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里的”暗号”:关东挖参人为何要喊山?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封面图

在长白山的莽莽林海中,曾活跃着一群特殊的”寻宝人”——他们背着鹿骨钎子、举着索拨棍,在密林中寻找被称为”百草之王”的人参。这些采参人(俗称”放山”)有个独特习俗:当发现人参时,必须大声喊出”棒槌!”,其他人则要立刻回应”什么货?”,这种被称为”喊山”的仪式,至今仍在长白山周边的老参把式口中流传。为何看似简单的喊话,会成为挖参招财仪式中最重要的环节?这背后藏着一套延续数百年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密码。

图片1

一、从”棒槌”到”喊山”:采参人的生存暗号

要理解喊山的由来,首先要明白”棒槌”这个称呼的特殊含义。在关东方言中,”棒槌”是人参的俗称。关于这个称呼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野山参的主根形似洗衣用的棒槌;另一种更富传奇色彩——传说人参会像孩童般在山林中奔跑,采参人用棒槌敲击地面才能将其定住。无论哪种说法,都暗示着人参在采参人心中的”灵性”。

早期的放山队伍多由7 – 11人组成(取”去7回8″的吉利数),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里,成员之间的距离往往超过百米。当有人发现人参时,必须通过喊叫传递信息。这种喊叫逐渐形成固定程式:发现者高喊”棒槌!”,其他人立即回应”什么货?”,发现者再报出参的品相(如”二甲子””灯台子”)。这套”喊山 – 接山”的对话,本质上是采参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定位系统”。据《长白山区采参习俗调查》(2015)记录,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年代,这种喊话能让团队在500米内快速集结,避免因分散寻找导致的迷路或资源争夺。

二、山神信仰:喊山背后的敬畏之心

如果仅将喊山视为通讯手段,就忽略了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在关东采参人的观念里,山林中的万物都有”主”,人参作为”山中精灵”,其归属权由”山神老把头”掌管。这位被尊为”孙良”的传说人物(相传是最早进山采参的山东人),被奉为采参人的保护神。

喊山仪式的核心,是向山神”报备”。当采参人发现人参时,必须通过喊叫告知山神:”我们不是偷偷拿取,而是光明正大地请求恩赐”。这种仪式化的喊话,本质上是人与神的”契约”。老参把式常说:”喊山是给山神听的,不喊就是偷,偷了要遭报应”。这种观念在《中国民俗志·吉林卷》(2002)中有明确记载:”放山时若发现人参不喊,被认为会触怒山神,导致队伍遭遇野兽袭击或迷失方向”。

更有意思的是,喊山的声调、语气都有讲究。发现者必须用高亢的嗓音,既不能太急促(显得急躁贪婪),也不能太微弱(显得不够虔诚)。回应者的”什么货?”要干脆有力,体现对山神的尊重。这种声音的仪式感,将简单的信息传递升华为对自然秩序的维护。

三、行规与禁忌:喊山的”软法”功能

在采参这门古老行当里,”行规大于天”。喊山仪式实际上承担着维护行业秩序的”软法”功能。

首先是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在”棒槌”被喊出后,所有成员必须停止搜索,共同参与挖掘。这种”一人发现、全员共享”的规则,避免了因个人独占导致的内部矛盾。据《关东采参文化研究》(2018)统计,清代至民国时期,因未喊山引发的纠纷占采参冲突的67%,而严格执行喊山仪式的队伍,纠纷率不足5%。

其次是技术传承的规范性。喊山时报出的”货”(如”三花””五品叶”),实际上是人参生长阶段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口口相传的喊话,新手能快速掌握人参的辨识技巧。老参把头赵永发(1928 – 2013)在口述史中提到:”我15岁跟师傅放山,头回听人喊’四品叶’,师傅当场教我数叶片,比看十本医书都管用”。

最后是安全警示的功能性。在长白山原始森林中,毒蛇、熊瞎子(黑熊)、瘴气都是致命威胁。当某人喊出”棒槌”时,其他成员会下意识提高警惕——这既是对发现者的回应,也是对潜在危险的预警。这种”一喊百应”的机制,相当于采参人的”安全警报系统”。

图片2

四、从生存仪式到文化符号:喊山的现代嬗变

随着野生人参资源的枯竭和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传统的放山活动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喊山仪式却以新的形式延续下来。

在长白山周边的民俗村,喊山成为旅游体验的”保留节目”。游客穿上传统的”靰鞡鞋”,跟着老参把式学喊”棒槌!什么货?”,在互动中感受采参文化的魅力。据长白山管委会《2023年民俗旅游统计报告》统计,参与喊山体验的游客中,78%表示”对关东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喊山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遗名录(项目编号:Ⅹ – 37)。传承人通过录制教学视频、编写民俗教材等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喊山不是简单的”喊话”,而是包含自然认知、团队协作、信仰体系的文化复合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喊山所蕴含的”敬畏自然”理念,与当代生态保护思潮不谋而合。老参把式常说的”挖大留小””不伤参籽”等规矩,本质上是最早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喊山仪式中的”报备”行为,也在提醒现代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需要通过某种”仪式感”来维系。

结语

从长白山的密林中传来的”棒槌!”吆喝,穿越了数百年的风雨,至今仍在诉说着关东采参人的生存智慧。它既是应对险恶环境的实用技巧,也是敬畏自然的精神表达;既是维护行业秩序的”软法”,也是传承文化记忆的载体。当我们今天再听到这声喊山,听到的不仅是寻找人参的信号,更是一个民族与自然对话的古老密码。


参考资料

《中国民俗志·吉林卷》,2002年出版

《长白山区采参习俗调查》,2015年田野调查报告

《关东采参文化研究》,2018年学术专著

长白山管委会《2023年民俗旅游统计报告》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