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月也”里的土地密码:一场延续千年的耕作默契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侗族月也,换田耕作,稻作文化

在贵州黔东南的侗寨里,每到农闲时节,总能看到这样的热闹场景:相邻两个寨子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挑着糯米酒、酸鱼酸肉,浩浩荡荡地穿过田埂。这不是普通的走亲戚,而是侗族传承千年的”月也”(yag yeek)——侗语中”集体做客”的意思。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载歌载舞的社交活动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重要议程:商量来年的”换田耕作”。

一、”月也”:侗寨的”年度社交大会”

要理解换田耕作,首先得明白”月也”在侗族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作为中国南方典型的稻作民族,侗族的生产生活高度依赖集体协作。”月也”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献记载,明代《赤雅》中更详细描述了”寨有小故,众则齐赴”的集体活动传统。发展至今,”月也”已成为涵盖祭祀、歌舞、竞技、商贸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民俗活动,通常由”起月”(出发)、”拦路”(迎客)、”坐夜”(对歌)、”踩堂”(跳舞)、”散月”(返程)等环节组成,持续时间少则三五天,多则半月有余。

在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野调查显示(2019年黔东南州民宗委数据),当地80%的”月也”活动会在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间举行,这个时间段恰好是水稻收割完毕、春耕尚未开始的农闲期。此时寨老们(侗族传统社会的管理者)会召集各房族代表,带着预先准备好的”田契木牌”(用侗文记录田块信息的木片),在”月也”的主客双方之间展开协商。

二、换田耕作:藏在歌舞里的生存智慧

所谓”换田耕作”,并非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是耕地使用权的季节性调整。根据2021年《中国民族学》发表的《侗族传统土地管理研究》,这种交换主要有三种形式:

交换类型 具体表现 典型案例
肥瘦互补 用自家肥力高的田块换取邻寨肥力较低但水源更充足的田 从江县高增乡:上寨用”坝子田”换下寨”溪边田”
远近调剂 用离家远的田块换取离家近的田块 榕江县三宝侗寨:将”后山田”与”寨脚田”互换
功能转换 用稻田换取鱼塘或菜地 黎平县地坪乡:部分稻田改作鱼苗培育池

这种看似简单的土地调整,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存逻辑:

(一)生态平衡的自然选择

侗族聚居的黔湘桂交界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呈现”巴掌田””鸡窝田”的碎片化特征。由于缺乏现代测土配方技术,侗族先民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同一块田连续种植水稻,容易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失衡,病虫害也会逐年加重。通过换田耕作,实际上形成了一种”自然轮作”——今年在A寨种的田,明年换到B寨,相当于给土地留出”休耕期”。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农业志记载,当地传统稻田每3 – 5年必须进行一次”转耕”(即换田),否则水稻产量会下降20% – 30%。这种朴素的生态认知,与现代农学中的”轮作制度”不谋而合——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发布的《传统农业智慧》报告指出,类似侗族换田的传统做法,对维持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重要价值。

(二)社会公平的调节机制

在侗族”款约”(传统习惯法)中,”均田”是重要原则。由于人口增减、家庭劳动力变化等因素,各户实际耕作能力会出现差异。通过”月也”期间的换田协商,寨老们会根据”田有多寡,力有强弱”的现实情况,对耕地进行动态调整。例如,某家儿子娶亲增加了劳动力,就可以用更多的田换取其他缺劳力家庭的近田;某家老人去世劳动力减少,则可以用远田换取更少但更近的田。

2018年对贵州黎平、从江两县12个侗寨的调查显示,92%的换田案例涉及家庭劳动力变化,78%的案例通过”月也”协商完成。这种调整既避免了土地撂荒,又防止了土地集中导致的贫富分化,正如侗族谚语所说:”田不换不长,寨不往不亲”。

(三)文化认同的强化纽带

换田耕作绝不是简单的经济行为,更是侗族”和合共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在”月也”过程中,换田协议的达成需要经过”款坪议事”(在公共场地集体讨论)、”酒约盟誓”(喝鸡血酒盟誓守约)、”木契为凭”(刻木为证)等仪式。这些仪式将土地调整转化为集体参与的文化事件,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重要一员。

从江县小黄侗寨的寨老潘玉金曾说:”我们换的不是田,是人心。你帮我种一年远田,我帮你管一年近田,一来二去,寨子的关系就像糯米粑一样黏糊了。”这种通过土地交换建立的互助关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尤为重要——2020年黔东南遭遇洪灾,肇兴侗寨因之前与堂安侗寨有换田协议,及时从堂安调运了5000公斤救灾稻谷,避免了饥荒。

三、现代变迁中的坚守与创新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侗族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传统”月也”和换田耕作面临挑战。但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古老习俗正在以新的形式延续:

  • 数字化记录:部分侗寨开始用手机拍摄田块照片,建立电子”田契档案”,方便外出务工人员远程参与协商;
  • 合作社模式:由村集体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将换田范围从村寨间扩展到全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文化旅游融合:在肇兴、岜沙等旅游侗寨,”月也”换田被开发为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参与田块测量、木契雕刻,既保护了传统,又增加了收入。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2023年的调研显示,尽管85后、90后侗族青年中能完整讲述”月也”流程的不足30%,但愿意参与换田耕作的比例仍达65%。正如侗族学者吴浩在《侗学通论》中所言:”换田耕作的本质,是侗族人民对’人地和谐”社区共荣’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消失,只会以更适应的方式继续传承。”

当我们站在层层叠叠的侗寨梯田前,看着老人们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刻有侗文的木契,年轻人用手机记录下换田的场景,会突然明白:那些在”月也”中延续千年的换田习俗,不仅是耕作的智慧,更是一个民族用土地书写的生存史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生活里的呼吸。


参考资料:

1.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黔东南侗族民俗志[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17.

2. 吴浩. 侗学通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9.

3. 中国民族学学会. 中国民族学[J]. 2021(3): 45 – 58.

4. 联合国粮农组织. 传统农业智慧[R]. 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 2020.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命理文化 婚姻民俗 婚姻象征 婴灵信仰 心理学 正官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禁忌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