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鼓楼区算命大师,#南京市鼓楼区风水大师,#南京市鼓楼区道士,#南京市鼓楼区道教

鼓楼区的清晨总裹着些糖稀似的雾,老人们拎着菜篮子往丹凤街菜市场走,路过北京东路的拐角,忽然就撞进一片青瓦白墙里——那是三茅观,像块浸在碧螺春里的旧玉,温温的,隔着巷口的煎饼香都能闻见松针的清苦。朱红色的门楣上挂着块黑底金字匾,“三茅观”三个字是民国时期的老书法家写的,笔锋里还藏着些南宋的余韵。
一、三茅观的旧时光:皇家道观里的读书声
三茅观的故事得从南宋说起。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偏安临安,却总想着给江山找些“祥瑞”镇着。听说吴山(今鼓楼区一带)有座小观,供奉着三茅真君——汉代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得道后替百姓治病消灾,民间传得神乎其神。赵构便下了道圣旨,把小观扩建为“宁寿观”,赐了汉鼎、唐钟、玉靶剑等七件宝物,还亲笔写了“忠孝节义”四个大字挂在正殿。那时候的三茅观,可是能和灵隐寺媲美的皇家道场,道士们穿着织金道袍,捧着象牙笏板,连扫地的童子都带着几分贵气。
更奇的是,明朝的于谦居然在这儿读过书。传说于谦十二岁那年,跟着父亲来南京赶考,住在三茅观的偏房里。每晚他都点着油灯读《左传》,读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便对着窗外的老槐树拱手。有天夜里,他正背书,忽然看见殿里的三茅真君塑像动了动,手里的拂尘飘过来,在他书上写了“粉身碎骨浑不怕”几个字。后来于谦写《石灰吟》,据说就是受了这事儿的启发。现在三茅观的后院还有间“于公读书处”,案桌上摆着副旧笔墨,砚台里的墨渍都干成了褐色,像段凝固的时光。
二、现在的三茅观:烟火里的道骨仙风
如今的三茅观早没了皇家气派,却多了些人间的温厚。朱门换成了木栅栏,门上挂着串玉米棒子,是附近居民送的;院子里种着几棵桂树,秋天的时候香得能飘到三条街外;道士们穿着藏青道袍,有的在晒经书,有的在给香客煮桂花茶,连门槛上都坐着个穿背带裤的小朋友,啃着道士给的桃酥。
观里最有名的是十安道长。他是个弃婴,三十年前被放在观门口的竹篮里,裹着块旧棉袄,篮底压着张纸条:“求道观收留,名字叫十安,愿他平安。”老道长把他捡回来,教他读《道德经》,教他画符,教他看八字。十安道长十七岁那年,背着个布包下山游历,走了大半个中国,拜访了武当山的老道、龙虎山的天师,甚至去云南找过彝族的毕摩。他说:“命理不是迷信,是看天地的规律,看人的因果。”现在他每天上午在观里坐诊,给香客算八字、看风水,下午就坐在桂树下写毛笔字,写的都是“福祸无门,惟人自召”这样的句子。
有回我去采访,刚好碰到个阿姨来找他算姻缘。阿姨攥着张八字纸,手一直在抖:“道长,我女儿三十岁了还没对象,您帮着看看。”十安道长接过纸,眯着眼睛看了会儿,说:“你女儿的八字里,正官星在年柱,说明她的姻缘在远方,得等明年春天,有个人从西边来,穿蓝衣服,带个黑包,你们可以留意着。”阿姨半信半疑地走了,没想到第二年春天,她女儿真的认识了个从成都来的小伙子,穿蓝外套,带黑包,现在都要结婚了。阿姨特意拎了盒喜糖来谢,十安道长笑着接过,说:“不是我算得准,是你女儿的福报到了。”
三、鼓楼区的命理密码:烟火与仙风的融合
鼓楼区的命理文化,就像三茅观门口的那棵老槐树,根须扎在南宋的泥土里,枝叶却伸到了现代的天空下。除了三茅观,鼓楼公园附近还有“天玄堂”“紫微阁”这样的八字馆,老板们有的是道士,有的是民间高手,都挂着“诚信算命,不骗穷人”的牌子。有回我去天玄堂,老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一边翻《滴天髓》一边说:“现在很多人把命理当赚钱的工具,其实真正的命理是帮人解惑的。”他给我看了个案例,说有个年轻人因为事业不顺想自杀,他帮着算了八字,说他的大运在三十岁之后,让他再等等,结果那年轻人现在开了家公司,每年都来送月饼。
四、神话里的鼓楼:三茅真君的守护
鼓楼区的老人们还流传着三茅真君的传说。说从前有个叫张三的农夫,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母亲又得了重病。他听说三茅观的真君很灵,就爬了二十里山路去烧香。他跪在殿里,磕了三个头,说:“真君,我愿意用十年寿命换母亲的病好。”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母亲的病居然好了,而且家里的灶台上还多了袋米。后来张三去三茅观谢恩,看见殿里的真君塑像,居然和他昨晚梦见的一模一样。老人们说,三茅真君一直在守护着鼓楼区的百姓,只要心诚,就会有回应。
结尾:命理是对生活的敬畏
鼓楼区的傍晚,夕阳把三茅观的屋顶染成了金红色,香客们陆续走了,道士们开始关山门。十安道长站在门口,望着远处的鼓楼,说:“其实每个人的命理都在自己手里,就像这桂树,你得浇水,得施肥,才能开花。”风里飘来桂花香,混着巷口的卤菜香,忽然觉得,命理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敬畏,是对未来的期待,是烟火里的仙风,是仙风里的烟火。
若你也想看看自己的命理,或是想找道长聊聊天,不妨扫扫文末的二维码——三茅观的道长们,正等着和你聊聊天地,聊聊人生。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扫码联系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