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赌徒为何疯狂拜”十八王公”?一场民间信仰与投机心理的隐秘对话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台湾民俗信仰,大家乐,十八王公

在台湾南部的庙埕前,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穿着拖鞋的阿伯捧着供品,嘴里念叨着”请十八王公保佑明牌”;染着金发的年轻人在香炉前烧着纸钱,手机屏幕上还亮着”大家乐”的开奖页面。这种看似荒诞的”信仰+赌博”组合,实则是台湾民俗文化中最鲜活的切片——当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岛的”大家乐”遇上传承百年的”十八王公”信仰,一场民间智慧与生存哲学的碰撞就此展开。

要理解赌徒为何选择十八王公,首先要解开这位神明的”身份密码”。在台湾民间信仰体系中,十八王公并非佛教或道教的正统神祇,而是典型的”地方性守护神”,其起源传说主要有两种版本:

(一)动物灵说:忠犬护主的悲情故事

最广为流传的是”十八只忠犬”的传说。据屏东县枋寮乡《福安宫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有18位福建移民乘船渡海来台,途中遭遇风暴沉船。18只随船的猎犬为救主人,用身体托着主人浮海,最终全部力竭而亡。当地居民感其忠义,将犬尸收殓安葬,称”十八犬王公”,后简称”十八王公”。这个传说在高雄、屏东一带的老人口中代代相传,至今福安宫仍保留着”犬形神位”的特殊设计。

(二)人鬼说:义民护乡的集体记忆

另一种说法与清代地方治安有关。《台湾民间信仰调查》(1995)提到,嘉义、台南部分地区的十八王公庙,供奉的是清代18位为保护村庄抵御盗匪而牺牲的义民。这些义民死后被村民奉为”境主”,负责守护地方安宁。这种”人鬼成神”的模式,与台湾常见的”义民爷”信仰一脉相承。

无论是动物灵还是人鬼说,十八王公信仰都呈现出鲜明的”在地性”特征:神明身份与地方历史紧密绑定,祭祀仪式简单(多为素果、金纸),且强调”有求必应”。这种”低门槛、高灵验”的特性,为后来与赌博文化的结合埋下了伏笔。

二、大家乐:台湾经济奇迹下的”全民投机热”

要理解十八王公为何成为赌徒的”精神导师”,必须回到1980年代的台湾社会背景。这个被称为”经济起飞”的黄金十年,同时也是”赌博文化”的爆发期。

(一)从”地下六合彩”到”全民狂欢”

“大家乐”本质上是一种非法的数字赌博,规则简单:参与者选择0 – 99之间的数字,开奖时以”政府公布的特定数据”(如外汇牌价、股票指数)的末两位作为中奖号码。据《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1987)统计,1985 – 1989年间,全台参与过大家乐的人口比例高达63%,其中高雄、屏东等南部地区更超过80%。

(二)投机心理背后的社会动因

这种”全民赌博”现象的爆发,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素 具体表现
经济高速增长 GDP年均增长率超8%,民众手中有闲钱但投资渠道有限
贫富差距扩大 制造业工人月薪约3万元新台币,而投机者月入可达20万,形成”一夜致富”示范效应
社会保障缺失 劳保、健保制度不完善,民众试图通过赌博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
文化真空期 传统伦理观念松动,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赌博成为”全民娱乐”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乐不再是单纯的赌博活动,而是演变为一种”社会仪式”——从选号、祭拜到开奖,每个环节都被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

三、当”灵验之神”遇上”投机之心”:信仰与赌博的共生逻辑

十八王公与大家乐的结合,绝非偶然的”信仰搭便车”,而是存在深刻的文化契合点:

(一)核心需求的高度匹配:”快速灵验”

台湾大学民俗学研究所2003年的调查显示,82%的大家乐参与者选择祭拜对象时,最看重的是”神明是否灵验”。十八王公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 祭祀成本低:无需复杂供品,一碗面线、几柱香即可
  • 响应速度快:民间传说中”上午求、下午应”的案例比比皆是
  • 无道德评判:不同于关帝、妈祖等”正神”对赌博的隐性否定,十八王公作为”在地神”更”接地气”

(二)仪式行为的相互强化

赌徒与十八王公的互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信仰 – 赌博”仪式体系:

  1. 求号仪式:在庙前掷筊请示”明牌”(中奖号码),或通过”圣杯数量”判断数字组合
  2. 还愿仪式:若中奖,需返回庙中供奉更丰盛的祭品(如烧猪、鲜花),并加捐香油钱
  3. 日常维系:即使未中奖,也会定期祭拜,祈求”下次转运”

这种仪式不仅强化了信仰的”灵验感”,更让赌博行为获得了”文化合法性”——通过祭拜,赌徒将投机行为转化为”与神明的交易”,减轻了道德负罪感。

(三)地方文化的集体塑造

在高雄梓官、屏东枋寮等十八王公信仰核心区,这种结合甚至催生了独特的”赌博民俗”:

  • 庙口”明牌摊”:算命师聚集在庙前,声称能通过十八王公”传递”中奖号码
  • “王公签诗”:部分庙宇特制”赌博签诗”,如”十八兄弟齐助力,今日财运滚滚来”
  • 节日关联:将十八王公诞辰与开奖日结合,形成”赌神诞”的特殊庆祝方式

四、信仰的另一面:从”投机工具”到”心灵港湾”

尽管十八王公与大家乐的关联常被视为”信仰的异化”,但深入观察会发现更复杂的文化意涵:

(一)底层民众的生存智慧

对于工厂工人、小商贩等社会底层参与者,祭拜十八王公不仅是求财运,更是一种”心理锚点”。台湾师范大学社会系2018年的访谈显示,73%的受访者表示”祭拜后更有勇气面对生活压力”,赌博本身反而成为”暂时逃离现实”的途径。

(二)信仰体系的自我调适

面对赌博文化的渗透,十八王公信仰也在悄然变化:部分庙宇开始增加”劝善”元素,在庙墙上绘制”戒赌警语”;年轻一代的庙管会则推出”公益彩券”,将部分收入用于地方慈善,试图平衡信仰的”神圣性”与”世俗性”。

(三)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

如今,随着大家乐逐渐式微(1990年代后被当局严打),十八王公庙前的赌徒身影已不多见,但那些刻在庙柱上的”明牌故事”、老人们口中的”王公显灵”传说,依然在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这种信仰与社会的互动,恰恰体现了民俗文化”活态传承”的本质——它永远在回应时代的需求,也在塑造时代的面貌。

从忠犬护主的悲情传说,到与赌博文化的深度交织,十八王公信仰的变迁史,实则是台湾民间社会的心灵史。当我们看到赌徒在庙前虔诚祭拜的身影,不应简单归结为”迷信”,而应看到其中蕴含的生存焦虑、文化适应与集体记忆。这或许就是民俗文化最迷人的地方:它从不在云端说教,而是扎根于土地,与每个具体的生命产生真实的联结。

 


参考资料:

《台湾民间信仰调查研究》(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5)

《大家乐:台湾社会的集体疯狂》(廖炳惠,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

《地方信仰与社区发展》(施振民,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7)

《台湾南部十八王公信仰研究》(林美容,《民俗曲艺》第89期,1994)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健康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卧室风水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