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单篇文章
发布于

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茶在道教生活的方方 面面得到应用是有茶本身之外的原因的, 这就是 “效果历史”的作用。 一旦道教徒将茶应用于道教 生活的各方面,则茶就有功于道教。 《茶与道教》一 文里主要是从茶有功于道教这个角度来谈茶与道 教的关系。

但道教亦大有功于茶,这主要体现在 道教神化了茶的功用,深化了茶的内涵,赋予茶美 学意义, 提升了茶的品格。 若非道教对茶的 “包 装”,茶的文化内涵就会大打折扣。

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重视性命双修与效法自然之美

道教依老庄哲学而立教, 其成仙理论, 讲求 “性命双修”。 性功,就是悟道;命功,就是修习长生 不老之术。 老子学说的重点在体道,他说:“道者万 物之奥,善人之宝”,教导人要“涤除玄览”、“致 虚极,守静笃”,以达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 境界,观复就是观作为万物本源的道。

这种虚极守 静, 为道日减的理论发展为以后道教性功修炼中 的心斋、坐忘理论。 可以说,老子学说是道教性功 修炼思想之根。 而庄子哲学,则是道教命功之根。 择其大要而言之,首先,庄子《逍遥游》中“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不 假外物,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正是 道教仙人的写照。 其次,庄子认为,自然就是美的, 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悦。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 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这就是说,圣人、仙人只是仿效天地自然之美,达 到与天地自然同寿而已。 从这里,可以看到老庄一 脉相承的重视自然的观点,因为老子也说“道法自 然”。

所谓自然,即自然而然,天地万物因四时而 消长,就是自然而然。 进一步说,自然而然,就是承 认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就是认可鸟语 山林、风起云追的自然风光。 佛教讲缘起性空,认 为人的肉身乃至世界万法都是四大假合而成,故 佛教重视的是内在的修行以达到觉悟佛性, 成就 佛果。 道教效法自然,重视自然,其教义虽然也讲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但其目 的只是为了以“玄览”的直觉来观照自然之道,效 法自然之道,而并非如佛教般观空以消解自然。 也 正是因为这样,道教才重视身体,强调性命双修, 形神俱化!因为身体亦是自然的一部分。宋末元初 全真道南宗内丹学家李道纯就这样描述成仙境 界:“性命两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无变更,逍遥 处,任遨游八极,自在纵横”。 这就是与天地同寿, 与道同妙的逍遥游境界。 这种重视自然的态度被历代道教徒一脉相 承。葛洪认为,“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 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 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上皆生芝草, 可以避大兵大 难,不但於中以合药也。 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神 必助之为福,药必成。”

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唐宋以后,道教徒更是将自 然风物的好坏与内丹修炼的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 了。 道教认为修行应该“断情忍色,服御养身;远弃 荣丽,栖憩幽林,爱山乐水,耽玩静真;淡泊守固, 绝谷休粮,长斋念道,过中不餐;端坐则与师宝相 对,出入则与鸟兽为群;孤旅岩穴,独景空山;思不 慕归,悲不悼形;契阔林涧,怡神拟餐;面有饥容, 心如怀丹;难苦备婴,玄有和颜;见试不恐,心静敬 安。 如之之行,上感虚皇,九生九灭,志愿不退,执 固殊坚,克得变化,乘空飞行,游宴五岳”。

道教徒 寄情山水,啸傲林泉,是对庄子“曳尾于涂中”的 人生态度的继承, 更是性命双修,“原天地之美而 达万物之理”所要求的。

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思慕仙道境界与提升茶之品格

在这种属意山林,性命双修的教义指导下,道 教的仙道境界就是与天地同寿,与天地同德,自由 遨游天地之间的境界。 道教诗词中多有描绘神仙 生活之作,如“阆苑红尘外,瑶台碧汉间。 洞中仙不 老,云外容常闲。赤凤吟丹穴,红猱吠药栏。青衣传 诏下,白鹤送书还。宴赴琼林会,诗载羽客班。浩歌 金母殿,长啸玉龟山。果结三千岁,楼高十二环。穆 王何日到,方朔几时攀。 姑射肌犹洁,双成儿更殷。 飞琼投月窟,弄玉 华鬟。 命驾游三岛,博风过百 蛮。周旋窥海岳,奋掷上天关。荡荡空无极,滔滔兴 未闲。 恢然超法界,不复恋人寰”[2],又如:“玉女骖 青凤,金童献碧桃。花前弹锦琵,月下弄琼箫”。

道 教向往的神仙生活的特点就是长生不老, 寄情山 林,生活高雅,无忧无虑。 在道教这种生存美学观 念的影响下, 茶作为名山灵草之一被道教徒所喜 欢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此,再来看道教茶诗,就 更觉得亲切自然。 如白玉蟾《武夷》七曲:“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水煮新茶。 主人遥指青烟裹,瀑布 悬崖剪雪花”,姬志真《随流》:“沿流端坐泛星槎, 悟彻灵源却是家。 经卷诗囊闲戏具,药炉丹鼎老生 涯。清溪道士邀明月,白石先生卧翠霞。相对两忘三 益友,一篇秋水一盃茶”。

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在道教的这种生存美学 观念的影响下,茶就作为仙家之物,出现在道教徒 的生活中了。 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记录茶 史相关资料 48 则,其中 7 则与道教神仙世界有关, 这足以表明陆羽认可、承袭了道教对茶的看法。 茶 圣煮水点茶,就是道教仙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道教赋予茶的, 是仙家的品格, 是灵草的招 牌,是一连串与茶相宜的风物,是寄情山林,无忧 无虑的韵味。 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但又是可辨的, 若无道教的生存美学观念, 茶不过是一株普通的 植物。 是道教崇尚的仙道境界给茶赋予了超凡脱 俗,优雅淡然的无穷美意。 所以说,茶虽有益于道 教, 而实是道教先给茶穿上了一见云织玉缀的仙 衣。喝茶时,觉得美不可言,但到底是为什么呢?或 许就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这仙道境界。 古人 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国爱茶人,或许就是不 知不觉用仙道境界生存美学去观看、体验茶,但是 自己未必知其所以然。 道教仙道境界作为一种美 学范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性格。 仔细 去想,日常所用的语言,如“美的像仙境一样”,“过 着神仙般的日子”,都是认可、崇尚仙道境界生存 美学的反应。 传统艺术,国画、园林、诗词、音乐……哪一个不是深深打上了仙道境界的印记! 也正因如 此,传统艺术,才看起来那么的和茶相匹配。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