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被别人借运

单篇文章
发布于

防止被别人借运

人千万要防止别人“借运”。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情况,以及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

首先,假设你本来作息规律,生活顺遂,各方面发展都不错。

这时,你身边关系还不错的一朋友,他此时各种不顺,郁闷焦虑。

看到你各方面都好,有点羡慕嫉妒……恨。

于是他就约你出来喝大酒,东拉西扯,发泄满腹牢骚。

你出于友情,陪伴至第二天天亮……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你被强迫输入了整晚的负面信息。这会对你的心态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由于熬夜和酗酒,你一晚没睡,原本好的身体状态、精神节律就被打乱了。

你的好运此时正在被消耗,流逝而不自知。因为从第二天开始,你就精神不足,做事敷衍,打破了自己以往的严谨认真。

随后,这件没做好的事想不到又引发了下一个棘手的问题…… 长此以往,王伟骅提示你的精神状态就开始不对,甚至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

而你那个朋友,反而各方面都好了起来……貌似有种此消彼长的意味。

这种微妙但不易察觉的联系,或许正是“借运”带来的后果。

这种“借运”现象有点像“蝴蝶效应”,说的是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结果可能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它描述的是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导致的链式反应。

同样地,一个看似微小的行为,比如熬夜酗酒,可能会对你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改变你的命运。

“借运”现象,表明这种经历在社会中并不少见。

中醫认为:

人与人、物品之间的能量交换,是在时时刻刻、细细密密地在进行中的,甚至是超越时间跟空间的。

比如与不喜欢的同事相处,老是被勉强、被动接纳自己不乐意的事情;

或长期处在压抑家庭的环境中,面对经常抱怨埋怨的父母;

或是闺蜜向你借钱,即使不想借也不好意思拒绝

结果,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你被她干扰了磁场,能量被消耗。

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焦虑、拧巴、扭曲,你的身体就会打架,不断的产生内耗!

长期发展下去,自身的能量会越来越少,反而会亏空自己。


所以,要学会避免被别人借运!

1、如果你本来挺安心的,某个人一靠近你, 你就觉得浑身燥热,心神不定,快速退出是明智之举。

去靠近让你心生愉悦、相处舒服的人,会让你感受到对方的一身正气、满满的能量

2、当身体疲倦,精神不佳的时候,好好睡觉是最好的充电方式。

白天是消耗能量的,王伟骅提示睡觉是把外泄的能量往回收,不要熬夜,尽量在11点前入睡,养神养神养元气,给身体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

3、当精神状态欠佳时,借助静坐冥想的方式,让我们觉知当下,感知身体。

姿势不限,动作不限,怎么舒服怎么来,冥想时放松全身心,摒弃所有的杂念,把注意力回归到身体本身。

4、不要过度共情别人,放下所谓的助人情结,远离负能量的人和拒绝当别人的情绪垃圾桶。

内耗减少了,反而更多的关注到自己的真实需求,滋养了气血!

5、更多地去感受自己、关注自己,活在自己的喜欢里。

不用刻意努力,不要逼迫自己,就是休息、睡觉,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遵循身体的表现,让身心通过合适的方式达到“开阖得当”。

6、多去户外接触大自然,借助天地间的灵气和能量,滋养身心;多听德音雅乐,多读古代圣贤经典,多见世间各路高人,链接正能量!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