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黄河婚俗,五谷象征,农耕仪式
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渔村,78岁的王奶奶至今记得60年前自己的婚礼:当她盖着红盖头被搀进新房时,村里最有福气的”全福奶奶”端着竹筛,一边念叨”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娃娃一大群”,一边将金黄的玉米粒、饱满的小麦、油亮的黄豆撒在铺着新被的土炕上。这幕”撒五谷”的场景,在黄河沿岸从青海贵德到山东东营的千里河域里,几乎是每对新人必经的仪式。为何偏偏是五谷?这场延续千年的仪式,藏着黄河儿女对生命最质朴的礼赞。
一、五谷:黄河农耕文明的”生命密码”
要理解撒五谷的深意,首先要读懂”五谷”在黄河流域的特殊地位。《论语·微子》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记载,让”五谷”成为农耕文明的文化符号。但具体到黄河流域,五谷的构成与南方稻作区有明显差异——这里的”五谷”更常指粟(小米)、黍(黄米)、麦(小麦)、菽(大豆)、麻(麻子),这五种作物正是黄河先民最早驯化的粮食(《中国农业史》,2018)。
从考古发现看,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出土的炭化粟粒,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窖藏的粟米,都证明黄河中游是世界粟作农业的起源地。这些耐旱耐瘠的作物,在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上蓬勃生长,支撑起华夏文明的最初曙光。对黄河沿岸的百姓来说,五谷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生命力”的具象化:颗粒饱满的谷穗象征着旺盛的繁殖力,金黄的色泽代表着阳光与丰收,连谷壳上的纹路都被视作”生命密码”的印记。
在山西河曲的婚俗调查中,老人们会特别强调”撒五谷必须用当季新收的粮食”。新收的五谷带着土地的余温、阳光的味道,被认为蕴含着最旺盛的生气。这种对”新”的执着,本质上是农耕民族对”生命力延续”的原始信仰——就像种子埋进土里会发芽,撒在婚床上的五谷也会”发芽”,为新人带来新的生命。
二、床与五谷:空间里的生育隐喻
在传统婚俗中,”床”从来不是简单的家具,而是承载着家族延续使命的”神圣空间”。《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姻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生育后代。因此,婚床作为夫妻圆房的场所,自然成为传递生育祝福的最佳载体。
撒五谷的仪式,正是通过”空间赋能”的方式,将五谷的”生命力”注入婚床。在甘肃临夏的调查中,仪式通常由”全福人”(父母双全、子女双全的女性)执行,她们边撒边念的口诀里,”娃娃”出现的频率最高:”一撒东,日子越过越兴隆;二撒南,养个儿子中状元;三撒西,荣华富贵穿锦衣;四撒北,养个闺女赛翡翠”(《西北婚俗调查录》,2005)。这些口语化的祝词,直白地表达了对生育的期待。
五谷的物理特性也强化了这种隐喻:小麦的麦粒多而密,象征”多子”;黄豆的豆荚饱满,寓意”丰收”;粟米的颗粒细小却数量庞大,暗合”子孙满堂”。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地区会特意保留谷壳,比如山西柳林的婚俗中,撒的是带壳的高粱,因为”壳里藏着籽,籽就是娃”。这种对”籽”的强调,本质上是原始生殖崇拜的延续——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口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多子多福的观念深深烙印在婚俗中。
三、驱邪与纳吉:五谷的双重文化功能
除了生育祝福,撒五谷还承担着驱邪纳吉的功能。黄河沿岸自古水患频繁,先民们相信自然界存在各种”邪祟”,会干扰婚姻的圆满。五谷作为”天地所生”的精华,被认为具有驱邪的神力。《齐民要术》中记载”五谷者,天所生也,以养人也”,这种”天赐之物”的属性,让五谷在民间信仰中成为”正气”的代表。
在陕西韩城的婚俗中,撒五谷前要先”净床”:用五谷在床沿画个圈,再撒向四个角落,意为”圈住福气,赶走晦气”。河南开封的老人们则说,撒五谷时要”从里往外撒”,这样能把床底的”邪祟”往外赶。这种”驱邪”的功能,在黄河下游的水患区尤为突出——比如山东菏泽,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当地百姓相信五谷能”镇住水鬼”,保护新人不受水患阴魂的侵扰。
同时,五谷的”纳吉”功能体现在颜色的搭配上。黄河沿岸的五谷通常有五种颜色:金黄的粟、乳白的麦、绛红的黍、翠绿的豆、深褐的麻,五色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象征着天地和谐。这种五色俱全的撒法,被认为能招来”五行之气”,为新人的婚姻注入平衡与圆满。
四、从仪式到文化:黄河婚俗的活态传承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黄河沿岸的婚俗也在发生变化。但撒五谷的仪式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山西平遥的民宿婚礼中,年轻新人会主动要求加入撒五谷环节;河南郑州的婚庆公司推出”传统五谷礼”套餐,用有机五谷替代普通粮食;甚至在海外的黄河文化节上,撒五谷仪式成为展示华夏婚俗的”活化石”。
这种传承背后,是文化认同的深层需求。对黄河沿岸的百姓来说,撒五谷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连接代际的文化纽带。70后新娘李女士在采访中说:”我妈当年结婚时,我姥姥撒的五谷;现在我结婚,我妈用当年剩下的谷种晒了新五谷给我撒。看着那些金黄的颗粒,就像摸着姥姥的手、妈的手,还有我未来孩子的手。”这种”谷种传家”的细节,让仪式超越了祈福的功能,成为家族记忆的载体。
从学术角度看,撒五谷仪式是典型的”农耕仪式文化”。人类学家张光直在《美术、神话与祭祀》中指出,中国古代的许多仪式都是”通过具体物像传递抽象观念”,撒五谷正是用最日常的粮食,传递了”生命延续””家族繁荣””天地和谐”等核心文化观念。这种将抽象信仰具象化的能力,正是中国民俗文化的智慧所在。
结语:一粒谷里的文明基因
当我们蹲下身,看着黄河沿岸的新人们床上那一把把金黄的五谷,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婚俗仪式,更是一部浓缩的文明史:从8000年前裴李岗人驯化粟米,到今天新人在婚床上撒下五谷;从先民对自然力的敬畏,到现代人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每一粒谷,都承载着黄河儿女对生命的礼赞;每一次撒,都是对文明基因的传承。
或许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民俗是活着的历史。”在黄河沿岸的婚俗里,撒五谷的仪式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了身衣裳,继续讲述着关于生命、关于传承、关于爱的故事。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