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主要思想

单篇文章
发布于

 

道家主要思想

●自然

    自然,在道教教义中是指道的存在、运动、变化的一种特性或状态。道教以道名教,将道作为教义思想的核心。由道出发,从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朴、一、柔弱、无为、不争等观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强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发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灭的一种性质和状态。

    《通玄真经》卷《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题注称:“自然,盖道之绝称,不知而然,也非不然,万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无所因寄,故说自然也。”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万物都是不用外力自然而然的。

    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指道、天、地、人。

    道法自然,就是说道是自然而然的。早期道教继承了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老子想尔注》称“自然,道也”、“自然者,与道同号异体,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

    葛洪《抱朴子内篇》明确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而万物的变化又是自然的特性,“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

    道教一些类书引用一些道教的经典,将自然同修道成*联系。《妙真经》称“自然者,道之真也”、“人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意思是得道的人是懂得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的,如果要勉强为之,就不能得道。

    ●无为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因此,无为便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

    《道德经》中有12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庄子》则将无为推衍至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

    魏晋以后,无为的思想成为道教社会观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础。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同时,葛洪还认为求仙之法,也要“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西升经》有“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之句。韦处玄注称:“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故最为天地人物之上首。”他将无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处。

    后世的内丹家称内修之术是以有为作为根基的无为。内丹家们将丹成以后,炼神返虚的状态称作无为,将炼养过程称为有为。

    道家主张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

    对此,《称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

    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

    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清净

    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道德经》第十六章称“守静笃”、“归根说静,静说复命”,意思是要将致虚和守静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作静,静了才是复命。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阐明了静的作用,能够克服扰动,*暑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模范。

    第三十七章还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说明要做到静的关键是“不欲”,即不起贪欲,清静无为,那么天下自然得到规范。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和两汉道家清静是道之本源的观点。《老子想尔注》认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尽管荣华显达,被人尊奉,但是“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不可妄为。

    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

    《清静经》充分发挥了《道德经》的清静思想,认为“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经》着重阐述了清静*的要求是澄心遣欲,万类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这样一种“清静”得道,实际上就是追求一种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境界。既不为物累,也不为心累,不为累而累,也不为不累而累。

    宋元以后,清静之道与道教内丹*之术逐渐融合。《称笈七箓》卷《诸家气法》引《元气论》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在此道。”意思是长生*之诀窍在于使形神清静,保持根本。

    全真道创立后,清静之法,就完全同精、气、神的内修联系在一起了。清代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较为辩证地看待内丹*中的“动静”问题。黄元吉认为内修的过程是动静结合的过程。在炼命阶段强调“静”,在炼性阶段强调“动”,只有在一动一静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炼就大丹。

    ●寡欲

    道教认为人的*是罪恶和灾难的根源,无论是治国理政、个人修养都要对*加以抑制。《道德经》多处说到欲,而且都是指私欲和贪欲。

    第四十六章有“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名句,并且以“少私寡欲”作为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对治理天下的君王来说,则“我无欲而民自朴”。《南华真经·天地》中所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也就是这个意思。

    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老子想尔注》中称,“道常无欲,乐清静”、“王者也当法之”,这就能“令天地常正。”同时,对于世俗的人来说,也应是“道之所说无私,少欲于世俗耳。”

    《清静经》将清静视为进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就是清静的对立物。《清静经》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将除欲和心清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欲指六欲。六欲即六根,六根是佛教概念,指“眼、耳、鼻、舌、身、意。”

    侯善渊描写“六欲不生”的状态是:“眼观无色,神不邪视。耳听无音,声色不闻。鼻息冲和,不容香臭。舌餐无味,不甘酸甜。身守无相,不著有漏。意抱天真,不迷外境。”要达到这种境界,“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所以清心,所以静至。”

    ●柔弱

    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道德经》中,关于“柔弱”的论述有7处,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认为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其作用又是柔弱的,以弱形容它的运动特点是持久而不带有压力感的。

    另外,《道德经》又以“柔弱”和“刚强”相对,认为“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道德经》明显地倾向于赞扬柔弱的一面,多次强调柔弱胜于刚强。

    早期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思想,赞扬“水善能柔弱,像道”,能够“去高就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认为“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当法之。”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学习水的柔弱。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兴起。全真道士追求“全性保真”,出家住庵,因而常以柔弱思想指导自己的内炼。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在他的《周易阐真》一书中,反复地阐明刚柔相依的道理。刘一明认为金丹凝合于“刚柔归中”,而不是如同初期道家和道教的著作中,偏于柔弱,强调以柔克刚,这无疑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一个进步。

    ●不争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人的处世都要按道行事,无论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谦下,彼此相容而不害的,因此,学道者应该返本还元,避而不争。

    《道德经》述及“不争”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曾经高度概括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不争思想,是与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联系的。由于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谦虚而不争的。当然,道的不争,并非是一种消极逃避,百事退让。因为,《道德经》还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由此可见,《道德经》中所说的不争,是一种善胜的争,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符合天道之争。《道德经》则要求“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尊崇贤才高能,就可以让民众不争夺功名。

    不争的教义精神,《道德经》通过对“水”的论说,就不争的思想作了深刻的阐明。《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以它特有的柔弱不争的性格,哪里低就流到哪里,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私地浇灌万物,供人们利用,福育人和万物生长。

    从无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为。可称至善完美。为此,祖天师张道陵在立教之初就特别倡导太上不争的教义,把不争作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准则。

    《老子想尔注》中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而修道求长生者,也应做到“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后来历代道教高真,避世利荣名,甘隐深山俭朴修行,并发善心济世利人,就是“不争”教义的体现。

    因此,对于一个真正学道修道者来说,就应体行柔弱不争的教义,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从而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以利社会的和平和发展。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中医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健康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卧室风水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