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双喜扣里藏着的千年婚姻密码:老辈人说”戴它夫妻更和”,到底有啥讲究?
关键词:双喜扣、夫妻和合、婚姻民俗
在中国传统婚俗里,常能看到一对新人胸前或腕间挂着一枚精致的”双喜扣”——两枚交叠的”喜”字被金银或玉石雕成,有的镂空有的镶嵌,在红妆里格外醒目。老辈人总说”夫妻要和合,得戴双喜扣”,这枚小小的饰品,究竟藏着怎样的婚姻密码?
一、从”双喜”到”双喜扣”:一个符号的千年生长史
要解开双喜扣的秘密,得先从”双喜”符号说起。我们今天看到的”囍”字,并非自古就有。据《中国民俗通志·婚姻志》记载,北宋以前的婚姻文书多用单”喜”字,直到北宋庆历年间,才有了”双喜”的说法。民间传说与王安石有关:这位大才子赴京赶考时,在马家镇看到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无人能对,便记在心上;考试时他对出”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得中进士,返程时又对出马家下联,喜得娶亲,于是写下”囍”字贴在门上,从此”双喜”成为婚姻专属符号。
这个传说虽无确凿史料,但”双喜”符号的流行确实与宋代婚姻文化的成熟密切相关。宋代是中国婚姻制度的重要转型期,士大夫阶层推动婚俗规范化,”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流程更加完备,婚姻被视为”合二姓之好”的家族大事。单”喜”字已不足以承载”男女双合””两家同庆”的深意,”双喜”符号便应运而生——两个”喜”字左右对称,既象征夫妻二人地位平等,又暗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到了明清时期,”双喜”符号从单纯的文字符号发展为立体的装饰纹样,逐渐衍生出”双喜扣”这一具体饰品形态。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银鎏金双喜扣,直径约3厘米,两枚”喜”字以回纹相连,边缘刻有缠枝莲纹,正是典型的婚用饰品。此时的双喜扣已形成固定形制:主体为两个交叠的”喜”字,多采用对称设计,材质以金银为主(象征富贵长久),玉石次之(象征温润坚贞),部分民间手作会用红铜或彩绸(取”红火”之意)。
二、戴在身上的”和合契约”:双喜扣的三大民俗功能
在传统婚俗中,双喜扣绝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承载着多重文化功能的”婚姻信物”。
1. 仪式场域的”身份标识”
从《仪礼·士昏礼》到《朱子家礼》,中国传统婚礼始终强调”明媒正娶”的仪式感。双喜扣的佩戴,正是新人完成”纳征”(送聘礼)到”亲迎”(接新娘)环节的重要标识。据《上海民俗志》记载,清末上海地区的婚俗中,男方在”纳征”时会送”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双喜扣),其中双喜扣需由媒人亲手为新娘戴上,意为”两家共认此婚”;新娘在”亲迎”当天必须佩戴双喜扣上轿,否则会被认为”名不正言不顺”。这种佩戴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身体装饰完成婚姻身份的社会确认——戴上双喜扣,便意味着从”待字闺中”的闺女/单身汉,正式转变为”有妇之夫””有夫之妇”。
2. 夫妻关系的”象征编码”
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文化是符号的意义系统”,双喜扣正是用物质符号编码夫妻关系的典型案例。从造型看,两个”喜”字交叠形成的”∞”形轮廓(无限符号),暗含”婚姻永续”的寓意;”喜”字本身由”士””口””廿”组成(古”喜”字写法),”士”代表男子,”廿”代表女子(二十岁及笄),”口”代表共同的家,合起来就是”男女共组家庭之喜”。更有意思的是,传统双喜扣多为可开合的”活扣”,平时闭合象征”夫妻一体”,遇到重要日子(如生育、长辈寿辰)可打开,放入夫妻头发或生辰八字,取”结发同心””命数相连”之意。这种设计,将抽象的”夫妻和合”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物质符号,让婚姻关系变得具体可感。
3. 生活场景的”情感锚点”
除了婚礼当天,双喜扣在婚后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浙江绍兴的民俗调查显示,当地新娘在回门(婚后首次回娘家)时必须佩戴双喜扣,意为”带着夫家的祝福回门”;遇到夫妻争吵时,长辈会让双方取出双喜扣,讲述当初佩戴时的誓言,用”物”唤醒”情”。更有甚者,一些地区的双喜扣会刻上夫妻姓名和婚期,成为”可佩戴的婚书”。这种”日常佩戴 – 情感联结”的机制,让婚姻从”仪式性的承诺”转化为”生活化的实践”,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民俗器物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
三、从”老物件”到”新时尚”:双喜扣的当代重生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婚俗经历了巨大变迁,双喜扣却并未消失,反而以新的形态焕发活力。
在工艺上,传统双喜扣多为手工打制,如今结合了3D打印、珐琅彩等新技术。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的手作匠人李师傅介绍:”现在年轻人喜欢小而精的双喜扣,有的用18K金做,有的在’喜’字中间镶嵌小钻石,既保留传统符号,又符合现代审美。”在功能上,双喜扣从”婚用专属”扩展为”情感信物”——很多情侣会在恋爱纪念日互赠双喜扣,取”提前锁定幸福”之意;甚至有企业将其作为”金婚纪念礼”,送给结婚50年的员工,传递”企业见证幸福”的文化理念。
更值得关注的是,双喜扣的文化内涵正在被重新诠释。过去强调”家族和合”,现在更突出”个体情感”。上海社科院2022年的调查显示,85后新人中,63%认为双喜扣的意义是”我们共同选择的幸福证明”,而非”家族认可的婚姻凭证”。这种转变,恰恰体现了传统民俗的生命力——它不是僵化的文物,而是随着时代需求不断生长的文化基因。
结语
一枚小小的双喜扣,从北宋的”囍”字传说,到明清的婚俗信物,再到今天的情感符号,走过了千年时光。它不仅是一件饰品,更是中国人对”夫妻和合”最朴素的期待的物质化表达。当我们看到新人佩戴双喜扣时,看到的不仅是传统的延续,更是文化的生命力——它用最具体的方式告诉我们:所谓婚姻,不过是两个相爱的人,带着对幸福的向往,一起走过岁月的长河。
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通志·婚姻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上海民俗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