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玉皇大帝
从各地方志记载来看,上九节的祭祀活动虽也有在家举行的,但以庙宇特别是玉皇庙为中心展开的居多,有些地方还形成了盛大的庙会活动。
立庙奉祀玉皇,始于宋代。最初只是在皇室的官观中供奉玉皇,后来各地宫观相继建有玉皇庙、玉皇殿。如“曾口县游仙观,自唐以来无玉皇殿。有宋同州杨百药,初尉兹邑,知观道士李道莅修建诸殿已,作记赏之,尚未有以崇玉皇者。赵道升其徒也,信道自笃,罔敢怠忽,不谋于李道莅,视三清殿前隙地虚设。乃伐山取材,负土成基,栋梁庙貌,十年乃成。清高旷爽,俨然帝者之居。使境内百灵,咸有朝谒之所,生民祈请,见咫尺于天颜瑚。游仙观在唐代时修建,宋代重修时才建有玉皇殿。宋元以来,道观多建有崇祀玉皇的殿宇。“凡天下通都大邑,名区奥壤,宫观坛场之制,自前殿之外,必为玉皇之别殿,盖三境之高真,玄穹之主宰,当各全其尊也”阎幽。玉皇殿也有称昊天宫(阁)者。因为在儒士、百姓甚至道士心中,玉皇就是昊天玉皇上帝f趋。

当时的儒士对道教建玉皇庙,曾颇有微词,认为不合礼法。因为按古代礼法,只有天子才能祭天(上帝)。黄震在为平江府修和观撰写《玉皇殿记》时曾质疑:“礼惟天子祭天南郊,坛而不屋。道家者流谓天玉皇,屋而祠之遍州县。礼乎,否耶?”并进一步质问说:上天本来无形无象,道教为玉皇塑像,是掇天之象,还是把他当作人来看待?对此,道士张一雷解释为:天乃气化而成,聚则成形,故可掇象。古人、古书多有关于上帝的记载,并非道教所杜撰。黄震对这一解释基本上是满意的。直到明朝,仍有儒士对道教建玉皇庙或吴天宫表示惊异。如据《云门山新建吴天宫碑记》,有道士名王仲一者,请儒士陈珩撰云门山昊天宫修建记,陈珩“骇而疑,疑而诘之”,说吴天上帝只有天子才能祭祀,你怎么能建昊天宫呢?王仲一解释道:“斯宫之建,俾人因宫以知天,因天以生惕,冈惕以戢忒,其于警世摩俗,未必无补,有可益时,何尼旧章哉?”陈珩然其辞{2ll脯。可见,儒家之士认为道教建昊天宫,虽然与古礼不合,然而从神道设教的社会功能来看,是有益的,故而也就然许了川。
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由于受到唐宋以后历朝帝王的不断封赐,以及文学作品如《西游记》等的宣传,在民间的影响超出了元始天尊。在中国民众的观念中玉皇就是天上的皇帝,主宰人间的福禄寿夭。因此除道教宫观外,民间也造了众多的玉皇庙、玉皇阁等,香火颇盛。旧时北京专祀玉皇大帝的玉皇庵、玉皇庙就有二十多座。在山东,据《山东民俗》一书介绍,玉皇大帝崇拜极为流行。全省各地有数不清的玉皇阁、玉皇庙,在这些庙宇中供奉着以泥胎塑成人间帝王模样的玉皇大帝神像。民间相信玉皇主管人们的福禄寿天,因此玉皇庙香火甚盛。在泰山极顶的玉皇庙,至今还有许愿挂袍的香客。不仅道观建有玉皇殿,甚至佛寺中也建有祭祀玉皇的殿宇。四川酉阳天龙山上的天龙寺,清乾隆初年(1736)。僧达明、达秀创建两殿,前殿为佛寺,后殿即为玉皇殿I驯443。在大足县的妙高寺,玉皇大帝与佛祖释伽牟尼同祀于后殿之内。
每年正月初九,各道观庙宇要举行祝诞活动。如北京白云观,这天玉皇殿的香火最盛……位于上海老城区的海上白云观,也要在正月初九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在江苏苏州,“正月初九日为玉皇诞辰。玄妙观道士设道场于三清殿,名日斋天。酹愿者骈集。或有赴穹窿山上真观进香者,日烧天香。吴欲云:七日归人八日谷,维求人寿谷丰登;惯闻九日朝天去,香市穹窿第一层在云南,每逢正月初九“玉皇诞”。城乡居民或涌入当地玉皇阁敬香,或数十家、上百家联合起来请道士诵经并举行“上天章”法事,俗称“玉皇会”。在湖北,俗传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生日,故民间有是日设酒筵庆贺之俗,此俗今尚有残留。

而道观于每年是日举行祭祀以为纪念。旧时民间认为玉帝为天界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神。湖北民间普遍崇拜玉帝,每逢道观举行玉帝诞辰祭祀,四方群众也纷纷至道观参与祭祀。湖北尤以武当山、武昌长春观为盛,次之为黄陂木兰山。此俗今仍流传影响深广。
当然,与一年当中的传统性节日如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腊八节等相比,带有宗教性质的上九节就不稳定,表现在时间上的短暂性,祭祀活动以庙宇为中心展开,其群众基础也远不如后者,内容意义也较为贫乏些。这就是为何上九节有时不见于方志中的岁时节日之中,而记载于所谓僧道信仰之中,或是信仰民俗之中。自近代以来,随着大陆道教的衰落,庙宇的破坏,上九节也不
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
玉皇大帝崇拜在中国的形成,主要得力于以下原因,即封建统治者的提倡,道教的推动,普通民众的崇信,通俗文艺的普及宣传。总体而言,它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关系最为密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道教徒成为创造玉皇大帝及其神灵系统的主要推动者;道门广泛宣扬玉皇修仙证果的事迹,不断强化玉皇大帝宥罪、赐福等宗教神学功能;中国的庙宇中,道教的玉皇庙、玉皇观、玉皇殿、玉皇阁是最常见的;在道教经典中,不仅杜撰了玉皇大帝的来历与事迹,而且围绕玉皇大帝创作了一系列的经文与咒符,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高上玉皇满愿宝忏》、《玉皇宥罪赐福宝忏》、《玉皇十七慈光灯仅》、《玉皇心印经》等等。总之,道教信仰中的玉皇大帝崇拜,有神仙谱系,有庙宇,有教义、经典,有斋醮科仪,形成完整的崇拜体系,对中国“玉皇大帝信仰文化丛”的形成和保持,起到了凝聚核心的关键作用。

民间玉皇与道教关系密切,是在道教玉皇神仙信仰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需要指出的是,民间崇拜中的玉皇并不能与道教神系中的玉皇划上等号。在民俗崇拜中,玉皇大帝是至上神。在道教系统化了的i清四御神仙谱系中,玉皇大帝始终屈居“三清”神之下,是他们的臣属。而民间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其形象与道教经典中的玉帝,更是相去甚远。这正是以哲学为神系核心的道教与以现实生活为核心的民间信仰之间的根本差别。正如刘守华所指出的:那些体现道家哲理而又活动在虚无缥缈的无极太极世界里的诸位天尊、天帝,人们感到难以理解。他们只认一位统辖人间天上,具有至高无上权利的天神,这就是号称昊天金阙玉皇大帝的玉帝,他实际上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皇权的投影。
当然,道教产生于现实生活,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道教要生存与发展,既要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又要争得广大信众的理解,这样,它就不得不向民间信仰与官方仪典频频退让。随着上层统治者对玉皇大帝的推崇和民间的崇奉,道教努力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道教经典中,玉皇虽位列三清之后,但玉皇作为道教三界众神之首的地位并末动摇,并且解释道:道教三清四御神灵系统的建构是根据道教“一气化三清”的宇宙生成论来进行的,无论是三清,还是众神都是由道气所化生,三清一四御的排列格局,只是表明玉帝由i清祖气所化,并不存在尊卑和高下129]。正如道经所云,“玉皇者,圣中最尊,神中最贵”,具有无限的神力,“是穹苍主,浩劫之尊,妙见妙知,无等无伦……开化人天,教导
无穷,大慈大悲……”这是民间玉皇崇拜得以形成的宗教神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