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茶在道教生活的方方 面面得到应用是有茶本身之外的原因的, 这就是 “效果历史”的作用。 一旦道教徒将茶应用于道教 生活的各方面,则茶就有功于道教。 《茶与道教》一 文里主要是从茶有功于道教这个角度来谈茶与道 教的关系。

但道教亦大有功于茶,这主要体现在 道教神化了茶的功用,深化了茶的内涵,赋予茶美 学意义, 提升了茶的品格。 若非道教对茶的 “包 装”,茶的文化内涵就会大打折扣。

重视性命双修与效法自然之美

道教依老庄哲学而立教, 其成仙理论, 讲求 “性命双修”。 性功,就是悟道;命功,就是修习长生 不老之术。 老子学说的重点在体道,他说:“道者万 物之奥,善人之宝”,教导人要“涤除玄览”、“致 虚极,守静笃”,以达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 境界,观复就是观作为万物本源的道。

这种虚极守 静, 为道日减的理论发展为以后道教性功修炼中 的心斋、坐忘理论。 可以说,老子学说是道教性功 修炼思想之根。 而庄子哲学,则是道教命功之根。 择其大要而言之,首先,庄子《逍遥游》中“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 假外物,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正是 道教仙人的写照。 其次,庄子认为,自然就是美的, 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悦。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 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这就是说,圣人、仙人只是仿效天地自然之美,达 到与天地自然同寿而已。 从这里,可以看到老庄一 脉相承的重视自然的观点,因为老子也说“道法自 然”。

所谓自然,即自然而然,天地万物因四时而 消长,就是自然而然。 进一步说,自然而然,就是承 认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就是认可鸟语 山林、风起云追的自然风光。 佛教讲缘起性空,认 为人的肉身乃至世界万法都是四大假合而成,故 佛教重视的是内在的修行以达到觉悟佛性, 成就 佛果。 道教效法自然,重视自然,其教义虽然也讲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但其目 的只是为了以“玄览”的直觉来观照自然之道,效 法自然之道,而并非如佛教般观空以消解自然。 也 正是因为这样,道教才重视身体,强调性命双修, 形神俱化!因为身体亦是自然的一部分。宋末元初 全真道南宗内丹学家李道纯就这样描述成仙境 界:“性命两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无变更,逍遥 处,任遨游八极,自在纵横”。 这就是与天地同寿, 与道同妙的逍遥游境界。 这种重视自然的态度被历代道教徒一脉相 承。葛洪认为,“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 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 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上皆生芝草, 可以避大兵大 难,不但於中以合药也。 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神 必助之为福,药必成。”

唐宋以后,道教徒更是将自 然风物的好坏与内丹修炼的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 了。 道教认为修行应该“断情忍色,服御养身;远弃 荣丽,栖憩幽林,爱山乐水,耽玩静真;淡泊守固, 绝谷休粮,长斋念道,过中不餐;端坐则与师宝相 对,出入则与鸟兽为群;孤旅岩穴,独景空山;思不 慕归,悲不悼形;契阔林涧,怡神拟餐;面有饥容, 心如怀丹;难苦备婴,玄有和颜;见试不恐,心静敬 安。 如之之行,上感虚皇,九生九灭,志愿不退,执 固殊坚,克得变化,乘空飞行,游宴五岳”。

道教徒 寄情山水,啸傲林泉,是对庄子“曳尾于涂中”的 人生态度的继承, 更是性命双修,“原天地之美而 达万物之理”所要求的。

  思慕仙道境界与提升茶之品格

在这种属意山林,性命双修的教义指导下,道 教的仙道境界就是与天地同寿,与天地同德,自由 遨游天地之间的境界。 道教诗词中多有描绘神仙 生活之作,如“阆苑红尘外,瑶台碧汉间。 洞中仙不 老,云外容常闲。赤凤吟丹穴,红猱吠药栏。青衣传 诏下,白鹤送书还。宴赴琼林会,诗载羽客班。浩歌 金母殿,长啸玉龟山。果结三千岁,楼高十二环。穆 王何日到,方朔几时攀。 姑射肌犹洁,双成儿更殷。 飞琼投月窟,弄玉 华鬟。 命驾游三岛,博风过百 蛮。周旋窥海岳,奋掷上天关。荡荡空无极,滔滔兴 未闲。 恢然超法界,不复恋人寰”[2],又如:“玉女骖 青凤,金童献碧桃。花前弹锦琵,月下弄琼箫”。

道 教向往的神仙生活的特点就是长生不老, 寄情山 林,生活高雅,无忧无虑。 在道教这种生存美学观 念的影响下, 茶作为名山灵草之一被道教徒所喜 欢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此,再来看道教茶诗,就 更觉得亲切自然。 如白玉蟾《武夷》七曲:“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水煮新茶。 主人遥指青烟裹,瀑布 悬崖剪雪花”,姬志真《随流》:“沿流端坐泛星槎, 悟彻灵源却是家。 经卷诗囊闲戏具,药炉丹鼎老生 涯。清溪道士邀明月,白石先生卧翠霞。相对两忘三 益友,一篇秋水一盃茶”。

在道教的这种生存美学 观念的影响下,茶就作为仙家之物,出现在道教徒 的生活中了。 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记录茶 史相关资料 48 则,其中 7 则与道教神仙世界有关, 这足以表明陆羽认可、承袭了道教对茶的看法。 茶 圣煮水点茶,就是道教仙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道教赋予茶的, 是仙家的品格, 是灵草的招 牌,是一连串与茶相宜的风物,是寄情山林,无忧 无虑的韵味。 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但又是可辨的, 若无道教的生存美学观念, 茶不过是一株普通的 植物。 是道教崇尚的仙道境界给茶赋予了超凡脱 俗,优雅淡然的无穷美意。 所以说,茶虽有益于道 教, 而实是道教先给茶穿上了一见云织玉缀的仙 衣。喝茶时,觉得美不可言,但到底是为什么呢?或 许就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这仙道境界。 古人 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国爱茶人,或许就是不 知不觉用仙道境界生存美学去观看、体验茶,但是 自己未必知其所以然。 道教仙道境界作为一种美 学范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性格。 仔细 去想,日常所用的语言,如“美的像仙境一样”,“过 着神仙般的日子”,都是认可、崇尚仙道境界生存 美学的反应。 传统艺术,国画、园林、诗词、音乐……哪一个不是深深打上了仙道境界的印记! 也正因如 此,传统艺术,才看起来那么的和茶相匹配。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