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崇拜考

单篇文章
发布于

玉皇大帝又称“玉皇”、“玉帝”、“玉皇大天帝”、“玉皇大天尊”、“玉皇上帝”等等,道教尊称其为“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是道教所信奉的主持天道、总管天地人三界的大神,也是我国民间信仰的最高之神。恰如蒲松龄《聊斋志异》所说:“天上有玉皇,地上有皇帝”。它乃是中国封建皇权在神真世界的象征。玉皇大帝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信仰的天帝崇拜。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道教大盛。由于天帝信仰和天帝传说在民间影响很大,道教就吸收这些传统的信仰与神话因子,以此来加强道教在民众中的号召力。如中国传统中盛行玉崇拜,于是道教的神界被称为“玉京玉清”,宫殿是“琼楼玉宇”,神仙有“玉女”、“玉郎”,动植物则有玉兔、玉蟾、玉树、玉芝,其帝则日玉皇玉帝,都是美称。六朝道经中,冠以玉皇或玉帝之名的神灵,有“高上玉皇”、“高上元始玉皇”、“高皇玉帝”、“九玄玉帝”、“紫虚玉帝”、“高圣玉帝君”、“至道玉帝”、“皇上玉帝君”、“太真玉帝”、“明皇玉帝”、“九阳元皇玉帝”、“玉皇帝君”等等。

玉皇崇拜考


最早将“玉皇”与“玉帝”列入道教神系的是南朝道士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真灵位业图》按茅山宗的观点排列神仙系统,把道教的神仙分为七级,每级有一位中位之神,然后分别列左位、右位的辅佐之神。在陶弘景排的座次中,“玉皇道君”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第十一;“高上玉帝”排在玉清右位第十九,他们都是道教主神元始天尊的下属,地位不甚高。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玉皇、玉帝名声才得以广泛流行。到了唐代,道教兴盛,学道成仙思想泛滥,道书中玉皇的地位已有所变化,如李淳风《太玄金策金琐流珠引序》有:“前圣太上道君称万道之王,号日虚皇;后圣太上老君称万道之君,号日玉皇。”唐史崇等编《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其《明天尊第二》引《天师请问经》云:“道为最尊,常在三清,出诸天上,以是义故,故号天尊。或号玉帝,或号高皇,随顺一切也。”又引《宝玄经》称天尊有十号:“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三号大道,四号至真,五号太上,六号老君,七号高皇,八号天尊,九号玉帝,十号陛下。”13J缁从这些道书的叙述中,这一时期的道门中人,是想让玉皇成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别号。

这位道教的天帝挟势而显达,成为民间最为熟悉的道教尊神之一,不仅出现在唐人笔记、小说中“玉皇”、“玉帝”更是成为文人墨客大量咏颂的对象。《全唐诗》(不包括《补编》)中“玉皇”出现过74次,“玉帝”出现过10次,如李白的“不向金阙游,思为玉皇客”(《草创大还赠柳官迪》)、“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元稹的“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以州宅夸于乐天》);柳宗元的“忽如朝玉氢天冕垂前旒”(《界围岩水帘》);孟郊“手把玉皇诀”(《列仙文》);韩愈“玉皇颔首许归去,乘龙驾鹤来青冥”(《华山女》)、“夜领张徼投庐同,乘云共至玉皇家”(《李花二首》);陆龟蒙“手把玉皇书一通”(《高道士》);曹唐“玉皇朝客满花前”(《紫河张修真》);韦应物“存道亡身一试过,名奏玉皇乃升天”(《学仙二首》)等等。唐诗中为数不少的游仙诗,也往往涉及“玉皇”及“玉帝”。例如白居易《梦仙》:“……须叟群仙来,相引朝玉帝。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帝言与仙才,努力勿自轻……”诗中所想像的天国情景,与后来的《西游记》已十分相似。在唐代诗人笔下,玉皇是神仙世界的最高神,得道成仙者都须向它朝拜,群仙犹如世上皇帝之公卿,皆列班随侍左右。从此也可以看出玉皇大帝信仰在当时已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正如张政娘先生所言:唐人心目之中玉皇已与后代无殊,其宫殿仪仗权势作用皆俨然人世皇帝,且诸家所述玉皇之服饰、侍御一若皆有定式,盖当时宫观祠祀,造像写图者众矣。

玉皇崇拜考


将玉皇大帝正式请进官方祀典,奉上众神之主宝座,奠定他的天上皇帝地位的,是宋朝的几个皇帝,特别是宋真宗和宋徽宗。宋真宗亲自导演的天书事件与梦见祖先的神话,将玉皇大帝开始提到官方祭典的地位。大中祥符二年(1009)闰二月,真宗召宰臣于宣圣殿,谒玉皇像。四月,即诏自今公私文字有言及玉皇者,并须平阙。五年(1012)十月,宋真宗亲祀玉皇于朝元殿。七年(1014)正月“改奉元宫日明道宫,奉
安玉皇大帝像”(《宋史》卷104)。九月,又正式封玉皇大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天帝”
(《宋史》卷21)。到政和六年(1116),宋徽宗又封玉皇大帝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
帝”(《资治通鉴》卷21《宋祀.真宗》),将对玉皇的崇拜与国家最高祀典昊天上帝的崇拜合为一体。从此,玉皇大帝在官方祀典中正式登上了万神之主的宝座。至此,国家、民间、道教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从而使对玉皇的崇拜达到了最高潮同。但这种合流并未持续多久,在以后的年代里,除了个别帝王在宫中设立玉皇大帝的牌位外(这应视为民间崇拜在皇宫中的反映),国家最高祭祀对象仍为吴天上帝。
经过宋真宗、宋徽宗用皇权提高玉皇大帝的神威,就道门中人而言,为玉皇大帝编写经书,制定斋仪,提高其神格与地位也就是必然的了。大约唐宋间出现的《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是道教醮科经典中最主要的一部。其中有关玉皇修道证果的神话故事,完全纳入了道教神仙故事范畴,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就源于此18I 7憎。而北宋张商英所撰《三才定位图》、《翊圣保德真君传》、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等又从道教教理视角对玉皇大帝作了一番论述。经过这些道书的阐扬,玉皇大帝的地位一下提高到“四御”之首,并从道教神学理论上予以调整与确认。不过,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玉皇依旧位于三清之下,在斋醮请神仪式中,总是先奏请三清,然后才奏请玉皇。为此道教也常招致教外人士的攻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曾指出,道家之徒欲仿佛教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戾僭逆,莫此为甚!”191姗他认为将昊天上帝即玉皇大帝排于三清尊神之下,违背了尊卑有序的人伦纲常。面对来自教外的责难,道教通过三个不同途径对玉皇与三清的关系进行了修正,即强调玉帝乃三清之化,淡化三清——四御神仙模式的尊卑之分;在具体斋醮仪式上作了调整;对道教天层结构模型进行整合,提升玉皇大帝镇守天界的层次。

玉皇崇拜考


无论帝王如何尊崇,道教界如何解读,在民间,玉皇大帝仍在民间信仰的固有轨道自行发展,成为至高无上的天界总管,“道者,天帝总统六道,是谓天曹”,兼辖佛、道两教以辖民间信仰中的各路鬼神,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里的玉皇大帝,就是民间信仰中这位至尊的形象化描写。明清以来,随着通俗文艺的繁荣,名目众多的说唱文艺,千姿百态的民间戏曲,引人人胜的通俗小说深入城镇乡村、街头巷尾,对于中国百姓的精神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玉皇大帝信仰借助通俗文艺翅膀,迅速地传播到民众之中,又与民众自发的口头创作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玉帝形象很快深入民间,家喻户晓,并形成了以玉皇大帝崇拜为核心,辐射于宗教、哲学、民俗、建筑、文学、戏剧、美术、民间文学诸领域的玉皇文化。《西游记》一书的出现,是玉皇大帝神系形成和确立的一个里程碑。玉帝信仰在中国老百姓中的巨大影响,多多少少要归功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广泛流传。直到今日,可能绝大多数人对于玉皇大帝的印象,都来自儿时听到或看到的《两游记》故事。
玉皇文化深入民间生活最重要的标志,是与玉皇大帝相关的民俗(如节日、祭仪、禁忌等)的形成。例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过小年祭灶王,民间信仰中,灶神是玉皇大帝派驻各家各户的监察官,玉皇根据灶神的汇报对人们施行赏罚。人们对灶神怀有戒备之心,在据说是灶神升天言事的前一天对他先行祭祀,为他饯行。腊月二十五据说是玉帝下凡巡视的日子,道教经典《景霄琅书》上说:“十二月二十五日,玉皇三清巡视诸天,定来年祸福。”人们在这一天一大早就摆案设香迎接,称之为“接玉皇”。明清时期,多有迎玉皇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卷二:“(十二月)二十五日,五更焚楮。接玉皇,日玉皇下查人间也。竞此日,无妇妪詈声。”正月初三据说是玉帝开万神大会的日子,民间也有祭祀活动。而正月初九——玉皇大帝圣诞日。可以说是祭祀玉皇最隆重的日子。玉皇在出巡下界半月后,在其圣诞吉日下午回鸾返同天庭。所以民间在这一天祭祀玉皇,俗称“上九节”。在山东流行“玉皇祭”,江苏地区“赛玉皇”,福建地区“玉皇诞”,台湾地区的“拜天公”等等,虽名称各异,仪式也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内容是玉皇信仰与崇拜。至今在许多地方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庙会、法会、民间文艺、家庭祭祀、各种语言和行为的禁忌等。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