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孩成人礼:及笄时为何要换三次发簪?

关键词:及笄礼、三加仪式、发簪象征

在古装剧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待字闺中的少女在某个重要日子里,由长辈为其束发插簪,宣告“长大成人”。这个仪式便是中国传统成人礼中的“及笄礼”。但鲜为人知的是,真正的及笄礼并非简单插一支发簪,而是要经历“三加”——即三次更换不同样式的发簪。为何古人要如此繁琐?这三次换簪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

一、及笄礼:从“总角”到“及笄”的人生转折

要理解“三次换簪”的意义,首先要回到及笄礼的起源。及笄礼与男子的“冠礼”并称,是中国古代“五礼”(吉、凶、军、宾、嘉)中“嘉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仪礼·士昏礼》。《礼记·内则》明确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即女子十五岁时,若已许嫁,需行及笄礼;若未许嫁,则可延至二十岁。

在及笄之前,少女的发式多为“总角”(将头发分两股扎成发髻,形似羊角)或“垂髫”(头发自然下垂),象征未脱离孩童身份。及笄礼的核心动作是“加笄”——将披散或分扎的头发盘成发髻,用发簪固定,标志着“成人”。而“三加”仪式,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程序。

二、三次换簪:从“朴素”到“庄重”的身份进阶

根据《朱子家礼》等文献记载,及笄礼的“三加”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次加:木笄·初承妇德

第一次加的发簪多为木质,样式简洁,甚至保留天然纹理。《礼记·郊特牲》提到:“大羹不和,贵其质也。”这一阶段的发簪强调“质朴”,象征少女初入成人阶段,需先培养基本的妇德——如孝顺、勤勉、持家。赞者(主持仪式的女性长辈)会念诵祝词:“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意为“选此良辰,为你初加发簪;从此抛却孩童心性,遵循成人品德”。

第二次加:玉笄·明辨礼义

第二次更换的是玉簪。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君子之德”,《诗经》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聘义》更以玉比附“仁、义、礼、智、信”五德。此时更换玉簪,寓意少女需进一步学习礼仪规范,明辨是非。祝词随之变为:“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大意是“良辰已至,为你再加华服;望你重视仪表,修养美好品德”。

第三次加:簪花·宣告成人

第三次加的是“簪花”——在发簪上装饰鲜花(如牡丹、芍药)或金银珠宝。此时发簪的华丽程度达到顶峰,象征少女已完全具备成人资格,可参与家族祭祀、社交活动,甚至谈婚论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及笄礼“三加毕,命字”,即第三次加簪后,长辈会为其取“字”(如“伯姬”“孟姜”),正式以成人身份被社会认可。最后一次祝词更为庄重:“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意为“在这美好岁月,为你完成加冠(笄);兄弟在场见证,愿你成就美德”。

三、“三加”背后的文化密码:数字“三”的哲学意蕴

为何是“三次”换簪?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的特殊地位密不可分。《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中国哲学中代表“完成”与“圆满”。在礼仪中,“三”更是贯穿始终的核心数字——祭祀需“三献”(三次进献祭品),待客行“三揖”(三次作揖),婚姻有“三书六礼”。及笄礼的“三加”,本质上是通过三次仪式动作,完成从“自然之人”到“社会之人”的身份建构。

从社会学角度看,“三加”也是一种“过渡仪式”(Rites of Passage)。人类学家范·盖内普在《过渡礼仪》中提出,所有成人礼都包含“分离—过渡—整合”三个阶段。及笄礼的“三加”恰好对应这一结构:第一次加簪是“分离”(告别童年),第二次是“过渡”(学习成人规范),第三次是“整合”(融入成人社会)。三次换簪,正是少女完成社会角色转换的“仪式阶梯”。

四、从历史到今天:及笄礼的现代传承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及笄礼在近代曾一度式微,但近年来又逐渐被重新关注。2010年起,北京孔庙、福建泉州等地陆续恢复传统成人礼,其中“三加”仪式成为核心环节。现代及笄礼虽简化了部分流程(如用仿玉簪替代真玉),但“三次换簪”的象征意义被完整保留——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通过仪式感让年轻一代理解:成人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责任与品德的升华。

结语

一支发簪,三次更换,藏着古人对“成长”最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戴首饰”,而是通过仪式化的动作,将“孝悌”“礼义”“责任”等文化基因,悄然植入少女的生命记忆。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一传统,看到的不仅是古人的“讲究”,更是一种对“成人”本质的追问——所谓长大,或许就是在一次次“更换”中,学会承担,懂得珍惜,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资料:

《仪礼·士昏礼》

《礼记·内则》

《朱子家礼》

范·盖内普《过渡礼仪》(商务印书馆,2019)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