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拜师礼、束脩六礼、尊师文化
在河南嵩阳书院的古柏下,曾有这样一幕:扎着总角的学童捧着竹篾小篮,篮中整齐码放着六条肉干、一束芹菜、两枚莲子……老夫子抚须含笑,接过礼篮时轻声道:”此礼非财,乃志也。”这便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拜师仪式中最核心的环节——奉束脩六礼。为何古人拜师一定要带这六样东西?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文化密码?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揭开这”六礼”的神秘面纱。
一、从”十条肉干”到”六礼俱全”:束脩的千年演变
要理解”束脩六礼”,首先要弄清楚”束脩”的本义。”束”是捆扎,”脩”指经过加工的干肉,《说文解字》释为”脯也”。《论语·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记载,让”束脩”成为最早的”学费”代称。但这里的”束脩”原本只是十条干肉,为何后来演变成六种礼物?
这要从周代的”士相见礼”说起。《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可见先秦时期,干肉已是重要的见面礼。到了汉代,随着私学兴起,拜师仪式逐渐规范。《后汉书·儒林传》中提到”执经问难,侍以师礼”,此时的拜师礼开始包含象征性礼物。唐代《通典》记载:”学生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于师”,但具体种类未详。
真正形成”六礼”定制,是在宋代程朱理学兴盛之后。据《朱子家礼》记载,拜师礼需备”束脩六物”:”一曰肉脩(干肉),二曰芹菜,三曰莲子,四曰枣子,五曰桂圆,六曰红豆”。这一体系被元明清三代继承,成为官方认可的拜师礼仪规范。清代《礼部则例》更明确规定:”蒙学拜师,必具六礼,以明向学之志。”
从单一的”十条干肉”到系统的”六礼俱全”,这一演变背后是教育体系的完善。当私学从”个别授业”发展为”规模教学”,仪式需要更丰富的象征符号来承载教育理念,”六礼”便成为传递儒家教育思想的最佳载体。
二、六件礼物的”文化密码”:每样都是人生课
如果说”束脩”最初是经济意义上的”学费”,那么”六礼”则完全升华为文化符号。每一件礼物都不是随意选择,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隐喻系统”,暗含着对师生双方的期许。
1. 肉脩(干肉):尊师重道的”原始契约”
干肉作为”束脩”的核心,始终占据六礼之首。《白虎通义》解释:”肉脩者,示弟子劳心,苦身以事师也。”古代没有冰箱,制作干肉需要多道工序:选肉、切块、盐渍、晾晒,每一步都需要耐心与技艺。弟子献上干肉,既是表达”愿受雕琢”的决心,也是对老师”传道授业”辛苦的体谅。这种”以劳动换知识”的朴素契约,比直接送钱更能体现对知识的尊重。
2. 芹菜:”勤奋”的植物隐喻
芹菜是六礼中唯一的蔬菜。《诗经·小雅·采菽》有”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古人认为芹菜生于水畔,需常浇水才能生长,故以”芹”喻”勤”。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学童奉芹,取’业精于勤’之意。”老师接过芹菜时,常说”勤能补拙,芹香自远”,既是对学生的勉励,也是对自身”勤教”的提醒。
3. 莲子:”苦心”的教育哲学
莲子中心的青绿色胚芽叫”莲心”,味苦。《本草纲目》载:”莲心,苦入心,能醒神。”拜师时献上莲子,取”苦心求学”之意。清代学者颜元在《存学编》中解释:”弟子奉莲,师当知其求学之苦;师授莲,弟子当明学问之艰。”这颗小小的莲子,道尽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教育真谛。
4. 枣子:”早成”的美好期许
枣子因”枣”与”早”同音,成为六礼中的”吉庆果”。《仪礼·士昏礼》中已有”枣栗段脩”的记载,取”早生贵子”之意。在拜师礼中,枣子则寄托着”早有所成”的期望。老师收枣时,常说”枣(早)立大志,枣(早)成大器”,既是对学生的祝福,也是对教育成果的期待。
5. 桂圆:”圆满”的精神追求
桂圆又称”龙眼”,果肉圆润,寓意”圆满”。《齐民要术》记载桂圆”百果之宗,圆如智珠”。拜师时奉桂圆,象征”学问圆融、人格圆满”。清代书院的山长(校长)在收桂圆时,会说”圆者,无缺也;贵者,德贵也”,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完善。
6. 红豆:”赤诚”的师生之约
红豆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诗句广为人知,但其在拜师礼中的意义更深刻。《王祯农书》载:”红豆,色赤如心,性坚如石。”弟子献上红豆,是向老师表明”赤诚向学”之心;老师回赠红豆,则是承诺”倾囊相授”之责。这种”心与心的契约”,让拜师礼超越了简单的仪式,成为师生间情感联结的纽带。
三、从书院到现代:束脩六礼的”活态传承”
进入20世纪,随着新式学堂的普及,传统拜师礼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束脩六礼”在不同场景中焕发新生。
在非遗传承领域,2023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的拜师仪式上,学徒依然捧着六礼:”肉脩”换成了苏绣专用的丝绒线(取”千丝万缕传技艺”之意),”芹菜”变为刺绣用的绷架(喻”绷直心神”),其他礼物也根据行业特点进行了创新。研究所负责人说:”形式可以变,但’尊师重道、苦心向学’的内核不能丢。”
在高校的传统文化社团中,清华大学”礼学社”连续十年举办”束脩礼”体验活动。学生们穿着汉服,手捧六礼,向导师行拜师礼。参与活动的学生小张说:”以前觉得’束脩’就是老套的仪式,现在才明白,每样礼物都是前辈留给我们的’文化说明书’。”
更值得关注的是,”束脩六礼”的文化内核正在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上海某重点小学将”六礼”寓意编成校本课程:用”芹菜”讲”勤奋”,用”莲子”讲”坚持”,用”红豆”讲”真诚”。校长表示:”我们不需要学生真的带礼物,而是通过了解’六礼’背后的意义,让尊师重道的种子在孩子心里生根。”
结语
从春秋时期的”十条干肉”,到今天的”文化密码”,束脩六礼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始终在诉说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当我们拆开这六件礼物的包装,看到的不仅是红枣的甜、莲子的苦,更是古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学费”,是一颗向学之心;最珍贵的”师礼”,是一份传承之诺。
或许在未来,束脩六礼的具体形式还会变化,但其中蕴含的”尊师重道、苦心向学”的文化基因,将永远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流淌,滋养一代又一代求知道路的跋涉者。
参考资料:
《礼记·少仪》中华书局注译本
《论语·述而》杨伯峻译注本
《朱子家礼》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
《中国古代教育仪式研究》(2018),王炳照著,商务印书馆
《传统礼仪中的教育智慧》(2020),李泽厚等编,三联书店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