓意“提前布防”。挂像时要净手、焚香,有的地方还会念诵“钟馗到,邪祟跑;端午至,福运来”的口诀,表达对神灵的敬畏。

2. 位置:门楣或堂中“正位”

钟馗像多挂在大门门楣(对外驱邪)或客厅正墙(对内镇宅),高度需与视线平齐,寓意“居高临下,邪不可近”。忌讳挂在厕所、厨房等“污秽之地”,以免“冒犯神灵”。

3. 处理:年末“送神”有仪式

钟馗像一般悬挂一年,到次年春节前需“送神”:有的地方将画像取下焚烧,寓意“钟馗完成使命,回归天庭”;有的则用红布包裹收好,待下一年端午再挂。这种“有请有送”的仪式,体现了古人“敬畏自然、感恩神灵”的朴素观念。

结语:民俗背后的“平安密码”

从唐代的宫廷传说,到如今的民间习俗,端午挂钟馗像的传统已延续千年。它不仅是驱邪避疫的“文化符号”,更是古人对平安健康的朴素祈愿。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民俗是生活的诗。”钟馗像上的每一笔勾勒、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中国人对“邪不压正”的信念,对“家和万事兴”的向往。

当我们在端午挂起钟馗像时,挂的不仅是一张画像,更是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是中国人最本真的信仰。

参考资料

《唐逸史》(唐代笔记小说)

《岁时广记》(宋代陈元靓编撰)

《燕京岁时记》(清代富察敦崇著)

《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钟敬文主编)

《历代神仙通鉴》(清代徐道编撰)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