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道教不解缘

《茶与道教》中较为详细的论述了茶在道教 中的广泛应用。略述大概,茶在道教中的应用可分 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茶在道教献仪、 醮仪中的应 用。道教凡降圣、酬神、祭祀天地山川、持诵经文必 先进献茶汤。 《正统道藏》记述甚多,在道教献仪和 醮仪中,茶起着维系神人相通,交感万物灵应的作 用; 其次是茶在道教法术科仪中的应用, 道教认 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 助国安民,济度生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 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2],茶在道教法术中 起着“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 度生死”的作用;第三是茶在道教医药丹道中的应 用,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本是中医所固有,并非道 家的独特发明。 只是在将茶从普通的药用价值上 升为“仙药”地位这一层面来讲,可以说是广义上 的道教对茶的态度。道教服食丹道对茶十分重视, 认为茶不仅可以单独久服以“羽化”成仙,也可以 用来制作仙丹圣药;最后是在道教徒修行生活中, 茶可以起到维系道境的作用。 维系道境就是以茶 为核心维系一个活泼泼的仙道境界, 这在道教徒 茶诗词中多有体现。

 2 如是因缘,良有以也

茶与道教之间的不解之缘持续了数千年,从 历史上来说,先有茶,后有道教,从表面上看,好像 仅仅是茶本身的优点, 使得后来的道教徒选择了 茶。 不仅如此,还容易有这样一个理解,即茶饮通 行天下,所以道教徒也难免被茶的魅力“攻陷”。实 际上,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就是“效果历史”的过 程,有着更为深刻的发生机理。茶与道教之间不解 之缘的结成,有着茶本身的优点之外的原因。中华 民族在上古风俗乃至道教文化的影响下生存,这 是一个解释学的处境,茶的内涵逐渐丰富的过程, 就是古人站在这个解释学的处境中, 对茶进行理 解的产物。 上古风俗和道教文化是茶的内涵逐渐 丰富的理解前提。 论述茶与道教之间因缘际会的原因, 可以从 茶在道教中各个方面的应用入手。

2.1 茶在道教醮献仪式中的应用探因

醮献仪式是承袭先秦祭祀礼仪而来, 茶被用 在醮献仪式中, 是承袭替代祭祀礼仪用酒的风俗 而来。先有先秦祭祀礼仪和用酒的风俗,才有道教 醮献仪式和用茶敬神的方式。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虽以一个“道”字 统摄自己的教义学说,但其内容十分磅礴复杂,是 结合五行思想、巫医方术、老庄道家思想、谶纬学 说而逐渐演化而建立的。其斋醮科仪的建立,与我 国原始宗教祭祀以及后来儒家对祭祀的重视是分 不开的。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有设坛祭祀之礼出 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祭祀活动已普遍被当作 家国第一等大事来看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 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记·祭统》也讲:“治 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祭祀之 礼与祖先崇拜一起被后世所继承下来, 成为中华 民族根深蒂固的当然之事和必然之则。 道教斋醮 从起源上来讲不得不说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 展。 关于这一点,张泽洪教授在其《道教斋醮科仪 研究》一书中论之甚详,现则要举数条以做证明。

其一,道教斋醮必设坛,其坛设三层,分为内坛、中 坛、外坛,也是源于《周礼·秋官·司仪》中“为坛三 成”的成例。

其二,道教斋醮的祀神系统,是承袭转 化先秦祭祀天、地、人、神的传统而来,只不过更加 神化和丰富。 比如,先秦时代模糊的昊天上帝,被 演化为具体的五十四位天帝, 日月星辰则被神化 为太阳、太阴等众多人格神化的星君。

其三,斋醮 的醮字,亦是直接承袭先秦祭祀名称。 宋玉《高唐 赋》有“醮诸神,礼太一”的句子,后来醮礼被道教 承袭发展,才逐渐转化为道教专用语。

其四,斋醮 发源于先秦祭祀,道教内部也是认同的。 《道门通 教必用集》序中就讲到“天师因经立教,而易祭祀 为斋醮之科”。 既然如此, 有理由说斋醮所用祭物也是承袭 发展先秦祭祀礼仪而来。 这一点对于茶能在道教 斋醮科仪中出现就非常重要了。先秦祭祀用酒,古 人认为酒的香味有沟通神人的作用, 所谓:“酿秬 为酒,芬香条畅於上下也”,并不用茶。 《周礼》中的 荼字并非指茶,而是茅、苇等草之花絮,或者指诸 侯所用之笏。这是因为茶在当时还未发展为全民 饮品,民众日常饮用酒浆。钱玄《三礼通论》中研究 总结三礼所载之先秦人饮用及祭祀之酒浆, 概括 为“酒分两类,一类用于祭祀者,谓五斋……一类 为人所饮之酒,谓三酒……行礼时,又有玄酒……浆有六……此六者,除水外,余均以粟米酿或煮而 成,皆为饮料”。 见不到当时大范围饮茶的记载, 更不用说祭祀用茶了。

 后来到汉魏六朝时期,茶向 中原和江淮地区传播,随着茗饮之风的渐次盛行, 茶作为献祭之物通行开来。 究其原因,大致是因为 秉承“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精神,活着的时候饮 茶,故而死后也祭奠以茶,再者,也是继承“芳香条 畅于上下也”的看法,以为茶有沟通天人的作用, 另外,先秦祭祀用酒与日常饮用的酒不同,祭祀用 酒酒味要淡些,所以郑玄说:“至敬不尚味,而贵多 品”,茶味香而淡,与酒一起用于祭祀,正是“至敬 不尚味,而贵多品”。

可见,茶用于民间祭祀,有着 深刻的社会风俗和观念原因,这都被道教所采纳。 道藏所见之醮献仪式也并非只用茶, 只用酒 不用茶或茶酒共用之处亦颇多, 这也是来自于民 间祭祀的影响。 因此,道教早期并不戒酒而不用, 最早的“道德尊经想尔戒”共九条戒律,并不戒酒。 到了魏晋时期,因为道教徒腐化堕落,又因为佛教 戒律典籍大量传入,道教出现了大量的戒律经典。 但此时多数经典亦只是讲不酗酒,并非命令禁酒, 如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酒肉不可不节”, 《太上大道玉清经》:“第九戒者,不得耽酒任性,两 舌、恶骂”。

魏晋至唐、五代,道教对酒的态度从大 的范围来讲都是戒贪戒嗜,直到全真道兴起,才有 明确的戒酒规定,如全真道“天仙大戒”中“虚皇天 尊所命初真十戒”就有“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 犯律违禁。 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的明确戒酒条 文。 道教逐渐戒酒,而斋醮仪式却逐渐完善,这个 过程从时间上讲,也是茶流行全国的过程,而且逐 渐实现了从煮饮到泡饮的转变。 正是这一个过程, 使得茶代替酒,在道教醮献仪式中唱了主角。 通过上文的分析, 茶在道教醮献仪式中的广 泛应用, 除了茶自身的优点外, 有着这么一个过 程:首先是道教承袭先秦祭祀仪式用酒的传统,再 是道教戒酒,最后是茶取代酒,这才使得茶唱了主 角。 另举一反例可知,西方基督教是没有献祭仪式 的,基督教认为,基督替人受难,人类的罪已经被 钉在十字架上了。 耶稣通过将自己作为祭品,完成 了最后的献祭。 所以也就谈不上祭品的运用乃至 神化祭品的功用。 这就是说,从醮献用茶这个方面 来讲,并非首先是茶有什么神秘的功用,而是中华 民族传统风俗和道教教义将茶推上了神台。

2.2 茶在道教医药丹道法术方面的应用探因

茶在医药方面的科学、 恰当的应用当然是茶 自身的药物学因素使然,除此之外,其余神秘神奇 的功效,比如茶在丹道修炼、服食成仙,法术施用 方面的功能, 却是在文化历史的作用下被人为赋 予的。 茶由植物、药物到仙药的过程,是可以摸索探 知一二的。 首先,中国古来就有对“长生不老药”的 追寻。 《山海经·海内西经》有“开明东有巫彭、巫 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 之药以距之”的文字,说明起码在当时古人看来,世 界上就存在着长生不老药了。 是“长生不老药”的概 念在先,然后茶才被后人归纳到这个概念之下。 道教追求长生,继承了先民巫医传统中对“长 生不老药” 的追寻, 有着极为深远的服食养生传 统,其养生理论为茶的神化也提供了理论支持。 道 教养生继承传统,而又将其理论化、教义神化。 首 先是道教的创生理论。 道教秉承道家思想,结合五 行家五行论、早期气本论,发展神化出自己的宇宙 万物创生理论。 虽然在道教内部并无统一不变的创 生理论,但道为万物的根本,万物秉五行或气而生, 生而有灵,其中寓道的神秘化观念却是一致的。

这 一点可以从道教对某些典型养生药物的态度上得 到证实, 如道教早期灵宝派特别看重黄精的功效。 道教认为:“黄精之草,太阳之精也。 结气九天,浮游 八朗,逐风流化,散精六合,依山寄名,因云雨之润, 附景托形而为草物……此所谓中黄之所处,积阳之 所宗,其神化者也。 蛇食之化为龙,鸟食之化为凤 凰,人食之为仙王。 大哉此草,获天地之淳精也”。 同样,陆羽《茶经》中所引《壶居士食忌》说“苦茶久 食羽化”,《陶弘景杂录》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 子黄山君服之”,都是以同样的态度看待茶。 若没有 道教万物创生观念,没有道教对植物的这种神秘化 看待态度,就没有茶的神化。 除去茶本身的优点不 谈,道教透过“道”这个有色眼镜来视万物,茶亦变 的有神秘功效了。

既然有神秘功效,那么不论内服 外用,炼丹施法,都是当然之事了。 道教这种继承先 民巫医传统而来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是古人进行 理解活动不可逾越的处境, 古人通过这种神秘化 视角看待茶,看到的是效果历史意义上的,被披上 神秘外衣,赋予神秘功效的茶。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