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床铺被为何要请”全福人”?老辈人说的”百子被”里藏着多少讲究?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全福人、百子被、婚床仪式

在江西赣州的客家围屋里,一场传统婚礼正进入关键环节:几位穿着蓝布衫的中年妇女围在新床前,其中一位头发梳得油亮、手腕戴着银镯的阿婆,正小心地展开一床绣满孩童的红被子。围观的小媳妇们悄悄说:”这是王婶,她儿子娶了媳妇,闺女嫁了好人家,老伴儿还在,最是’全福’的人。”这场景里藏着两个重要的婚俗密码——’全福人’和’百子被’。为何老辈人坚持要请这样的人来铺床?这床被子又为何要绣满娃娃?咱们得从传统婚俗的’福运传递’说起。

 

 

一、全福人:婚床仪式的’福运传递者’

 

在传统婚俗中,’全福人’是个特殊的角色。所谓’全福’,各地说法略有不同,但核心标准高度一致:首先得是女性,其次要满足’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伴’的条件——父母健在(至少一方)、夫妻和睦、子女双全(最好有儿有女)。这种’全’不仅是数量上的完整,更是生活状态的圆满:没经历过丧偶、丧子等人生缺憾,家庭关系和谐,在邻里间口碑好。

为什么必须是女性?这和传统社会的性别分工密切相关。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下,女性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经营者,婚床作为夫妻生活的核心空间,由女性来布置更符合’家宅安宁’的象征逻辑。就像《中国婚俗志》中提到的,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婚床铺设仪式,’必择族中命好之妇人为之,谓其能将自身福泽传于新人’。

‘全福人’的选择过程也很讲究。有些地方要请家族中最年长的全福女性,比如广东潮汕地区会优先选奶奶辈的;有些地方则看重’福分’的’新鲜度’,比如福建闽南更倾向选刚抱上孙子的女性,认为这种’新得福’的状态更有传递性。更有意思的是,铺床时全福人还要说’铺床歌’,比如江浙一带的《铺床谣》:’一铺金,二铺银,三铺娃娃进了门’,每铺一层被子都要念吉祥话,把自己的’福’通过语言和动作双重传递给新人。

 

 

二、百子被:绣在织物上的生育密码

 

如果说全福人是’福运传递者’,那百子被就是’福运载体’。这床被子的特别之处,首先在图案——或绣或织的’百子图’,画面里有放风筝的、骑竹马的、抓周的、戏莲的,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孩童,个个憨态可掬。这种图案并非婚床专属,但用在婚被上,却承载着最直白的生育期待。

百子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据《图画见闻志》记载,北宋画家苏汉臣擅长画婴戏图,他的《百子嬉春图》中’群婴相戏,百态皆生’,很快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到了明清,随着纺织工艺的进步,百子图被大量绣在婚被、帐幔上。清代《扬州画舫录》提到当地婚俗:’嫁女必备百子被,取’多子多福’之意,绣工精者,需数月方成。’

百子被的’百’字,并非实指一百个孩子,而是取’极言其多’的吉祥寓意。就像’百寿图”百福图’一样,’百’在传统文化中是’圆满”极致’的象征。更讲究的百子被,还会在图案中融入其他吉祥元素:比如孩童手里拿的莲花(连生贵子)、佛手(福)、石榴(多子),脚下踩的鲤鱼(有余),甚至背景里的松树(长寿)、蝙蝠(福),形成一套完整的’生育 – 福泽’符号系统。

材质选择上,百子被多以红色为主色,这源于’红为吉’的传统观念。红色在《礼记》中就被视为’正色’,汉代以后更成为婚礼的主色调。被子的里料多用棉,取’绵(棉)延子嗣’之意;面料则常用丝绸,因为’绸’与’稠’同音,寓意’人丁稠’。有些地方还会在被子里缝上花生、红枣、桂圆,边铺边念:’花生(花着生)、红枣(早生)、桂圆(贵儿)’,把实物象征和图案象征结合起来。

 

 

三、婚床仪式:传统婚俗的微观宇宙

 

铺床请全福人、盖百子被,看似是婚俗中的小环节,实则是传统婚俗体系的缩影。从人类学角度看,这是典型的’交感巫术’思维——通过接触(全福人亲手铺被)和相似(百子图象征多子),将美好的期待’传递’给新人。这种思维在其他婚俗中也有体现:比如撒帐时撒的枣、栗、花生(早立子、花着生),跨火盆取’红火’之意,吃汤圆求’团圆’等。

更重要的是,这些仪式承载着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家族延续。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下,婚姻的首要功能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礼记·昏义》)。婚床作为完成这一功能的物理空间,自然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全福人的’全’,是家族延续的成功案例;百子被的’百’,是家族延续的美好愿景,两者共同构成了对新人’延续家族’的祝福与规训。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习俗也在发生变化。如今城市婚礼中,铺床的’全福人’可能变成了新人的闺蜜或伴娘,百子被可能被更现代的婚庆四件套取代,但’求福”求子’的核心诉求并未消失。比如现在流行的’压床娃娃’,本质上还是’多子’象征的延续;婚礼上长辈说的’早生贵子’,和过去的铺床歌其实是同一套话语体系。

站在新床前,看着全福人小心铺展的百子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块绣着娃娃的红布,更是一幅流动的文化图谱。它记录着祖先对生活的理解:幸福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家庭的圆满;成功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子孙的延续。这些看似’老套’的习俗,其实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所谓’福’,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福,而是一大家子的福。

 

 

 


 

参考资料

《中国婚俗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民俗学概论》(第二版),钟敬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图画见闻志》,郭若虚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扬州画舫录》,李斗著,中华书局,1960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