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出门必带的”家乡土”:一块泥土里藏着的千年乡愁密码

关键词:徽商习俗,乡土文化,明清商帮

封面图

在黄山脚下的歙县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特殊的文物——一个用蓝布包裹的小布包,布包上还留着褪色的墨字”休宁东乡土”。这是清代徽商程德润出门经商时随身携带的”家乡土”。从明清到民国,无数徽商背着这样的小布包离开徽州,他们说:”出门不带家乡土,客死他乡魂难归”。这块看似普通的泥土,究竟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一、乡土观念:刻在徽州人基因里的文化印记

徽州地处皖南山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人对土地有着异乎寻常的依赖。《徽州府志》记载,明代徽州人均耕地不足1.5亩,”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但即便被迫离乡,徽州人依然将”安土重迁”的传统刻进了血脉。

这种乡土观念的形成,与徽州的宗族文化密不可分。徽州是中国宗族制度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每个村落都以姓氏为核心形成宗族共同体。祠堂里的族谱、族规,村口的社公庙,田间的祖坟,都在不断强化着”根在徽州”的意识。清代徽商汪道昆在《太函集》中写道:”吾乡贾者,首重乡谊,出门必携乡物,以系念本根。”

从文化渊源看,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念深入骨髓。朱熹在《家礼》中强调”慎终追远”,这种对祖先的敬畏,转化为对故土的依恋。徽商出门前,长辈会用红布包上一把老宅墙根的土,再附上几株家乡的艾草,这既是”出门带土”的习俗,更是”慎终追远”的仪式。

二、家乡土的三重实用功能

1. 应对”水土不服”的民间智慧

古代交通不便,徽商的活动范围北至幽燕,南抵闽粤,气候、水质差异极大。《新安商旅便览》记载,明代徽商中”十人九病”,最常见的就是”水土不服”。中医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土中含有本地微生物菌群,少量服用可以调节肠胃。清代《验方新编》收录的”水土不服方”中,就有”取家乡土三钱,泡水澄清饮之”的记载。

2. 祭祀祖先的精神载体

徽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客栈或商铺里设”神龛”,里面供奉的除了关公(商神),必定还有家乡土。每年清明、冬至,他们会取出家乡土,混着当地新土,在暂住地堆起小土堆,插上香烛,遥祭徽州的列祖列宗。这种”异地设祭”的习俗,在《徽商便览》中有详细记载:”土必取老宅阶前,以其沾人气最久,祭时默诵族训,方得祖先护佑。”

3. 商业信用的隐形凭证

徽商”贾而好儒”,讲究”重然诺、守信用”。在没有现代契约的年代,家乡土成了特殊的信用凭证。当徽商与外地商人合作时,会取出家乡土说:”我徽州人出门带土,就像树不离根。若有背信,愿受故土惩罚。”这种以乡土为誓的方式,往往比书面契约更有约束力。清代《芜湖县志》记载,徽商在芜湖开设的300多家店铺中,90%的合作纠纷通过”对土盟誓”解决。

图片1

三、从”家乡土”看明清商帮的文化共性

徽商的”带土习俗”并非孤例,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都有类似的乡土文化符号:

商帮 乡土符号 文化内涵
徽商 家乡土、艾草 慎终追远,根脉相连
晋商 老陈醋、枣木 乡味疗疾,木镇宅运
浙商(龙游) 竹根、茶叶 竹报平安,茶通天下
粤商 妈祖香灰、榕树须 海神护佑,榕根固基

这些符号的共同点在于:都选取最能代表家乡的”在地性”物品,既具有实际功能(如疗疾、镇宅),又承载精神寄托(如祖先护佑、乡谊联结)。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研究指出:”明清商帮的乡土符号,本质上是流动商业社会中,商人构建身份认同的文化策略。”

四、消失的”家乡土”与不变的乡愁

随着现代交通和物流的发展,”出门带家乡土”的习俗逐渐消失。但这种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核——对故土的依恋、对根脉的重视,依然在当代徽商身上延续。如今的徽州商人,虽然不再带泥土,但会在办公室摆上歙砚、挂起新安画派的山水,或者在手机里存着家乡的云片糕照片。

2023年,黄山市文旅局做过一项调查:在1000名在外徽商中,92%的人保留着”每年至少回一次老家”的习惯,85%的人会在家中摆放徽州元素的装饰品,78%的人愿意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这些数据背后,是”家乡土”习俗的现代转化——从具体的泥土,变成了更抽象的文化认同。

图片2

站在屯溪老街的青石板上,望着往来的游客,我们或许会想:那些背着”家乡土”出门的老徽商,如果看到今天的世界,会作何感想?他们可能会欣慰地发现,虽然泥土不再,但那份刻在基因里的乡愁,依然在徽州大地上生生不息。就像徽州民谣唱的:”徽州的云是家乡的被,徽州的土是亲人的泪,走得再远莫忘本,根在徽州心不飞。”


参考资料

《徽州府志》(清道光七年刻本)

《新安商旅便览》(明万历刻本)

李伯重.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 – 1850)》.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周晓光. 《徽商研究》.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