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梅花日历”:古人用八十一朵花数走寒冬的浪漫

单篇文章
发布于

关键词:数九消寒图,梅花象征,腊月民俗

寒冬腊月,北风卷着雪花掠过屋檐。在没有暖气和日历的古代,中国人如何熬过漫长的”数九寒天”?除了围炉煮茶、添衣取暖,还有一种藏在文人案头、百姓家中的”冬日仪式”——画梅消寒。从冬至开始,每天为梅花点染一瓣,当八十一朵红梅次第绽放,春天便悄然叩响了门环。这看似简单的”梅花日历”,背后藏着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诗意,以及对春天的殷切期盼。

要理解”画梅消寒”的奥秘,首先得从”数九”说起。自周代起,中国人就有”冬至数九”的习俗,从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共九个”九”,合计八十一天,称为”冬九九”。《荆楚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这八十一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古人用”数九”的方式将漫长的寒冬拆解成可感知的时间片段,既缓解对寒冷的焦虑,也通过仪式感传递”寒尽春生”的希望。

消寒图正是配合”数九”诞生的民俗器物。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代北京”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除了梅花形式,消寒图还有两种常见类型:一种是”文字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九笔),每天填一笔;另一种是”圆圈消寒图”,画九个大圈,每个圈分九格,每天根据天气在对应位置涂黑(阴)、涂白(晴)、点红(雨)、画叉(雪)。

三种消寒图中,梅花消寒图最受文人青睐。这不仅因为梅花的形态更具艺术性,更因它将时间记录与自然物候完美结合——当最后一瓣梅花染红时,恰好是”九九”结束、”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春耕时节,这种”花开花落知寒尽”的浪漫,是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

梅花能成为消寒图的”主角”,首先源于它与数九时间的高度重合。梅花的自然花期通常在冬末春初,与”数九”的时间线几乎完全重叠:一九二九(冬至后0 – 18天),梅花开始孕蕾;三九四九(18 – 36天),进入初花期;五九六九(36 – 54天),迎来盛花期;七九八九(54 – 72天),花瓣渐落;九九(72 – 81天),梅花基本凋谢,此时大地回春,万物萌发。

这种时间上的同频,让古人直观感受到”寒尽梅先觉”的自然规律。明代《群芳谱》记载:”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古以梅为’报春使者’,盖其开于百花之先,得春最早。”当人们在数九期间每日观察梅花的变化,从”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初绽,到”千树万树梅花开”的盛景,再到”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尾声,每一次点染花瓣都是对自然节律的呼应,也是对”否极泰来”的生活哲学的实践。

梅花在消寒图中的地位,更源于其深厚的文化象征。从《诗经》”摽有梅,其实七兮”的物候记录,到宋代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文人雅趣,梅花逐渐从普通植物升华为承载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

1. 节气物候的”活日历”

在古代农时体系中,梅花是重要的物候标识。《礼记·月令》将”梅始华”列为孟春(正月)的物候现象,与”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并列。清代《花镜》更详细记载:”梅开于冬春之交,天气融和则先开,大寒则后开,故为一岁群芳之冠。”这种对气候敏感的特性,使梅花成为古人判断季节转换的”生物温度计”。消寒图用梅花记录数九,本质上是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来掌握农时,体现了”观象授时”的传统智慧。

2. 文人精神的”人格镜像”

自宋代起,梅花与”四君子”(梅兰竹菊)文化深度绑定,成为高洁、坚韧、孤标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坚守,王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淡泊,都赋予梅花超越自然属性的精神内涵。消寒图的使用者多为文人阶层,他们在每日点梅的过程中,既是记录时间,也是通过梅花自喻,在寒冬中保持精神的挺拔。这种”以物寄情”的传统,让消寒图从实用工具升华为文化载体。

3. 民间信仰的”吉祥符号”

在民间文化中,梅花还有”五福”的寓意——五瓣梅花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消寒图的梅花通常有八十一瓣(九朵,每朵九瓣),九是阳数之极,象征”长久””圆满”。当人们在数九期间逐瓣点红,不仅是等待春天,更是通过这种仪式祈求新年的吉祥顺遂。清代《燕京岁时记》提到:”消寒图者,以纸素作瓣八十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妇女儿童,皆以此为乐。”可见梅花消寒图已从文人雅事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

梅花消寒图的制作和使用有一套完整的流程。通常选用素白宣纸,绘制一枝老干横斜的梅枝,枝上点缀八十一朵未着色的梅花(或九朵,每朵九瓣)。从冬至日开始,每天用朱砂或胭脂点染一瓣,若遇雨雪天可换用其他颜色标记(如墨点代表阴天)。点染时讲究”上晴下阴,左风右雨”,即花瓣上部点红表示晴天,下部涂黑表示阴天,左侧画点表示有风,右侧画圈表示有雨,这种记录方式兼具时间统计与气象观测功能。

在北方民间,还有”填梅诗”的习俗。每填一瓣,家人会轮流吟诵与梅花相关的诗句,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等。孩子们则用彩色颜料自由发挥,将梅花涂成粉、紫、黄等颜色,让消寒图成为冬日里的”家庭艺术展”。这种互动不仅增加了生活趣味,更通过口耳相传传承了诗词文化。

如今,虽然日历、天气预报APP早已普及,但消寒图并未消失。在北京、天津等地的传统民俗馆,每年冬至都会举办”画梅消寒”体验活动;一些学校将消寒图纳入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们通过点梅感受古人的时间智慧;甚至有设计师将消寒图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如笔记本、手账贴纸,让传统习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

这种传承的背后,是消寒图所承载的文化内核——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坚守。当我们在冬日里拿起笔,为梅花点上一瓣红,不仅是在复刻古人的仪式,更是在与千年前的先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在寒风中等待春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通过这种慢仪式,重新感知时间的温度,找回内心的从容。

数九寒天终会过去,梅花消寒图留下的,不仅是八十一朵绽放的红梅,更是中国人刻在文化基因里的浪漫——用最诗意的方式,与寒冬和解,向春天问好。


【原创不易】转载交流请联系合肥孙三福道长(微信号:daosanfu)


侧边栏





1 【命理】 【文化】 【风水】 七杀 丧葬习俗 五行 五行平衡 五行生克 交感巫术 八字 八字命理 十神 命理 命理大师 命理学 婚姻民俗 婴灵信仰 工位风水 心理学 正官 比肩 民俗仪式 民俗信仰 民俗象征 民间信仰 测试标签 环境心理学 生死观念 财神信仰 超度仪式 道教 道教文化 风水 食神


本站文章及内容仅供学术和文化交流。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信息。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for acade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 only. It does not involve sensitive information such as politics or religion.
本站文章及内容来源于原创和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道长删除。The articles and content on this website are sourced from original and online sources. If there are any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Taoist to delete them.
本站为《安徽农金网》旗下非独立板块,旨在传播与弘扬农耕文化。This website is a non independent section under Anhui Agricultural Finance Network, aimed at spreading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culture.


安徽农金网 中国道教协会