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人过年炸龙超疯狂!鞭炮炸得越猛,来年越吉利?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炮龙节,炸龙习俗,求吉文化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广西宾阳县城的街头总会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点燃”——一条长达数十米的布扎彩龙在人群中穿梭,无数手持鞭炮的男女老少围追“轰炸”,龙身被烟火笼罩,鳞片被炸裂,龙头却始终高昂。这场被称为“炸龙”的狂欢,是宾阳炮龙节最核心的仪式。为什么当地人要用最猛烈的鞭炮“炸”龙?看似“破坏”的行为背后,藏着怎样的求吉密码?

一、从“舞龙”到“炸龙”:一场延续六百年的民俗进化

要理解“炸龙求吉”的逻辑,得先追溯炮龙节的起源。据《宾阳县志》记载,炮龙节最早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宾阳地处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交汇地带,中原的“舞龙祈雨”习俗与本地“爆竹驱邪”信仰逐渐融合。最初的龙灯舞只是夜间巡游,村民举着龙灯祈求风调雨顺;到了清代,有人尝试在舞龙时燃放鞭炮,发现烟火中龙身若隐若现,更添“神龙显灵”的神秘感,这一改动意外受到欢迎,逐渐演变为“炸龙”传统。

(1)龙:从自然崇拜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里,龙始终是“司水”“致雨”的神兽。《山海经》中“应龙蓄水”的传说,《礼记》里“龙见而雩”的记载,都说明早期龙崇拜与农业社会对雨水的依赖密切相关。宾阳地处西江支流清水江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村民对龙的敬畏更甚。但与其他地区“敬龙”“护龙”的习俗不同,宾阳人选择用鞭炮“炸”龙,这种看似“冒犯”的行为,实则是“以刚克刚”的民间智慧——他们相信,只有用最热烈的烟火“激活”神龙,才能让它真正“动起来”,发挥驱灾赐福的力量。

(2)鞭炮:驱邪与沟通的双重功能

鞭炮在民俗中的原始功能是“驱祟”。《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火药发明后,鞭炮的声响和烟火被赋予更强的“净化”能力。在炮龙节中,鞭炮的作用被进一步扩展:一方面,密集的爆竹声能“吓退”跟随龙身的邪祟;另一方面,烟火升腾的轨迹被视为“龙升天”的路径,村民通过炸龙,完成“送龙归天”的仪式闭环——只有龙被“炸”得越“兴奋”,上天汇报人间祈求时才会更“卖力”。

二、炸得越狠,吉运越浓?一场全民参与的“象征游戏”

在炮龙节现场,你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龙队经过时,围观人群不仅不躲避鞭炮,反而主动迎上去“炸龙”;龙身上的鳞片被炸裂越多,舞龙者的欢呼声越响亮。这种“破坏即祝福”的逻辑,在民俗学中被称为“仪式性破坏”,其核心是通过“打破常规”来实现“重新建构”。

(1)个体:炸龙是“接福”的直接方式

对普通村民来说,炸龙是“近距离接触神龙”的难得机会。宾阳流传着“炸龙一身,一年顺风”的俗语,人们相信,鞭炮炸到龙身上的碎屑(如彩纸、香火)落在自己身上,就是“龙赐的福”。因此,许多人会特意穿旧衣服参与,甚至主动用手去抓飞溅的龙鳞——这些“龙的碎片”会被带回家,或贴在门框上,或塞进米缸里,成为全年的“护身符”。

(2)集体:炸龙是“凝聚认同”的仪式纽带

炮龙节的“炸龙”从来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场全民协作的“集体表演”。龙队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他们手持龙柱,在鞭炮雨中灵活穿梭;放鞭炮的多是妇女儿童,负责“火力覆盖”;老人则站在高处指挥,确保龙身“该炸的地方炸,该护的地方护”。这种分工协作,让整个社区在共同参与中强化了“我们是宾阳人”的身份认同。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仪式是群体记忆的载体,参与仪式的过程,就是重新确认群体归属的过程。”

(3)时间:炸龙是“新旧交替”的时空转换

炮龙节选在正月十一,这一时间点暗含“过渡”的深意。春节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间,是传统农耕社会“冬闲”与“春耕”的交界期。炸龙仪式通过“破坏”(炸碎旧龙)与“重生”(次年重新扎龙)的循环,完成从“旧年”到“新年”的时间过渡。龙被炸毁的瞬间,象征着旧年的晦气被彻底清除;而新一年龙灯的重新制作,则预示着希望的萌发。

三、从“迷信”到“非遗”:炸龙习俗的现代转型

近年来,随着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炸龙求吉”的习俗也在经历现代性的调适。曾经“无差别轰炸”的鞭炮,如今被限制为环保型烟花;舞龙者的防护装备从简单的湿毛巾,升级为防火服和头盔;原本仅限本地村民参与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甚至海外的游客。这些变化是否会削弱习俗的“原真性”?

(1)传统内核的坚守

尽管形式在变,但“炸龙求吉”的核心文化逻辑从未改变。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参与炸龙的动机始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位连续十年参与炮龙节的老艺人说:“以前炸龙是为了求雨,现在是为了生意兴隆、孩子考上大学,但本质都是‘把心里的盼头通过鞭炮传给龙’。”这种对“祈福”本质的坚守,让习俗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了生命力。

(2)社会功能的扩展

除了文化认同,炮龙节的社会功能正日益多元。据宾阳县文旅局统计,2023年炮龙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2亿元。炸龙习俗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引擎”。同时,炮龙节的“狂欢”属性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通过参与这种热烈的仪式,释放压力,获得情感满足。

结语:炸龙的烟火里,藏着最朴素的生活哲学

从明朝的龙灯舞到今天的炸龙狂欢,宾阳炮龙节用六百年的时间,将“破坏”与“祝福”、“个体”与“集体”、“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当鞭炮的硝烟散去,龙身虽已千疮百孔,但人们心中的希望却更加明亮。这或许就是民俗的魅力:它从不刻意说教,却用最鲜活的仪式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需要我们用最热烈的方式去争取。


参考资料

《宾阳县志》(1994年版),广西人民出版社;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宾阳县文旅局《2023年炮龙节活动总结报告》;

张士闪《仪式与社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新视野》,商务印书馆,2017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健康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