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训练防溺水,这3关必须过!

封面图

夏天一到,泳池里又热闹起来了——孩子学游泳的、大人练自由泳的、老人泡着玩水的……游泳确实是个好运动,既能降温解暑,又能锻炼心肺功能,甚至被称为“最适合终身坚持的运动”。但你知道吗?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溺水是我国1-14岁儿童意外伤害致死的头号原因,而游泳训练中的溺水风险,往往就藏在那些“以为没问题”的细节里。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专业游泳教练和救生员的视角出发,拆解游泳训练中“防溺水”的核心三关——训练前的“安全评估关”、训练中的“技能监控关”、训练后的“应急复盘关”。不管你是给孩子报游泳班的家长,还是正在学游泳的新手,看完这篇,都能把“安全绳”攥得更紧。


第一关:训练前,先给安全“做体检”

很多人觉得“游泳训练不就是下水扑腾吗?”,但专业教练的第一堂课,永远不是教划水动作,而是给“安全”做全面体检。这体检要查三个人:参训的你、训练的环境、身上的装备。

1. 查人:你的能力配得上训练强度吗?

去年夏天,杭州某游泳馆发生过一起“新手越界溺水”事件:10岁的小宇刚学游泳3天,教练在浅水区教漂浮,他趁教练转身时偷偷游向深水区,结果腿一软沉了下去。后来救生员说:“这孩子憋气只能坚持15秒,根本不具备深水区活动能力。”

这就是典型的“超能力训练”。专业训练前,教练必须做两件事:

  • 体能测试:测憋气时长(新手至少20秒)、漂浮能力(能在水中保持5秒不沉)、划水效率(1分钟能游3米以上);
  • 健康筛查:重点查心脏病、哮喘、癫痫病史(这些疾病发作时,在水中非常危险)。

举个真实案例:上海某体校曾有学员训练时突然抽搐,后来发现是隐瞒了癫痫病史。所以家长一定要如实告知孩子健康状况,教练也会根据测试结果分级教学——新手只能在1.2米以下浅水区,深水区用隔离带拦着,想进去?先过“能力考核关”。

2. 查环境:泳池不是“随便选”

你以为找个凉快的泳池就能练?错!专业训练对环境的要求比你想象中严格得多:

  • 水温:26-28℃最舒服(低于25℃容易抽筋,高于30℃容易疲劳);
  • 水深:教学区不超过1.5米(深水区至少2米,但新手禁止进入);
  • 水质:余氯要控制在0.3-0.5mg/L(太低容易滋生细菌,太高会刺激眼睛);
  • 隐藏风险:池边不能有尖锐物(比如破损的瓷砖),排水口必须有防护网(曾有小孩头发被排水口吸住的新闻)。

如果是开放水域训练(比如水库、海边),要求更严:水流速度不能超过0.5m/s(相当于正常走路的速度),必须提前用声呐探测暗礁分布,岸边还要有明显的“危险区域”标识。

3. 查装备:不是所有浮板都“保命”

新手学游泳,浮板、救生圈是“保命神器”,但你知道吗?市面上20%的儿童浮板不达标!去年315曝光过一批“一压就破”的劣质浮板,浮力只有30N(合格标准是50N),孩子一用力就沉下去。

专业训练中,装备检查有三个“硬指标”:

  • 浮板/救生圈:必须有“国标GB”标识,按压测试不变形;
  • 教练装备:防水哨子(声音能传50米)、救生杆(长度至少2米);
  • 开放水域:必须穿带反光条的救生衣(夜间训练能被30米外的救生船看到)。
图片1

第二关:训练中,技能和监控“双保险”

“我会游50米自由泳,肯定安全了吧?”大错特错!去年南京一位25岁的游泳爱好者,在训练时突然溺水——他游得很快,但不会“无动力漂浮”,体力耗尽后直接沉底。这就是典型的“会游但不会自救”。

1. 这3项生存技能比“游得快”更重要

专业教练常说:“游得快是技能,活得久才是本事。”训练中必须重点练这3项:

  • 无动力漂浮:“仰漂”(面朝上,双手自然放身体两侧,用肚子的浮力保持口鼻露出水面)和“水母漂”(蜷缩成球,减少体力消耗)。教练会让学员蒙眼练习——真溺水时,可能已经慌到看不见东西了;
  • 互救不盲救:很多悲剧是“救一个,搭一个”,比如同伴溺水,新手直接跳下去拉,结果被缠得一起沉。正确做法是:用救生绳抛过去(要抛到溺水者前方1米)、用长杆够手腕(别够手,容易被抓住)、甚至脱外套甩过去(衣服展开有浮力);
  • 呼吸控制:90%的新手呛水是因为“用鼻子吸气”——水一进鼻子,本能反应就是慌,一慌就乱扑腾。教练会反复纠正:“吸气用嘴张大吸,呼气用鼻子慢慢吹,像吹生日蜡烛那样。”

2. 教练的“三看一听”,比你想象中严

你以为教练在池边“偷懒”?其实他们的眼睛比摄像头还尖。专业救生员培训里有个“1:8”原则——1个教练最多带8个学员,超过这个数,监控就会有盲区。

具体怎么监控?教练要做到“三看一听”:

  • 看动作:划水是否连贯?打腿是否过紧?动作变形往往是体力透支的信号(比如自由泳划水幅度突然变小,可能是没力气了);
  • 看位置:每个学员的活动范围要记在心里——比如新手A只能在1-3道,突然游到5道深水区?必须立刻吹哨叫回来;
  • 看表情:嘴唇发紫(可能是冷到抽筋)、频繁揉眼睛(可能是呛水了)、抓池边不松手(可能恐慌了);
  • 听声音:正常训练是“哗啦哗啦”的划水声,如果突然安静,或者出现“咳咳”的呛水声,必须立刻冲过去。

开放水域训练更夸张:除了教练,还要配救生船(离学员不超过20米)、无人机(实时拍视频回传,连水下阴影都能看清),就为了“风险早发现1秒,救援成功率高10%”。

第三关:训练后,应急和复盘“不马虎”

“训练结束就安全了?”错!数据显示,40%的游泳溺水发生在训练结束后的“放松期”——比如学员觉得“练完了”,开始打闹跳水,或者教练觉得“结束了”,监控松懈。

1. 溺水急救:30秒内决定生死

如果真的发生溺水,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6分钟(大脑缺氧超过6分钟会不可逆损伤)。专业救生员的急救流程是这样的(见图1):

第一步:示警(5秒内):大声喊“有人溺水!”同时吹哨(哨声要长音+短音,引起周围人注意);

第二步:远救(30秒内):用救生杆够溺水者手腕(别够手,容易被缠),或者抛救生圈(要抛到他前方1米,避免砸到);

第三步:急救(持续到呼吸恢复):上岸后立刻检查呼吸(用手放鼻子前,看有没有气;用眼睛看胸口有没有起伏),如果没呼吸,马上做CPR——30次胸外按压(手掌根压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5-6厘米),接着2次人工呼吸(捏住鼻子,嘴对嘴吹到胸口抬起),按压速率100-120次/分(相当于唱《新年好》的节奏);

第四步:送医:即使恢复呼吸,也要送医院检查(很多溺水者会有“干性溺水”,几小时后突然呼吸困难)。

步骤 操作要点 时间要求
示警 哨声+喊话,引起周围人注意 5秒内
施救 工具优先,避免直接接触 30秒内
急救 CPR操作,按压+人工呼吸 持续至呼吸恢复
送医 即使恢复,也要送医院检查 越快越好

图1:溺水应急处置流程图(根据专业救生流程整理)

2. 复盘不是“走过场”,是“救命课”

每次训练结束,教练都会开10分钟的“安全复盘会”,记3本“账”:

  • 学员账:谁今天频繁呛水?谁突然游到深水区?这些“异常行为”要记下来,下次训练重点关注;
  • 装备账:救生圈有没有漏气?救生杆有没有裂痕?去年有个教练发现浮板边缘开胶,及时换掉,后来那个浮板在训练中救了一个孩子;
  • 环境账:今天水温是不是突然降了?池边的防滑垫有没有移位?这些变化可能影响下次训练安全。

更关键的是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改进训练——比如发现“新手容易恐慌”,就加“水下摘泳镜”的训练(先在浅水区,蒙眼摘泳镜再戴上,适应水下睁眼的感觉);发现“互救意识弱”,就用假人模拟溺水场景,让学员轮流练习抛救生绳。

图片2

结语:游泳的安全,藏在“小题大做”里

很多人觉得“防溺水”是“大惊小怪”,但每一个“小题大做”的细节,都是用血泪换来的教训——一个合格的浮板、一次认真的憋气测试、教练多盯1秒的眼神,可能就是生死之差。

夏天来了,愿每个爱游泳的人,都能记住:游泳的魅力,不在游得多快,而在游得安全。当“防”的意识刻进每一次训练,游泳才能真正成为“终身受益的生存技能”。


参考资料

1. 国家体育总局. 《游泳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GB 19079.1-201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2. 中国救生协会. 《游泳救生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Z]. 2020.

3. 王强. 青少年游泳训练中的安全风险与防控策略[J]. 体育教育研究, 2021(3): 45-48.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