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为啥要戴“三金”?老祖宗留下的婚俗里藏着这些讲究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在如今的婚礼现场,新娘佩戴“三金”仍是许多家庭坚持的习俗——金戒指套在无名指,金项链垂在锁骨间,金耳环随着转头轻晃。年轻人或许会疑惑:为什么非得是“金”?银饰、玉镯不行吗?这看似简单的“三金”背后,藏着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中关于财富、情感与家族的深层密码。

 

 

一、“三金”到底是哪三金?地域差异里的民俗智慧

 

要理解“三金”的意义,首先得明确它的“身份”。所谓“三金”,并非全国统一的固定组合,而是随着地域文化演变出的灵活表达。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三金”通常指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这三件首饰分别对应“定情”“连心”“听言”的寓意——戒指套住姻缘,项链连接心意,耳环象征“耳听夫言”(当然,现代更多取“倾听彼此”的新解)。而在江浙一带,“三金”可能包含金手镯(象征圆满)、金脚链(寓意拴住幸福),甚至延伸出“五金”(增加金手链、金吊坠),数量的增加往往与家庭经济条件挂钩。 

这种灵活性恰恰体现了民俗的生命力。据《中国婚姻民俗志》记载,明清时期的“三金”多为“金簪、金珥、金镯”,因当时女性多梳发髻,发簪是日常必备;而到了近现代,随着服饰简化,更符合现代审美的项链、戒指逐渐取代发簪,成为新“三金”。可见,“三金”的具体形态会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调整,但“以金为礼”的核心始终未变。

 

 

二、为何是“金”?黄金里的文化密码

 

既然“三金”的形态可变,为何材质必须是“金”?这要从黄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说起。 

1. 黄金是“贵气”的象征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金有六齐(剂)……金,黄也。”古人认为黄金是“土之精”,其色泽如太阳般明亮,代表着尊贵与永恒。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古代,黄金并非普通百姓能随意佩戴——唐代规定“非三品以上,不得服金”,因此黄金首饰天然带有“珍贵”的标签。将黄金作为婚饰,本质上是在向外界宣告:这场婚姻值得用最珍贵的物件来见证。 

2. 黄金是“稳固”的隐喻 

黄金的物理特性也被赋予文化意义。它性质稳定,不易氧化变色,正如婚姻需要“历久弥新”;它延展性强,能被打造成各种形状却不断裂,象征夫妻“柔韧相守”。清代民俗笔记《清嘉录》中提到:“婚以金饰,取其坚也,喻情之固。”这种将自然属性与情感诉求结合的思维,是中国传统“比德”文化的典型体现。 

3. 黄金是“实用”的保障 

在没有现代金融体系的年代,黄金是最可靠的“硬通货”。《中国聘礼文化研究》指出,明清时期的“三金”除了装饰功能,更是新娘的“应急储备”——若婚后遇到家道中落、灾病等变故,黄金首饰可以随时兑换成钱,保障基本生活。这种“实用主义”传统延续至今,许多长辈仍坚持“三金”要选实心款,正是出于“保值”的考虑。

 

 

三、从“三书六礼”到“三金”:婚姻仪式的符号演变

 

要真正理解“三金”,必须将其放回传统婚姻仪式的整体框架中。中国传统婚姻讲究“三书六礼”,其中“纳征”(送聘礼)是核心环节。早期的聘礼多为粮食、牲畜等实用物资,如《诗经·卫风·氓》中“抱布贸丝”的记载,反映了以物易婚的原始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聘礼逐渐从“生存资料”转向“象征物”。汉代以后,黄金、丝绸等“非消耗性物品”成为主流,因为它们既能体现男方的经济实力,又不会因消耗而失去意义。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强调“礼贵诚”,聘礼的数量不再是重点,“有金则诚”的观念逐渐形成——黄金作为“不易损耗、价值公认”的物品,成为“诚意”的最佳载体。 

“三金”正是这一演变的缩影。它既保留了聘礼“示好”“定约”的功能(男方通过送金表达诚意),又简化了传统“六礼”的繁琐流程(从整担聘礼浓缩为三件首饰),符合近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需求。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所说:“民俗的生命力在于适应,‘三金’的流行,是传统婚俗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

 

 

四、现代婚礼中的“三金”:仪式感与新意义

 

如今,“三金”习俗正在经历新的变化。一方面,年轻人对“三金”的理解更趋多元:有人将“金”扩展为铂金、K金,甚至用定制款替代传统款;有人将“三金”与“改口费”“压箱钱”结合,形成新的“婚礼经济”组合。另一方面,“三金”的象征意义从“物质保障”转向“情感纪念”——许多新人会在首饰内侧刻上名字、婚期,让“三金”成为专属的爱情信物。 

这种变化背后,是婚姻观念的转型。过去,“三金”是家族对新婚夫妇的“经济支持”;现在,它更多是夫妻对彼此“承诺”的见证。正如一位90后新娘在采访中说:“我戴的不是黄金,是我和他一起选款时的笑声,是双方父母一起讨论款式的温暖。” 

从“贵气象征”到“情感载体”,“三金”始终是传统婚俗中最鲜活的符号。它不仅记录着中国人对婚姻的美好期待,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下次参加婚礼时,不妨多看看新娘的“三金”——那不仅仅是几件首饰,更是一部流动的婚姻文化史。

 

 

 

参考资料

《中国婚姻民俗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中国聘礼文化研究》,王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清嘉录》,顾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