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为啥要“走百病”?老祖宗的健康密码藏在这夜走里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走百病、元宵节民俗、驱疫信仰

正月十五的街头,灯火如昼,龙狮腾跃。除了看灯吃元宵,老一辈人总念叨“夜里出去走一走,一年不把病来忧”——这就是北方许多地方流传的“走百病”习俗。从明代的“走桥摸钉”到如今的夜跑赏灯,这项延续数百年的民俗,不仅是节日里的热闹活动,更藏着古人对健康的朴素智慧和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一、从“逐疫”到“走病”:走百病的历史脉络

要弄清楚“走百病”的由来,得先把时间线往前拉。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就有“燃灯祭太一”的仪式,而“逐疫”更是贯穿整个古代社会的重要信仰。《周礼》记载的“傩仪”中,方相氏持戈扬盾驱逐疫鬼的场景,与后来“走百病”的驱邪内核一脉相承。

到了宋代,元宵节的狂欢达到顶峰,《东京梦华录》里“妇女游观”的记载,已隐约可见女性参与夜间活动的雏形。真正明确记载“走百病”的文献出现在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写道:“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竞往正阳门中洞摸门钉,谓宜男。”这里的“走百病”已形成完整的仪式:夜间行走消病、摸门钉求子,功能从单纯驱疫扩展到生育祈愿。

清代《燕京岁时记》进一步补充细节:“妇女等相率而往,名曰走百病。”此时习俗不仅限于京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方志中均有类似记载,如《大同县志》提到“元夜,妇女出游,谓之走百病”,说明这一民俗已在北方广泛传播。

二、走桥、摸钉、烤百病:仪式里的健康密码

“走百病”的具体仪式因地域而异,但核心都是“动则生阳,以动祛病”的朴素健康观。

1. 走桥:跨水越障消灾厄

北方许多地方流行“走三桥”,即夜间走过三座不同的桥。桥作为连接两岸的通道,在民俗中被赋予“跨越障碍”的象征意义。《滦州志》记载:“元夜,妇女群游,过三桥,谓可免百病。”水为阴,桥为阳,过桥的动作被认为能调和阴阳,驱散体内阴寒之气。现代医学也证明,夜间适度行走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古人虽不懂科学原理,却用仪式传递了“运动有益健康”的智慧。

2. 摸门钉:谐音取意求安康

“摸门钉”是“走百病”中最有趣的环节。古代城门、寺庙门的门钉多为圆形,“钉”与“丁”同音,摸门钉便有了“求子添丁”的寓意。北京正阳门(前门)的门钉最受青睐,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岁宜男定是谁?”除了求子,门钉的金属质感在古人看来有“镇邪”作用,摸门钉也被认为能“带走晦气,带来平安”。

3. 烤百病:火塘边的温暖仪式

在山西、陕西部分农村,“烤百病”与“走百病”并行。人们在街头堆起柴草,点燃后男女老少围火跳跃,边烤边念:“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腿,腿不酸;烤烤脚,脚不寒。”火在民俗中是光明与生命力的象征,《礼记·郊特牲》说“火,阳之精也”,烤火的仪式既是对阳气的吸纳,也是通过温暖身体预防冬春交替时的风寒疾病。

三、女性的“解放日”:走百病背后的社会意义

如果说“走百病”的表层是驱疫求健康,深层则藏着古代女性的生存智慧。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社会,女性日常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家庭范围内。而元宵节作为“金吾不禁夜”的特殊日子,官府允许夜间开放,《唐会要》记载“正月十五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这为女性提供了难得的外出机会。

明代《宛署杂记》提到:“(元夕)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这里的“白绫衫”可能是一种仪式性装扮,象征洁净与新生。女性通过“走百病”不仅实现了身体的舒展,更在集体行走中完成了社交:互相问候、交换家常,甚至悄悄为未婚女子“相看”对象。这种“以健康之名”的集体活动,实际上是古代女性争取有限自由的巧妙方式。

四、从民俗到生活:走百病的现代传承

如今,“走百病”的仪式感虽有所淡化,但内核依然鲜活。在河北蔚县,元宵节夜“走百病”已成为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人们举着灯笼沿古城墙行走,沿途有社火表演;北京一些社区则组织“健康夜跑”,将传统习俗与现代健身结合;陕西榆林的“转灯”习俗(在灯阵中行走),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大量游客参与。

民俗学者指出,“走百病”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终与生活紧密相连:古人用仪式对抗疾病焦虑,今人用行走传递健康理念。正如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所说:“传统习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的文化基因。当我们在元宵节夜出门走走,既是对祖先智慧的传承,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拥抱。”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个正月十五,不妨放下手机,约上家人朋友,去街头走一走——不为“消百病”,只为感受那盏灯、那轮月、那份跨越千年的温暖与希望。

 


 

参考资料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

《燕京岁时记》(清·富察敦崇)

《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钟敬文主编)

《岁时百问》(宋·陈元靓)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