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炮龙节,炸龙习俗,求吉文化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广西宾阳县城的街头总会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点燃”——一条长达数十米的布扎彩龙在人群中穿梭,无数手持鞭炮的男女老少围追“轰炸”,龙身被烟火笼罩,鳞片被炸裂,龙头却始终高昂。这场被称为“炸龙”的狂欢,是宾阳炮龙节最核心的仪式。为什么当地人要用最猛烈的鞭炮“炸”龙?看似“破坏”的行为背后,藏着怎样的求吉密码?
一、从“舞龙”到“炸龙”:一场延续六百年的民俗进化
要理解“炸龙求吉”的逻辑,得先追溯炮龙节的起源。据《宾阳县志》记载,炮龙节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宾阳地处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交汇地带,中原的“舞龙祈雨”习俗与本地“爆竹驱邪”信仰逐渐融合。最初的龙灯舞只是夜间巡游,村民举着龙灯祈求风调雨顺;到了清代,有人尝试在舞龙时燃放鞭炮,发现烟火中龙身若隐若现,更添“神龙显灵”的神秘感,这一改动意外受到欢迎,逐渐演变为“炸龙”传统。
(1)龙:从自然崇拜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龙始终是“司水”“致雨”的神兽。《山海经》中“应龙蓄水”的传说,《礼记》里“龙见而雩”的记载,都说明早期龙崇拜与农业社会对雨水的依赖密切相关。宾阳地处西江支流清水江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村民对龙的敬畏更甚。但与其他地区“敬龙”“护龙”的习俗不同,宾阳人选择用鞭炮“炸”龙,这种看似“冒犯”的行为,实则是“以刚克刚”的民间智慧——他们相信,只有用最热烈的烟火“激活”神龙,才能让它真正“动起来”,发挥驱灾赐福的力量。
(2)鞭炮:驱邪与沟通的双重功能
鞭炮在民俗中的原始功能是“驱祟”。《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火药发明后,鞭炮的声响和烟火被赋予更强的“净化”能力。在炮龙节中,鞭炮的作用被进一步扩展:一方面,密集的爆竹声能“吓退”跟随龙身的邪祟;另一方面,烟火升腾的轨迹被视为“龙升天”的路径,村民通过炸龙,完成“送龙归天”的仪式闭环——只有龙被“炸”得越“兴奋”,上天汇报人间祈求时才会更“卖力”。
二、炸得越狠,吉运越浓?一场全民参与的“象征游戏”
在炮龙节现场,你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龙队经过时,围观人群不仅不躲避鞭炮,反而主动迎上去“炸龙”;龙身上的鳞片被炸裂越多,舞龙者的欢呼声越响亮。这种“破坏即祝福”的逻辑,在民俗学中被称为“仪式性破坏”,其核心是通过“打破常规”来实现“重新建构”。
(1)个体:炸龙是“接福”的直接方式
对普通村民来说,炸龙是“近距离接触神龙”的难得机会。宾阳流传着“炸龙一身,一年顺风”的俗语,人们相信,鞭炮炸到龙身上的碎屑(如彩纸、香火)落在自己身上,就是“龙赐的福”。因此,许多人会特意穿旧衣服参与,甚至主动用手去抓飞溅的龙鳞——这些“龙的碎片”会被带回家,或贴在门框上,或塞进米缸里,成为全年的“护身符”。
(2)集体:炸龙是“凝聚认同”的仪式纽带
炮龙节的“炸龙”从来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场全民协作的“集体表演”。龙队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他们手持龙柱,在鞭炮雨中灵活穿梭;放鞭炮的多是妇女儿童,负责“火力覆盖”;老人则站在高处指挥,确保龙身“该炸的地方炸,该护的地方护”。这种分工协作,让整个社区在共同参与中强化了“我们是宾阳人”的身份认同。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仪式是群体记忆的载体,参与仪式的过程,就是重新确认群体归属的过程。”
(3)时间:炸龙是“新旧交替”的时空转换
炮龙节选在正月十一,这一时间点暗含“过渡”的深意。春节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间,是传统农耕社会“冬闲”与“春耕”的交界期。炸龙仪式通过“破坏”(炸碎旧龙)与“重生”(次年重新扎龙)的循环,完成从“旧年”到“新年”的时间过渡。龙被炸毁的瞬间,象征着旧年的晦气被彻底清除;而新一年龙灯的重新制作,则预示着希望的萌发。
三、从“迷信”到“非遗”:炸龙习俗的现代转型
近年来,随着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炸龙求吉”的习俗也在经历现代性的调适。曾经“无差别轰炸”的鞭炮,如今被限制为环保型烟花;舞龙者的防护装备从简单的湿毛巾,升级为防火服和头盔;原本仅限本地村民参与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甚至海外的游客。这些变化是否会削弱习俗的“原真性”?
(1)传统内核的坚守
尽管形式在变,但“炸龙求吉”的核心文化逻辑从未改变。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参与炸龙的动机始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位连续十年参与炮龙节的老艺人说:“以前炸龙是为了求雨,现在是为了生意兴隆、孩子考上大学,但本质都是‘把心里的盼头通过鞭炮传给龙’。”这种对“祈福”本质的坚守,让习俗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了生命力。
(2)社会功能的扩展
除了文化认同,炮龙节的社会功能正日益多元。据宾阳县文旅局统计,2023年炮龙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2亿元。炸龙习俗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引擎”。同时,炮龙节的“狂欢”属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通过参与这种热烈的仪式,释放压力,获得情感满足。
结语:炸龙的烟火里,藏着最朴素的生活哲学
从明朝的龙灯舞到今天的炸龙狂欢,宾阳炮龙节用六百年的时间,将“破坏”与“祝福”、“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当鞭炮的硝烟散去,龙身虽已千疮百孔,但人们心中的希望却更加明亮。这或许就是民俗的魅力:它从不刻意说教,却用最鲜活的仪式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需要我们用最热烈的方式去争取。
参考资料
《宾阳县志》(1994年版),广西人民出版社;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宾阳县文旅局《2023年炮龙节活动总结报告》;
张士闪《仪式与社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新视野》,商务印书馆,2017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